分享

我们为什么感觉如此焦虑孤独和抑郁?

 智能人做超人 2019-12-23

这是一个泛滥各种体验的年代,孤独,焦虑,压力,抑郁,冲突,绝望。

上至80后,90后,下至00后,随处可见“中年危机”,“枸杞”和拯救“地中海”,不仅大环境生育率下降,婚育放晚,婚后的一地鸡毛,连年轻人享受生活的兴趣面临压力袭来,都显得单薄。

抑郁症的高曝光率也让人们在不开心的第一时间会反思自己是不是“抑郁症”了,孩子在班里坐不住小动作,就担心是不是“多动症”了。似乎恶性事件在媒体报道中会更快抓住读者眼球,引发关注。

回想在我们父母的那个年代,生存艰难,物质匮乏,每个月粮票和过年杀的猪是全家幸福的代名词,经历过时代的浪潮,奔波忙碌半生,打打闹闹中积累上代人的幸福和财富。似乎比起现代人,更少的抱怨情绪,更少的困惑。

这不禁让人困惑,这代人是怎么了?

这个现象,或者可以换个说法,感受上现在的人内心貌似较脆弱。

自体心理学里面,有个名词,叫内聚性自体,是指自体的密度,自体密度越高,内心越强大。纵观这代中青年人成长轨迹,不难发现影响了内心承受力的几个因素。

1、环境变迁引发抚养者内在动荡。

80年代开始,经济和社会的环境都进入了飞速发展的大环境,在整体环境变化下,人的心理状态会集体的从稳定的状态进入适应性状态,期间伴随着震荡冲击,焦虑调整,根据个人情况,慢慢再恢复稳定。

在父母面临这样的环境动荡时,注意力会抽回自己心理状态的调整,应付变化,对孩子的关注,会较稳定的社会状态降低,严重者甚至会忽略孩子的内心需求,更甚者孩子翻过来安抚父母的情况。

那一代人,老人帮忙照顾孩子,三代一堂,隔代抚养,留守儿童的局面比比皆是。如果家庭较融洽,家庭人员稳定,孩子会得到第一阶段较健康的内心养育基础。过早的更换或不停的更换抚养者,会使儿童在自体第一阶段的发育中就面临重创。

2、适度肯定和赞赏的缺乏。

婴儿在不会讲话时,父母眼中欣喜的光芒,是内在发展的最好养料,父母对孩子表现的适度的肯定赞赏,不含诱惑的深情,不含敌意的坚决,是很有难度的养育工作,跟孩子一起成长,面对恰到好处的挫折,这使父母的心理状态面临巨大考验,需要精力需要时间,更需要同步成长的勇气,父母气到崩溃时的冷静尤其珍贵。

能够使孩子在理想化父母时有更好的整合,内在发育更自信更坚定,长大后在追求事业理想的道路动力满满,更能享受注视的目光和喝彩。

而如果,抚养者长期缺位,或沉浸在自己体验里,对待孩子情感过于浓烈或者过于冷漠,内在父母以缺失的影像残留内化,孩子小时候的表演需求被忽略,长大后的成就被无视,会反过来怀疑自己,跟甚者会发展出弥漫性的抑郁心境,动力衰弱,对周围提不起兴趣,对刺激迟钝,不上进。

3、适度玩耍的童年。

独生子女,竞争激烈,学业成绩替代内心发展,成为家人关注的压力重点。而这个求学时间段也是自体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他我需要,即孪生自体的需要满足的阶段。80后的孩子没有兄弟姐妹的亲密的陪伴关系,同龄伙伴陪伴程度较低,满足第三极自体需要的机会也变少。这是自体发展的最后一个重要阶段,重担落在学校里。

在跟同学共处的时光,彼此间的陪伴和照顾会给予内在成长再一次巨大的机会。较独自静待的孩子,合群的孩子,人际交往方面更具适应性和进取心,更倾向于在工作事业中有更好的合作和晋升。

然鹅,这三个阶段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划分,而是会穿插伴随人的内在发展阶段里,当三个阶段需求都较严重缺乏时,内在脆弱的情况会异常明显。如果过于明显,则需要心理咨询或是心理医生的特殊处理。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会是当今人体验内在脆弱明显的原因。

4、物质积累进入关注内心需求的新时期。

当每日为食奔忙的时候,其实是很难关注到内心需求的。每日工作10小时以上的奋斗者,忙碌的时候较少体验到不良情绪。注意力投向外的时候,投向内的就少了,当注意力关注在刷手机,看电视,聊天时,不良情绪似乎被转移冲淡。

当结束奔忙,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会体验到更多不适,外在的物质,转移了对内在需求缺乏的不适体验,当一切都放下时,瞬间空虚袭来,孤枕难眠,这也是为什么夜晚总是被孤独包围。逃避不适感,是拖延爆发的一个原因。

现代当人们物质条件基本具备,人们能坐下来体会内在的机会也大大提高,信息时代,信息的收取也愈发迅速便捷,当我们能够看到跟自己曾经的经验不同的体验时,感知体系会被冲击,好像现在的人想法跟过去的人,想法天壤之别。

这使的需求关注聚焦在内在需求的匮乏,似乎曾经的人对物质的饥饿,在现在体现成对内在需求的饥饿,即使看起来丰衣足食,内心体验上仍是对温饱对生存的延续的焦虑。

突然意识到从前未意识到的焦虑抑郁感受,在体验上似乎更加重受挫,焦虑,震惊和剧烈,使得对内心需求关注度也愈发飙高,更是现代人对情绪感受关注的提升伴随的过渡体验。

综上,孤独,焦虑,压力,抑郁,存在在每代人每个人的体验里,程度差异之大,有时,是场天时地利人和的,错觉。

写到此,我内心不禁感到欣喜,对内心感受的关注,当今似乎更甚于往,感知了解自己的需要,是满足需要的第一步。心理健康新时代,也就要到来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