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

 洲88ue3kj25b5l 2019-12-24

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黄河改道的根本原因是河流搬运堆积泥沙形成的堆积地貌发生决口,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土壤因素

黄河中上游地区土质疏松,河水含沙量多。

 

河道坡度

黄河下游广大地区主要是平原,河流流速较缓,从中上游地区裹挟而来的泥沙在下游河道逐渐沉积,日积月累,河床愈抬愈高,容易发生决口。

 

气候因素

夏季和夏秋之交是黄河流域降水集中的时段,容易使黄河形成多次洪峰,威胁下游河堤。

 

人为因素

黄河中上游地区大量毁林开荒,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使黄河含沙量更大,加重了下游地区泥沙的淤积。

 

据统计,历史上黄河发生较大的改道有26次之多。下图很直观地对比展示了黄河下游河道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情况。

在北师大版《中国历史》教材的地图中,以下六幅可以明显地观察到河道变迁的情况。

1. 北宋时期

对比“唐朝疆域图”和“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形势图”就可以发现,黄河的入海口发生了北移。因为在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在澶州决口,改道北流。在此后的约40年间,围绕任由黄河北流还是恢复原河道这一问题,上自皇帝,下至群臣都卷入了一场无休止的争论。期间还强行有过三次大规模的黄河改道工程,强制黄河恢复东流。而每一次挽河东流都以不久发生大决口而告终。这不仅造成了极大的浪费,更带来了巨大的洪水灾害。最后,黄河仍然复归改道后的北流路线,也就是我们在“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形势图”中可以看到的黄河下游入海走向。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3页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0页

2. 南宋时期

1128年,为抵御金兵南下,南宋守将杜充人为决开黄河堤防,造成黄河改道,黄河下游至此由北入渤海改而南入黄海。这是黄河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改道。在此以前,黄河虽也曾改道入淮水(今淮河),但为时较短,而此后南泛入淮却长达720余年。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5页

3. 清朝末期

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决口。洪水先流向西北,后折转东北,改入渤海。当时正值清朝政府忙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无力堵塞,造成了黄河下游向北改道,结束了黄河下游由淮河入海的历史,基本形成了黄河的现行河道。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页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0页

4. 抗日战争时期

1938年6月,国民党政府企图利用黄河洪水阻止日军西进,挖开了花园口大堤,造成洪水泛滥。黄河下游改道向东南,沿淮河泻入,汇入长江,直到1947年3月才在花园口堵口。此次决口的受灾面积达54000平方千米,死亡和失踪人数多达89万,所致灾害之严重,为黄河史所罕见。对黄河下游来说,也是一次较大的变迁。下图中黄河下游河道绘有两条,蓝虚线代表未改道前的黄河河道,蓝实线是改道后的黄河河道。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3页

白  丽

(作 者 简 介)

星球地图出版社教材中心历史室主任、副编审。参与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等多套历史地图册及填充图册的编写、编辑工作。参编了《中国共产党90年地图集》《中国近代史地图集》等多部史学专业图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