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黄河故道

 衡水五中而已斋 2023-04-13 发布于河北

华北明珠“衡水湖”的东岸附近的田野上,存留一条南北流向的干涸古河道,民称“老盐河”。历史资料证明,这原是一条北宋年间的黄河北流故道。




清光绪刘鹗编绘的《历代黄河变迁图考》中显示,衡水地区是古黄河历代流经变迁较集中的地域。清代深州知州吴汝伦(桐城人),用时29年编纂而成的《深州风土记》,较客观地记叙了这一特殊自然地貌景观。方志学家瞿宣颖、黎锦熙对此书十分推崇,梁启超对此佳本加以赞赏。

民国十二年(1923年),“天津顺直水利委员会”开始对北京地区和直隶全省的地形进行了数年的实际测绘。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以“华北水利委员会”的名义出版了《顺直地形图》。图中将流经枣强县、冀州市、桃城区老盐河的地形、宽度、深度、海拔高度以及周边村落的分布状况,都作出较详细的标注。

1962年2月,衡水县(四县合一)县政府编辑《衡水新志》稿,文中就记叙了这段“老盐河”。当时,这条古老的河道轮廓从枣强县西南部的赵子谏村,向北流经庙前里村、冀县的双庙村、酒杨村、王家口村,北至衡水南田村、北田村、大赵常村、枣园村和干马村东,总长共计56里。向北流入武邑县境。

1975年开始,由河北省地理研究所组织测绘,并编辑出版了《河北平原黑龙港地区古河道图》,该图复原了该地区的千百年前黄河古河道,作地面古河道遗迹今古对照,其中流经枣强县、冀县、衡水县老盐河的蜿蜒地形用黄色标出。


2001年,由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编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历史地理》杂志第17辑,刊登了河北省地理所老所长吴忱研究员的文章《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古河道证据》,在第17页记载:“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黄河又自濮阳西决口,北流经内黄东、南乐西、大名西、馆陶西、威县东、清河西、枣强与冀县间、衡水,于武强东南折而东,于泊头行今南运河道北流,经沧州、青县,于天津以东入海”。第19页又记载“尤其是衡水城以南的盐河,更无河道流水行迹。但零星分散的、由黄色粉砂组成的土丘,却呈南北向的带状分布,也表明是北宋黄河河道的遗迹。该河道自衡水至武强,行今滏阳河道。”

这足以说明,流经在枣强县、冀县、衡水县间的老盐河,为宋代黄河遗留在河北平原上的一条古河道。据悉,也是唯一一条没有被漳河或其他河流侵占和冲刷的黄河故道,古河道的原貌基本保留至今,实属罕见。

2008年开始的“开展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活动”期间,曾改“老盐河”为“董公河”,“董公”即董仲舒。易名“董公河”是为了纪念这位汉代大儒。但是,老盐河流经地区是枣强县西部与冀州市交界处,而董仲舒的家乡地处枣强县东部与景县交界的广川郡一带,两地相距五十多里。况且,董仲舒出生在公元前179年的西汉王朝时期,而老盐河形成于北宋末年,时间相差一千二百多年。所以,“老盐河”还是改名“宋代黄河故道”为好,其实,景县广川镇与枣强旧县村之间也有一条南北流向的古河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