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黄河故道和衡水老盐河    康占营

 东方欲晓10 2020-04-06

黄河故道和衡水老盐河

                          康占营

华北明珠“衡水湖”的东岸附近的田野上,存留一条南北流向的干涸古河道,民称“老盐[转载]黄河故道和衡水老盐河 <wbr> <wbr> <wbr> <wbr>康占营河”。历史资料证明,这原是一条北宋年间的黄河北流故道。


[转载]黄河故道和衡水老盐河 <wbr> <wbr> <wbr> <wbr>康占营
衡水市地处河北大平原的腹地。根据
我国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教授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1982年版)图文载:历史上的黄河,曾经多次流经河北省平原,这条往返更迭的黄河河道遗迹大多集中在衡水地区。中国古代文献《禹贡》《山海经(简称“山经” )》《汉书·地理志》(简称“汉志” )中,都有“大河”的详尽记载。其中“山经”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大河下游处在河北平原偏西部,沿太行山东麓向北流,流经在今巨鹿县的大陆泽、深州市、饶阳县城西,再向北大致走今雄县、霸县一线,转向东至今天津市区附近入渤海;《禹贡》记载的大河(河水)下游流经在今巨鹿县、深州市向东,经武强县地域,再穿过今河间市,于青县地域入渤海;而“汉志”记载的西汉时期的大河(河水)则离开太行山东麓,经大名县向北、流过馆陶县和景县东界,又向东北至黄骅入渤海。上述三条古代大河的河道均穿越了衡水地区,在战国中期以前或迭为主次或同时存在。在古代,“河”即为黄河的专称,河北平原上被称为“河”的水道遗迹达10余条,均可能为黄河某次决流改徙后的故道。进入东汉时期,黄河则从今日河南省濮阳市改道,向东流经今山东聊城、高唐,最后在今利津县一带流入渤海。

又据《宋史· 河渠志》记载,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黄河在河南濮阳的小吴埽决口,向北冲出三条河道,先后流经大名县、巨鹿、清河一带,其中一条沿枣强西部,通过冀州东北部,穿越桃城区流向武邑县。谭其骧教授在《中国历史地图集》“北宋·河北东路”册页中图详细图解这一水利史实。漳河、滏阳河和滹沱河又成了黄河的支流。流经12年后,至元佑九年(1093年)黄河断流。六年后的元符二年(1099年)六月,黄河再次在内黄县决口向北流,滚滚黄河水重新沿着原枣

强、信都、衡水的这条河道向北流去。又流经
28年。宋钦宗靖康二年(1126年)北宋灭亡后,南宋高宗(赵构)于建炎元年(1127年),为了阻止金兵南侵在河南省滑县扒开黄河南堤埝,使黄河改[转载]黄河故道和衡水老盐河 <wbr> <wbr> <wbr> <wbr>康占营

向南流,经江苏徐州和淮阴,转向东流入黄海。从此,北流黄河最终断流,使原流经枣强、信都、衡水的

这段黄河河道再也不见了流水,成为节令性的蓄水河道。如今滨湖新区以北的原“七个开河老[转载]黄河故道和衡水老盐河 <wbr> <wbr> <wbr> <wbr>康占营

村旧址”
就是当年黄河向北冲击打开河道时留下的遗迹。因为这一段老盐河的地势稍微偏高,从未被其他河流侵占。历经数百年的风雨,常常干涸的河底土壤逐渐盐碱化,形成“春天白硝茫茫,秋季沥水汪汪”的盐碱地貌。从清代至民国时期,沿河村民开辟诸多盐池,纷纷采用较原始的工序

淋制“小盐”(食用盐)
供民用,并以盐代赋税。这条古河道也因此成为名符其实的 “老盐河”。

清光绪刘鹗编绘的《历代黄河变迁图考》中显示,衡水地区是古黄河历代流经变迁较集中的地域。清代深州知州吴汝伦(桐城人),用时29年编纂而成的《深州风土记》,较客观地记叙了这一特殊自然地貌景观。方志学家瞿宣颖、黎锦熙对此书十分推崇,梁启超对此佳本加以赞赏。

民国十二年(1923年),“天津顺直水利委员会” 开始对北京地区和直隶全省的地形进行了[转载]黄河故道和衡水老盐河 <wbr> <wbr> <wbr> <wbr>康占营数年的实际测绘。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以“华北水利委员会”的名义出版了《顺直地形图》。图中将流经枣强县、冀州市、桃城区老盐河的地 形、宽度、深度、海拔高度以及周边村落的分布状况,都作出较详细的标注。

1962年2月,大衡水县(衡水、冀县、武邑、枣强四县合一)县政府编辑《衡水新志》稿,文中就记叙了这段“老盐河”。当时,这条古老的河道轮廓从枣强县西南部的赵子谏村开始,向北流经庙前里村、冀县的双庙村、酒杨村、王家口村,北至衡水南田村、北田村、大赵常村、枣园村和干马村东,总长共计56里。向北流入武邑县境。

1975年开始,由河北省地理研究所组织测绘,并编辑出版了《河北平原黑龙港地区古河道[转载]黄河故道和衡水老盐河 <wbr> <wbr> <wbr> <wbr>康占营

图》,该图
复原了该地区的千百年前黄河古河道,并且作地面古河道遗迹今古对照图解,其中流经枣强县、冀县、衡水县老盐河的蜿蜒地形用黄色标出。

2001年,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编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历史地理》杂志第17 辑,刊登了河北省地理所老所长吴忱研究员的文章《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古河道证据》,在第17页记载:“北宋元丰四年( 1081 年) ,黄河又自濮阳西决口,北流经内黄东、南乐西、大名西、馆陶西,、威县东、清河西、枣强与冀县间、衡水,于武强东南折而东,于泊头行今南运河道北流,经沧州、青县,于天津以东入海”。第 19 页又记载“尤其是衡水城以南的盐河,更无河道流水形迹。但零星分散的、由黄色粉砂组成的土丘,却呈南北向的带状分布,也表明是北宋黄河河道的遗迹。该河道自衡水至武强,行今滏阳河道。”

这足以说明,流经在枣强县、冀县、衡水县间的老盐河,为宋代黄河遗留在河北平原上的一条古河道。据悉,也是唯一一条没有被漳河或其他河流侵占和冲刷的黄河故道,古河道的原貌基本保留至今,实属罕见。

现存老盐河沿岸的“七开河” 聚集村群遗迹、“南田北田”聚集村群、“王家口李家口”聚[转载]黄河故道和衡水老盐河 <wbr> <wbr> <wbr> <wbr>康占营

集村群、“杨村”聚集村群等等,原本都是北宋年间黄河河畔的村落遗址。
活生生的地貌,必定能够引起后人追忆千年前北流黄河流经衡水时期的地貌景观。宋代北流黄河流经这里近50年,通畅了南北水路交通,带来了河水灌溉。黄河南移后,留下一溜儿幽静的乡村。至今,干马村东、王家庄[转载]黄河故道和衡水老盐河 <wbr> <wbr> <wbr> <wbr>康占营

以西、枣园村和赵杜村以东的黄河故道已填埋,成为城区建设用地。五开河村以西的黄河故道较宽阔,现开劈为牧马庄园。原故道两岸还遗存着很多历史田园景致和美丽的传说故事。如:杨开河村的杨宜,为明朝大臣,民称杨侍郎;南田村的古树古寺历史久长;王渡口村旧称“浮满口”,历史上原
建有“镇海寺”;魏屯镇原称“兴利镇”,魏氏家族有匾额《云程得路》的记载;李家口村原有老官道相通;陆氏在朝为官,改陆村为“禄村”;孙家宜子村的“宜子”由来渐矣;岳良村原名“冯城”, 冯氏家族在历史上记载了多位著名人物,如冯跋建立北燕王朝、北魏冯太后的施政故事流传至今。另外,北杨庄的玉皇庙、后李村的洪福寺,以及双庙村、北金村、雨淋召村、大金村和赵子谏村的人文传说故事更是引人入胜……

2008年开始的“开展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活动”期间,曾改“老盐河”为“董公河”,“董公”即董仲舒。易名“董公河”是为了纪念这位汉代大儒。但是,老盐河流经地区是枣强县西部与冀州市交界处,而董仲舒的家乡地处枣强县东部与景县交界的广川郡一带,两地相距五十多里。况且,董仲舒出生在公元179年的西汉王朝时期,则老盐河形成于北宋末年,时间相差一千二百多年。所以,“老盐河” 还是改名“宋代黄河故道”为好,其实,景县广川镇与枣强旧县村之间也有一条南北流向的古河道。

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历史资料已证明,衡水地区是黄河历代流经变迁较集中的地域。且老盐河又大部分保留着原黄河河床,来衡水的外地游客能在衡水亲眼看到宋代黄河故道景观,应该是一件值得纪念的游历。这里毗邻美丽的衡水湖,傍依一〇六国道并有大广高速穿越,交通十分便利。不妨以黄河“母亲河”为契机,开辟诸如“古黄河·老盐河文化长廊”一类的景观建设。 为游人提供一座丰富多彩的古黄河文化园地,为衡水人民提供一个游览、休闲好去处。同时,也为衡水湖景区又增添一处可以“穿越时空隧道”的天然旅游景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