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记忆中的北京

 木香草堂 2019-12-24

前门楼真的有九丈九高吗

“前门楼子九丈九,四门三桥五牌楼”;“前门楼子九丈九,九个胡同九棵柳”;“前门楼子九丈九,王口花炮响上头”这些老北京民间歌谣都能体现出北京城的前门楼很高很大,那么整前门楼真的有歌谣中所说的 “九丈九”那么高吗?

前门只是一个俗称,其真正的名称是正阳门,原名是丽正门。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将元大都向南平移了800米,将元大都的丽正门迁建在今天的正阳门的位置,但城门的名字依然叫丽正门,在明英宗年间才将丽正门改为正阳门。正阳门从修建之初到现在历经几百年,经过不断的修复,其具体的高度过去一直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有的说正阳门有41米,有的说有42米,还有的有说40.36米。新中国成立后对正阳门进行修缮时,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的相关人员对正阳门进行了一次准确的测量,其城楼通高(从室外地平线到门楼正脊上皮)是43.65米,正阳门箭楼通高35.37米。

如果按照明清时的计量单位换算,1丈=9尺,1尺=31.1厘米,那么9丈9大约就有45米,这超过了正阳门的实际高度。那么为什么很多歌谣中会出现“前门楼子九丈九”这个说法呢,其实“九”自古以来就是象征吉祥、无穷的数字,正阳门不仅是北京城所有城门中最高的城门,也是紫禁城的正门,因此常说“前门楼子九丈九”。

被称为“生门”的是哪座城门

被称为“生门”的是“九门”中的安定门,其蕴含着安国定邦之意。明清时期,皇帝每年农历的夏至日都会经过此门去地坛拜祭地神, 以求一年的风调雨顺。安定门最为特别的是,其他八门的瓮城内都筑有关帝庙,而唯独这安定门内建的是真武庙。

既然安定门这么独具风格,明清时期的安定门主要是用来做什么的呢?按照过去老北京人的说法,安定门是朝廷出兵凯旋之时必走的门,还有一种说法,当时清朝所有的精兵部队全都驻扎在安定门,所以每次收兵时要走这里。实际上,安定门也不全是为了收兵之用,从皇城内往外运送粪便的车,都经过安定门,这是因为当时京城的粪场在地坛附近,从皇城出来到地坛最近的路就是经过安定门,所以后来有了安定门走粪车的说法。

安定门还是一座多灾多难的城门。明清两朝,安定门前后两次遭受火灾。明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安定门失火,当年明政府重修此门;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安定门再次失火,清政府同样进行了修缮。在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城时,占领安定门,将英法两国的国旗悬挂于安定门之上,并不允许中国人出入此门。

“德胜祈雪”的典故与德胜门有关系吗

德胜门曾是朝延出兵时必走的门,这意味着出兵之后能够旗开得胜。德胜门是京城通往塞北的重要门户,因此又有“军门”的称号,在历史上享有军事要塞的声誉。如今的德胜门已不复当年的样式,仅剩座箭楼。除此之外,德胜门能够与京师其他八门一样闻名,还要得益于“德胜祈雪”这个典故。

“德胜祈雪”的典故的确是发生在德胜门。据说,在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整个北京城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城内的百姓都携全家逃离京城。年末,乾隆皇帝在北行查看明十三陵后,回宫时经过德胜门,突然天降大雪。乾隆皇帝当时大悦,将銮车停在德胜门前,下车御书祈雪诗三百首,并谕刻石立之,以慰天公。这块“德胜石碣祈雪碑”当时就立在德胜门瓮城中“同兴德煤栈”的西侧。至此“德胜石碣祈雪碑”与“阜成梅花”“崇文铁龟”等镇门之物一样誉满京城。

1980年,北京市政府对德胜门仅存的箭楼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1992年将德胜门内的真武庙改建为钱币博物馆。如今,来北京旅游的人登上德胜门的箭楼后,往南可以看到元代御河海子桥(今德胜门桥)以及当年运输皇粮的水运码头(今积水潭);向北可以欣赏到护城河的垂柳碧波和关厢景物等美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