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中最美之品——花鸟

 泊木沐 2019-12-25

吾国最高美术属于画

画中最美之品为花鸟

山水次之

人物最卑

1926年4月23日,徐悲鸿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论述花鸟画在中国美术史中的至高地位。他进而表示:“也许因为中国得天独厚,有坚劲而纯洁的梅花、飘逸的兰草、幽秀的水仙……确实能表现中国艺人的独特品性、中国民族的特殊精神”。他指 出,中国花鸟画的脉络之繁盛、生命力之强,“尚未见何邦与颉颃者”。山水未必次,人物也未必最卑,姑且不论,先来欣赏一组名家花鸟画,一饱眼福!

潘天寿作品|江天新霁|72×241cm

潘天寿:我画的花鸟与山水结合,在取近景时配上远景以增加画中的材料,使之更为丰富热闹,又有层次变化。

如画鹰和鹫,要求画面空旷开阔。因它是凶猛的禽鸟,宜于画大幅,近景画鹰,远处可配上峥嵘的岩石和倾泻的飞瀑,甚至淡淡的远山,多取近少取远.以近景为主体,远景为客体。

我也尝试山水与花鸟的结合,多取远少取近,以取远景为主,也表现了平远的、高远的、深远的山川景象。

潘天寿作品|欲雪|81×82cm

《欲雪》在画法上,用墨团塑造禽鸟,五只禽鸟形态各异,其头、胸、背皆用浓墨写出,浓淡适宜,层次分明,笔笔可见,墨迹淋漓,尤其是羽毛的蓬松感表现得十分精到。然后用几根方整的线条勾出岩石的轮廓,稍加皴擦,最后点上苔点。

于是造成黑与白、大与小、虚与实的对比和映衬,整幅构图奇巧,意趣自然。

潘天寿作品|翠石双雀|96×45cm

《双雀危石图》是潘天寿反复入画的题材,画来得心应手,一气呵成。

此作的构图中使用了他所惯用的“造险”与“破险”技法。画面正中一块巨石,奇崛、孤兀,呈不规则矩形,几乎填塞了整个画面,不过石块上的双雀和石下的野草又平衡了画面,不仅使画面转危为安,且获得与众不同的新奇意境。

潘天寿作品|松下高士图|245×61cm

《松下高士》即是创作于暂居云和的1944年新春。这一时期,潘天寿的绘画创作已从前人的笔墨中完全跳脱出来,形成了自己典型的个人风格。松树是潘天寿一生中不断创作的题材,曾作诗云“我爱黄山松,墨沈泼不已。高者盈尺咫,低者直参天。”画中松树用笔奇崛果断,通过方圆兼济的线条,富有节奏感的点苔,表现松干的苍虬斑驳。在松针的布局上,充分发挥“疏处疏、密处密”的布局方式,疏处不着一笔,密处丛丛簇簇,于湿墨之上又加干笔重墨,使松针更显层次。背景仅在树根附近勾勒山石底部,略施淡赭,其上并不着色,亦石亦天。落款题诗自画面顶端而下,又将整件作品向上提升,通过画面上方的留白,更衬前高松之参天。潘天寿常以“秃寿”自号,尝作秃头僧以自喻,此件作品题诗中亦有“老秃”云云,松下绘一秃头高士,持书闲坐,亦当是画家自喻之笔。

潘天寿作品|西子湖中所见|171×65cm

《西子湖中所见》画写西湖中物,粉荷俏立、荷叶团团、老树斜出、柳枝摇曳。作品章法结构极为坚劲严谨,在险绝之中见平稳,巧妙的表现出力量感与结构美。画面构图略呈长方形,一株老树自右上斜出,借其动势打破画面平衡,调节画面气氛。又以指之尖、之肚、之节化成的粗细不一、亦连亦断的线条构物造型,果断凝练、强悍而有控制。设色古艳,清超绝俗,两行长题与荷花遥相呼应,别具韵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