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向“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如何避免“合作学习”沦为热闹过场?

 尚源文化 2019-12-25

“合作学习”与“探究共同体”已经成为近年来教育界的热门高频词。这两个概念背后是对教育的反思和探索——如何才能让课堂回归学习的本质,从以“讲授”为中心的课堂向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转型。

在12月23日举办的“全国第十四届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与会的校长、教师与专家汇聚在上海市新黄浦实验学校,就“合作学习与’探究共同体’的创造”这一主题展开了研讨与交流。有没有科学依据证明“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习?合作怎样才算是真的发生了?在“探究共同体”中,教师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活动现场

如何避免”合作学习“沦为热闹过场?

在实验探究开始前,教师提出几个关键问题,由班级中几位同学抢答完成,之后就开始小组合作实验探究与验证,是课堂上经常有的场景。

浙江大学课程与学习科学系副主任、副教授刘徽

在浙江大学课程与学习科学系副主任、副教授刘徽看来,这实质上将最为重要的问题探究一带而过,合作与探究徒有虚名。在课堂上,合作探究往往会流于表面,热闹过后并没有真正实现有效合作。想要有高质量的小组合作,“高目标”问题的设置是最为关键的脚手架。

上海市江宁学校校长、特级校长吴庆琳

上海市江宁学校自2010年开始,开展了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题的课题研究。在江宁学校,教师们改变以往以知识理解为特征的教学设计,转向以问题解决为特征的教学设计,始终让学生在问题生成、问题解决过程中进行有效学习,并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为学生的认知发展提供脚手架

同时,通过实施70分钟“长课时”、跨班级使用的“留言本”等方式,保证小组合作探究的深度与完整性,打造差异互补的课堂学习环境,弥补班级授课制难以充分照顾学生学习差异的弊端

在校长吴庆琳看来,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的关键,首先在于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走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这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把控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中小学劳动技术学科教研员、中小学跨领域创新课程——创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负责人管文川

合作什么时候才真正产生呢?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中小学劳动技术学科教研员、中小学跨领域创新课程——创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负责人管文川认为,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的“策划、协商、反思”至关重要,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形成紧密关联,并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尊重。许多老师会在开始前对学生进行明确分工,在管文川看来,在合作过程中,由于学生自身个性、理解能力、沟通能力和动手能力等的差别,实际上会有一种自动的分工形成,并不需要教师的过多干涉。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主任朱德江

“营造安全的互动氛围”也是当天论坛中的高频词。“小组建设,是课堂合作学习中教师很容易忽略的环节”,在刘徽教授看来,合作本身就是一种复杂交往,指向的是真实性学习。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主任朱德江指出,深度探究学习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营造心理安全的对话、互动交流的氛围”,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发表或解释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倾听并深入思考,从而在更深入的层面激活学生的思维,实现深度学习。


所有的课程都适合“合作学习”吗?

上海市普陀区教学研究室初中历史教研员刘琼敏

当天,上海市普陀区教学研究室初中历史教研员刘琼敏分享了普陀区历史学科在合作学习方面的实践经验。以合作学习为基础,普陀区学校开展了众多富有特色的历史课程,例如华东师大四附中的“博物馆之旅”系列活动设计(第一教育曾报道,点此回顾),梅陇中学、延河中学的历史课前小组作业单设计,北海中学的“我们是小小文物修复者”小组活动等。

历史学科需不需要合作学习刘琼敏介绍,“我国教育家王坦将“合作学习”定义为“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透过这个定义不难看到,组内成员的差异性、共同的互助合作是核心,合作学习最终指向的是学生的主动思考。开展合作学习,其实就是设计路径推动学生主动思考。

在刘琼敏看来,毋庸置疑,“历史”这门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及其规律的学科,需要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即对某一个社会问题或某一个历史现象进行查找资料、考据论证、阐述观点、叙述解释,最终习得方法,并形成主动思考的习惯。

那么,这样一种指向学生主动思考的教学策略,对学生学习真的有效吗?和学生一个人的单独学习相比,会更有效率吗?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神经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周加仙介绍,“合作”涉及到的社会互动和交流能力是人生而具有的一种本领,同时也在不断进化。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神经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周加仙

周加仙介绍,脑科学实验表明,进行过面对面眼神交流的学生,脑的同步性更高。这是由于他们在交流中有共同的关注点,因而可以提高脑的同步。在另一项实验中显示,在师生协商的探究中,教师的颞顶联合区和学生的颞上回前部之间产生显著的神经同步性。
这些实验结果都指向,在合作学习中,能将集体智慧最大化,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不过,周加仙也指出,这种集体智慧最大化更多地是体现在对困难问题的判断与决策上,在创新观点中,互动交流并不能发挥作用。因而,教师应该在合作学习中通过策略选择和规则设置来促进集体智慧的最终形成。

教师学习共同体,助力有效学习
除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教师共研的合作学习对于有效课堂的打造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实验学校校长夏海萍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实验学校合纵连横,联合学校、地方行政部门和学校三方,构建教师探究共同体。校长夏海萍介绍,在校内,学校整合科学英语老师、英语老师和自然科学老师三个学科教师共同参与教研活动,通过相互研究与探讨,发挥各自学科方面的优势,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整合生成全新的课程与教学模式。有了教师探究共同体的整合与助力,Science English课程逐步成为学校特色课程中的“亮丽名片”。

芜湖市绿影小学校长潘晓银

还有一些学校将教师共研的目光聚焦在了'线上'。在芜湖市绿影小学校长潘晓银看来,尽管“教研组”很好地保证了教师的共研,但是教研活动结束后,教师又进入了“单打独斗”情境中,“教研组”形式难以形成“教师学习和研究的共同体”。

自2016年以来,绿影小学一直探索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实施途径。这一线上的共同体,也为学校的教师共研拓展了一块新的天地:有跨年级同学科教学研讨活动,有同年级同学科的小组研讨活动,同一学科的教师自然会分布在不同的年级组,同一年级组的教师自然又来自不同的学科……网络将有着共同意向的老师连接在一起,打破了年级和学科的界限。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是网络学习空间重要功能之一,也是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重要保障。

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夏正华

2018年3月29日开始,“苏州市线上教育中心”上线了,到2020年,该中心将向全市150万师生和280万家长提供“名师课程资源、名师网络答疑,名师在线直播和学习行为数据分析”等服务。

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夏正华介绍,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通过线上教育与线下课堂结合,有效拓展学习的时空,满足学习向课前、课后延伸,以实现“线下学习与在线学习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精加工和深加工,并利用这种学习模式打造差异化学习路径,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需求,真正意义上实现“有效教学”。

据悉,“全国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自2006年起每年举办一次,邀请全国教育工作者围绕一个主题展开专题研讨,为上海和全国基础教育的课堂转型提供了生动的借鉴。本次研讨会由普陀区教育学院副院长缪亚男主持,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局局长范以纲致欢迎辞。  

范以纲表示,希望通过此次研讨锤炼一些适应区域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产生一些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尝试的做法,希望学校的管理者能够将成果运用到学校的建设和管理中,希望老师们能够不断优化教育教学的行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


文、编辑 | 谢然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关注“第一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