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主流文化之源流

 澴川行者 2019-12-26

中国主流文化之源流,就是《易》,以及她的产生、流传、与演变。

《易》是我们中华民族源头性和主流性的世界观。

她也因此而形成我们中华民族主流性的价值观。

这样,她就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引导我们中华民族走过了漫漫七千年。

当然,提到《易》,大部分人都会想到《八卦》;更懂一点的人,还会知道《六十四卦》。

他们认为,《八卦》和《六十四卦》就是《易》。

但是,《八卦》和《六十四卦》,其实是《易》的末流,并不是《易》之本体。

《易经·系辞》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易》,是一个关于世界观的系统。

这个世界观系统里,首先是有“太极”。

“太极”是什么呢?

“太极”就是“阴阳”;“阴”与“阳”相对,就是“太极”——很明显的极端性的对比。

“阴阳”又怎么解释呢?

“阴阳”就是一种对比性的思维方式。

“阴”,就是我们所观察的焦点之视域、目标之背景、主体之参照物;“阳”,就是我们所观察的焦点、目标、主体。

比如说,“中国制造”,这里面,“制造”就是“阳”,就是焦点、目标、主体;“中国”就是“阴”,就是视域、背景、参照物。

又比如,“此事发生在去年夏天”,这里面,“此事发生”就是“阳”,就是焦点、目标、主体;“去年夏天”就是“阴”,就是视域、背景、参照物。

有了“阴阳”这种对比性的思维方式,我们首先可以看到什么呢?

我们首先可以看到“两仪”——“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又是什么呢?

“两仪”就是“存在”与“变化”两种仪式性的现象。

任何事物,都是“事”与“物”的组合。

这个“事”与“物”的组合里面,“事”,就是“变化”,“物”,就是“存在”。

“存在”与“变化”,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事物的两种仪式性的现象,就是“两仪”。

对于“存在”与“变化”这“两仪”,我们要用怎样的方法来描述与表达呢?

就是用“四象”来描述与表达——“两仪生四象”。

那么,“四象”又是什么?

“四象”就是《太极图》、《五行图》、《洛书》、《河图》这四个图像。

《太极图》,是描述和表达低级性的“存在”。

《五行图》,是描述和表达低级性的“变化”。

《洛书》,是描述和表达高级性的“存在”。

《河图》,是描述和表达高级性的“变化”。

而有了《太极图》、《五行图》、《洛书》、《河图》这“四象”,就有了《八卦》——“四象生八卦”。

而《六十四卦》,又是从《八卦》而来。

现在,我们知道了《八卦》以及《六十四卦》与《易》的关系了吗?

所以,讲《易》,我们首先是要讲“四象”,是要讲《太极图》、《五行图》、《洛书》、《河图》。

下面,我们就来简单地讲一讲这些。

1)太极图

《太极图》是尽人皆知的一幅与中国神秘文化有关的图像。

那么,这幅图的内在含意是什么呢?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太极图》,是描述和表达一种低级的“存在”。

“存在”又是什么呢?

“存在”,就是一种关系结构。

而低级的“存在”,就是一种“低级”的关系结构;就是最“简单”的,只有两个秩序系统相互碰撞——进行价值交换所组成的关系结构。

世界是无序的。

而无序的世界,是由众多有序的个体性秩序系统所组成的。

两个有序的秩序系统,在无序的世界中发生碰撞,产生价值交换,于是形成一个关系结构,组成一个新的有序的秩序系统,这就是《太极图》。

《太极图》的图像,是由一阴一阳两条鱼合抱而成的一个圆,其中,阴鱼阳眼,阳鱼阴眼。

大部分人,对于《太极图》的了解,就是到此为止。

但是,仅仅了解到此,却是远远不够的;仅仅了解到此,我们还不能了解《太极图》的真正内涵。

我们必须了解了《太极图》的正确画法,才能够了解到她的真正含义。

现在的许多人所看到的《太极图》,在画法上都是不正确的。

《太极图》的正确画法是:白鱼黑眼在左边,头上尾下;黑鱼白眼在右边,头下尾上。两条鱼的头尾互抱,组成一个对称性的圆形。

这个图形中,鱼眼就是秩序系统的大脑,为秩序的制定者;鱼体就是秩序系统之各种功能的集合,为秩序的执行者,鱼眼和鱼体共同组成一个秩序系统。

黑白鱼相互拥抱,就是两个强弱不同的秩序系统相互碰撞,相互进行价值交换,相互实现对立统一。

其中,白为阳,黑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右为阳,左为阴。

而阴阳之中,阴为静,阳为动;阴为弱,阳为强。

也就是说,白鱼黑眼,表示其系统实力相对较强,同时,秩序状态相对为平静,但是,它在左边、头上尾下,却又是表示其相对由强势地位向弱势地位转化;黑鱼白眼,表示其系统实力相对较弱,同时,秩序状态相对激烈,但是,它在右边、头下尾上,却又是表示其相对由弱势地位向强势地位转化。

这是什么道理呢?

这个道理就是:

①秩序是一种依靠能力维持的惯性;它们两个秩序系统,各自是一个依靠自己的能力来自我维持的惯性系统;它们都具有一定的保持各自既定状态不变的能力。

②它们各自或者共同的环境,也是一种秩序,也是一种惯性;而这种惯性秩序的能力,比它们各自的的惯性秩序的能力更大。

③环境秩序像风一样,对它们发生作用,它们对抗不住环境之风的作用,双双在风中凌乱,然后碰到了一起。

④它们相互碰撞,就相互借势,使各自的凌乱相对减轻。

⑤于是,它们形成价值交换,各自利用自己的特殊能力去帮助对方,以换取对方对自己的帮助。

⑥但是,它们付出自己的特殊能力,实际上是在改变自己的既定状态,是对自身秩序的反动;这等于是两权相害取其轻,是因为对方对自己的伤害,相对环境对自己的伤害较轻,所以,自己就通过接受对方对自己的伤害,来置换环境对自己的伤害。

⑦在价值交换成功之后,双方与环境的矛盾,就转化为双方之间的矛盾,于是,双方形成对立统一关系。

⑧在这个对立统一关系中,双方所感受到的对方对自己的伤害程度相对不同,双方对这个对立统一关系的态度就相对不同。感觉对方的伤害相对可以接受的一方,就相对致力于维持这个关系;感觉对方的伤害相对不可接受的一方,就相对致力于改变这个关系。

⑨由于这个对立统一关系,是通过价值交换形成的,所以,通过直接对抗的方式改变这个关系,是不可取的;希望改变关系的一方,就要继续在新的秩序碰撞中,去寻求新的价值交换,以取代目前的价值交换;这样就导致双方关系的改变。

《太极图》就是表现的这样一种秩序碰撞和价值交换之后,因为双方的倾向性不同,所导致的最后的一种关系颠倒的状态。

所以,在这里:

第一,我们不要只看到对立统一的双方,而应该看到,在对立统一关系之外,还有促使它们这个对立统一关系形成并且维持的第三方——环境秩序。它们之所以阴阳合抱为圆,就是因为,它们相互合作,要共同抵抗来自四面八方的环境秩序的压力。

第二,在对立统一关系形成之后,对立统一双方各自的秩序,是较它们没有形成对立统一关系之前,有所改变的;它们相互被对方所改变。

第三,它们的改变,是一种有弹性的改变,是一种可以恢复各自既定状态的改变,它们也有恢复各自既定状态的倾向。

第四,它们的对立统一,形成了一个新的系统秩序,这个新的系统秩序,是针对它们各自或共同的环境秩序而产生,然后,又形成与它们各自或共同的环境秩序的对抗,使它们各自或共同的环境秩序,成为它们共同的环境秩序。

第五,新的系统秩序,对它们各自的系统秩序既有保护作用,也有协调作用,所以,它们各自的系统秩序,对新的系统秩序既服从,也对抗。

《太极图》具有辩证唯物主义的内涵,然而,她的最初,却是以宗教的面貌出现的。

《太极图》的内涵,最早出现在距今7000年的仰韶文化半坡文化遗址中的“人面鱼纹彩陶盆”上。

这个“人面鱼纹彩陶盆”上的“人面鱼纹花纹”,表现的是一个祭师的傩面装扮。

而这个傩面装扮上,就有左右各为一条阴阳鱼,相互对称。

这个傩面装扮形象,在形式上与我们今天所见的《太极图》有所不同,但是,其意义的内涵,却是一致的。

《太极图》最早以我们现在所见的面貌出现,是在距今5300-4600年,也就是黄帝时代的屈家岭文化遗址中的一个陶制纺轮盘上。

这是说明,《太极图》作为中国宗教文化中的一种符,她到这时,已经从祭师专用,而变为普通百姓的日常所用了。

2)  五行图

《五行图》的表现形式,与《太极图》有所不同;但是,她们的表达内容,是相辅相成的。

《太极图》是描述和表达低级性的“存在”;《五行图》是描述和表达低级性的“变化”。

《五行图》中的“金”,就是《太极图》中的白鱼之黑眼。

《五行图》中的“木”,就是《太极图》中的黑鱼之白眼。

《五行图》中的“水”,就是《太极图》中的白鱼之体。

《五行图》中的“火”,就是《太极图》中的黑鱼之体。

《五行图》中的“土”,就是《太极图》中阴阳鱼合抱成的一个大圆。

“金”,因为相对为强者,所以,它是相对平静的,不会变化。

“木”,因为相对为弱者,所以,它是相对躁动的,会发生增长。

“水”,因为相对为强者,所以它相对只会向下没落,不会向上发展。

“火”,因为相对为弱者,所以它相对只会向上升腾,不会向下没落。

“土”,因为居于“金”“木”“水”“火”之上,要调和它们之间的极端对立,所以,就中庸平和。

“土”和“金”“木”一样,也是秩序的制定者,所以,它也为固态。

“水”“火”之所以为变态,是因为它们是秩序的执行者,它们是通过自身的变化,来完成自己的使命的。

“金生水”,就是强势者针对弱势者制定自己的秩序。

“水生木”,就是强势者的秩序通过自身的变化,与弱势者进行价值交换,改变对方相对自由的角色与身份,使之成为对立统一关系中的弱势者一方——“木”。

“木生火”,就是弱势者针对强势者制定自己的秩序。

“火生土”,就是弱势者的秩序通过自身的变化,与强势者进行价值交换,使本身的秩序系统,与对方的秩序系统建立对立统一关系,形成一个新的秩序系统——“土”。

“土生金”,就是新的秩序系统,以强势者的秩序方向,为自己的秩序方向;也就是承认强势者的秩序,在新秩序系统中的统治地位;不过,这时的强势者的秩序,并不是价值交换之前,它所固有的秩序,而是价值交换之后,强势者针对弱势者的对抗,有所调整的秩序。

“金克木”,就是强势者的本体,会对弱势者的本体造成伤害。其实,价值交换,就是双方相互伤害又相互抚慰。只不过,强势者所受到的抚慰相对多于伤害,相对比较满足;弱势者所受到的伤害相对多于抚慰,相对比较不满足。

“木克土”,正是因为弱势者相对不满足于现有的价值交换,所以,它就还会在未来的秩序碰撞中,继续与其它的秩序系统进行新的价值交换,从而改变它们现有秩序系统的秩序,这就是“木克土”。

“土克水”,就是秩序碰撞后的新的统一的秩序系统,其秩序方向,与强势者的秩序方向一致,这就调动了对立统一系统中的所有秩序,都与强势者的秩序方向保持一致,这无疑是减轻了强势者所受到的环境秩序之压力,于是,强势者的秩序,就可以乘势收缩,使强势者相对恢复自己固有的既定状态。这就是“土克水”。

“水克火”,就是强势者的秩序,压制弱势者的秩序。这种压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顺从弱势者的秩序方向,对抗环境秩序的压力,使弱势者相对恢复自己固有的既定状态,不用消耗自己本身的秩序;另一种是,对抗弱势者的秩序,使弱势者的秩序发生极度消耗,直到难以为继。

“火克金”,就是弱势者的秩序,是可以不断增长的,它最后会强大到使强势者不再强势,从而改变强势者的身份与地位。

《五行图》是与《太极图》相辅相成的。

所以,她也和《太极图》一样古老。

她也和《太极图》一样,有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内核,却是在最初,也是以宗教的面貌出现。

《太极图》的内涵,是最早出现在仰韶文化之半坡文化遗址中的、人面鱼纹彩陶盆之人面鱼纹花纹上。

而仰韶文化之半坡文化时代,就正是距今7000年的女娲时代。

而女娲时代的许多宗教活动,就都与《五行图》相关。

只不过,女娲时代,是没有金属概念的;所以,那时候的《五行图》中,没有“金”。

那时候的《五行图》,是“石、木、水、火、土”相生相克。

所以,传说中就有,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苍天”、“聚芦灰以止滔水”。

而所谓的“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就是根据《五行图》中“石生水”、“火克石”的原理,来通过“以火克石”的宗教仪式,企图阻止“水”的来源,实现制止洪水泛滥的目的。

所谓的“聚芦灰以止滔水”,也是根据《五行图》中“火生土”、“土克水”的原理,企图通过“以火焚烧河道中的芦苇使之成土”的宗教仪式,以实现“以土克水”的目的。

当时的庖犧氏入侵中原,自封为“木德王”、“注春令”。

这个“木德王”的封号,和“注春令”的法令,也是因为《五行图》中有“木”,而“木居于春”,为一个四季轮回之首,庖犧氏又是农业时代以来的首个天下霸王,这样的一个契合而来的。

女娲氏“不承五运,一曰,亦木德王,盖宓牺之后,已经数世,金木轮环,周而复始,特举女娲,以其功高而充三皇,故频木王也。”这也是后人根据《五行图》的宗教信念,以女娲氏的功高而封其为“频木王”。

3)洛书

《洛书》是描述和表达高级性的“存在”。

所以,《洛书》是由《太极图》发展而来的。

那么,《洛书》和《太极图》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呢?

最初的《洛书》,是刻画在一只龟的背上的,是由从一到九的九个点数,组成的一个象数图。

其中,五个奇数为阳,四个偶数为阴;阴二对龟的右前腿,阴四对龟的左前腿,阴六对右后腿,阴八对左后腿;五个阳性的奇数则是:前九后一,左三右七,五在中央。

这样来看,《洛书》是不是像一个大《太极图》中,套着两个小《太极图》呢?

前面、也就是上面的阴二和阴四,是不是大《太极图》中的黑鱼之白眼——弱势者一方的秩序制定者呢?后面、也就是下面的阴六和阴八,是不是大《太极图》中的白鱼之黑眼——强势者一方的秩序制定者呢?

只不过,《太极图》是通过鱼体的头尾之方向,预示了一个相对的地位变化的趋势;而《洛书》则直接通过强弱位置的颠倒,来表达了一个必然的相对的地位变化的结果。

我们再看前腿的阴二和阴四之间,是不是为一个小《太极图》呢?后腿的阴六和阴八之间,是不是也为一个小《太极图》呢?

只是,秩序的制定者之间的位置关系,我们容易搞清楚,就是强者为阳,弱者为阴,随着各方实力的相对变化,它们的位置关系也会发生相对变化;但是,秩序的执行者,它们的位置关系,又是怎么安排的呢?

在《洛书》中:

阳一就是阴八秩序的执行者。它执行两个方向的秩序:一个是相对阴八的外环境,就是大家共同的的环境秩序,这在《洛书》中没有表现;一个是相对阴八的内环境,就是阴六。所以,它就在阴八和阴六之间。

阳三就是阴六秩序的执行者。它执行两个方向的秩序:一个是相对阴六的外环境,就是阴八;一个是相对阴六的内环境,就是阴四。所以,它就在阴八和阴四之间。

阳七就是阴四秩序的执行者。它执行两个方向的秩序:一个是相对阴四的外环境,就是阴六;一个是相对阴四的内环境,就是阴二。所以,它就在阴六和阴二之间。

阳九就是阴二秩序的执行者。它执行两个方向的秩序:一个是相对阴二的外环境,就是阴四;一个是相对阴二的内环境,这个在《洛书》中没有表现。所以,它就在阴四和阴二之间。

与四方的阳一、阳九、阳三、阳七相对,阳五在中央。它就是四个秩序系统相互碰撞后所形成的新的统一的系统之秩序的执行者。它是居于中央,协调四方的。

通过这样的一个观察,我们就很明显地发现一个问题,就是:秩序的制定者越强,它的执行者就越弱;秩序的制定者越弱,它的执行者就越强。

这是因为,强者的实力相对是不增长的,弱者的实力相对是增长的。《洛书》所表现的状态,是一种最终的结构关系状态。

很明显,以最初大家的秩序执行者层次都为阳一计,《洛书》所表现的整个系统,是经过了五次质变,四次量变,才发展到最终这种状态的。

为什么秩序制定者在四个角落,而秩序执行者都在四个正面和中央呢?

这是因为,四个正面和中央为阳,四个角落为阴;而阳为动,阴为静,阳为显著,阴为隐晦。

秩序执行者是外在的表现者,引人注意,所以为阳,在四方和中央;秩序制定者是内在的调控者,行为隐晦,所以为阴,在四角。

如果我们单看《洛书》中各数之间的位置组合关系,就会发现其“四维四正皆合于十五”。

这显示《洛书》和《太极图》一样,也是一个圆的结构,只不过,《太极图》是一个具象的圆,而《洛书》是一个抽象的圆。

是呀,《太极图》就像一枚鸡蛋,表现的是一种初级状态;《洛书》就像是一只鸡仔,表现的是一种高级状态。

初级状态没有协调能力,所以,它的力量是提前均匀地分布的,以利于均匀地对抗环境秩序的压力;高级状态具有协调能力,所以,它的力量不需要提前均匀地分布,而是各个方面尽量地独自发展,一旦需要协调,再由中枢结构进行协调,这样的对抗环境压力的能力就更强。

但是,在《洛书》的内部,四个秩序制定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圆形状态的,而是由两个三角关系组成一个螺旋体关系。

是呀,这才是结构关系的本质状态。

生物基因的DNA分子,就是这样一种状态。

还有,我们观察地球上的文明状态,如果不是西方殖民,打破了各地方的自然形态,那么,亚洲文明、欧洲文明、非洲文明、美洲文明之间,是否也是这样一种状态呢?

而地球文明的这种状态,自然地会让我们想到地球磁场,想到地球内部的本质结构。

另外,地球相对太阳的春夏秋冬之不同姿态,是否暗示,太阳内部的结构状态,也是不均匀的呢?

4)河图

《河图》是描述和表达高级性的“变化”。

所以,《河图》是从《五行图》发展而来的。

《五行图》的“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以及“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之循环图式表明,这个“五行”,前后是“轮回”的。

首先,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

在“火生土”,也就是相对弱势一方的秩序执行者,响应相对强势一方的价值交换,双方对立统一,形成新的秩序系统之后,就有“土生金”和“土克水”,也就是新的秩序系统使相对强势的一方大得其利。

这就导致“金克木”和“木克土”,也就是:相对强势的一方损害相对弱势的一方,和相对弱势的一方会损害新的秩序系统。

当然,“木克土”,即相对弱势的一方损害新的秩序系统“土”,也不会是那么容易的。

这是会有一个过程的。

这个过程,就是“水克火”和“火克金”的过程,就是强势者的秩序损害弱势者的秩序,和弱势者的秩序损害强势者之地位的过程。

“火克金”,也就是弱势者的秩序损害强势者之地位,必须以弱势者“木”自身的实力发展为基础。

这就是,要弱势者“木”继续去与另外的秩序系统进行价值交换,以壮大自己的实力。

而一旦弱势者“木”的实力壮大了,“火”克了“金”,弱势者的秩序彻底损害了强势者之地位,这个“土”,不就瓦解了吗?

这个新的秩序系统,不就瓦解了吗?

那么,“土”瓦解了,新的秩序系统瓦解了,是不是就是“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呢?

当然不是啦。

这一个“土”瓦解了,另一个“土”,就又壮大起来了。

这一个“土”瓦解的原因,就是作为弱势者的“木”,又去与另外的秩序系统进行价值交换,形成了新的对立统一的秩序系统,形成了新的“土”,利用新的“土”,来击败了这个旧的“土”。

所以,以这个“土”作为一个“中土”,在它的前面和后面,是分别还有一个“旧土”和“新土”的。

前面一个“旧土”,是这个“中土”的来源,又被这个“中土”所瓦解;后面一个“新土”,是由这个“中土”中的弱势者“木”培育和打造的,最后也会瓦解和取代这个变旧了的“中土”。

所以,我们看《五行图》中的那个“土”,是不是在一个五行“轮回”中,经历着一个产生、发展、辉煌、衰落、瓦解的过程呢?

也就是,它是在其一生的中点,才表现得最为辉煌。

而在这个“土”到达它一生的辉煌的中点之前,它是有另一个“土”,像父亲生育和养育它一样,陪伴着它的。

结果,它在自己最辉煌的时候,却将“父亲”那个“土”瓦解了,取代了那个“土”的位置。

而从它进入辉煌阶段起,就又有一个“土”,像儿子被它生育和养育一样,陪伴着它。

结果,到那个“儿子”一样的“土”成长壮大之后,它就也瓦解了,这个像“儿子”一样的“土”,就又取代了它的位置。

了解了《五行图》中,这样的一种关系和过程之后,我们再来看《河图》:

《河图》和《洛书》一样,也是由从一到九的的九种点数,组成的一个象数图。

与《洛书》不同的是,《河图》中有三个点数五,而三个点数五,虽然都在《河图》中的中央,却是两个黑色的点数五,上下夹着中间的一个白色的点数五,显示白色的点数五,才是正中央。

那么,这三个点数五,分别代表什么呢?

这三个点数五,一方面是代表“旧土”、“中土”、“新土”,前后三个不同的秩序系统;另一方面,也是代表三个不同的秩序系统之表现最为辉煌的第五个发展阶段。

三个点数五,阴阳不同,上、中、下位置不同,而又都在《河图》的中央,就是表示,第五个阶段,是一个秩序系统表现最为辉煌的阶段,也是一个秩序系统由弱到强,又由强到弱的转折阶段;而一个秩序系统的一生,就是从前一个秩序系统的辉煌阶段开始,又在后一个秩序系统的辉煌阶段结束;反过来说,前一个秩序系统的结束,和后一个秩序系统的开始,都是在本秩序系统最为辉煌的第五阶段。

《河图》中央的三个点数五的意义,就是这样,那么,其它的八个数呢?

其它的八个数,是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以三个五数为中央,一下二上,三左四右在内圈;六下七上,八左九右在外圈。

内圈为阴,外圈为阳。

这就是表示,内圈的一二三四,是一个秩序系统相对比较隐晦的发展阶段;外圈的六七八九,是一个秩序系统相对比较张扬的发展阶段。

也就是说,在前四个阶段,这个秩序系统实力不强,处于弱势地位;在后四个阶段,这个秩序系统实力爆表,处于强势地位。

奇数为阳,偶数为阴。

那是质变为阳,量变为阴。

相邻的质变和量变,是同一个发展阶段的不同表现状态,具有相对性,所以,一与二相对,三与四相对。

下为阴,上为阳,左为阴,右为阳,阳为强,阴为弱。

所以,一下二上,三左四右,六下七上,八左九右,是表示秩序系统是在由弱到强地发展。

而一六同位,二七同位,三八同位,四九同位,是说明,历史是一条螺旋线,历史上的昨天、今天、明天,在层次上不同,但是,形式上,是何其相似乃尔。

那么,为什么历史会是一条螺旋线呢?

这是因为,否定之否定,等于肯定。

左脚否定右脚,右脚否定左脚,左脚再否定右脚,右脚再否定左脚,如此,一条螺旋线,就形成了。

这是一个“轮回”。

5) 八卦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八卦》是由四象而来的。

那么,四象又是如何演变成《八卦》呢?

《八卦》中的每个单卦,都有上、中、下三爻。

其中的上爻,就是一个由价值交换形成的对立统一关系中的相对的强势者,就是《太极图》中的“白鱼黑眼”,就是《五行图》中的“金”,就是《洛书》中的“阴六和阴八”。

其中的中爻,就是这个对立统一关系所形成的新的秩序系统,就是《五行图》中的“土”,就是《洛书》中的“阳五”。

其中的下爻,这个对立统一关系中相对的弱势者,就是《太极图》中的“黑鱼白眼”,就是《五行图》中的“木”,就是《洛书》中的“阴二和阴四”。

三爻都有阴阳状态,这个阴阳状态,就是量变与质变状态。

《八卦》的每个单卦,都表示一种结构关系的动静状态,而八个单卦组成一个阵势,就形成一个秩序系统从生到死的一生过程中,八种不同的结构关系及其动静状态。

坤卦

坤卦的上、下、中三爻皆阴。

这就是说,三方的相对地位,没有发生相对变化,所以,它们各自的秩序,也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

然而,从强弱之间的相对性来说,如果强弱之间具有了价值交换,建立了关系,那它们各自的秩序,一定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例如,强者产生相对地的秩序(金生水),弱者产生相对天的秩序(木生火),甚至也会产生对立统一关系的公共秩序(火生土)。

现在什么变化也没有发生,这就是说,强者没有相对为强者,弱者也没有相对为弱者,它们之间还在各自飘零,没有发生价值交换,没有形成对立统一关系。

艮卦

艮卦的上爻为阳,下爻和中爻为阴。

这就是说,强者在变,弱者不变,对立统一关系的公共秩序也不变。

强势者先天性地处在上位。它如果变,就只能是往下位变。

如果是这样,那么,弱势者就应该相对往上位变,对立统一关系的秩序,这时候也会变得更加具有协调能力。

但是,这时候,弱势者和对立统一关系的公共秩序相对都没有变。

这只能是一个情况,就是:这个关系,是一种对抗性关系。

这是只有强势者在强行与弱势者进行价值交换,而弱势者,则是在逃避这个价值交换。

所以,强势者的这个变化,不是在往下位变,而是在相对地建立自己的秩序与地位,就是在实行“金生水”的动作。

相应的,弱势者,其实在这时候也是变化了的,也是具有“木生火”的变化的。

只是,弱势者的变化,不是在发生地位相对上升的变化,而是在发生地位相对更为不堪的下降性变化。

死去的灵魂无须再死。

弱势者的这个变化,不需要表现出来。

所以,弱势者和公共秩序,相对就都为阴。

弱势者为阴,是其地位相对于从前,更加降低了。

公共秩序为阴,是对立统一关系,还没有形成正面性的价值交换,还在单纯的对抗之中,公共秩序还没有产生。

坎卦

坎卦的上、下爻为阴,中爻为阳。

这就是说,强势者和弱势者都不变,公共秩序在变。

强势者和弱势者相对都不变,就是它们天尊地卑,各守其位。

公共秩序在变,就是强势者和弱势者之间,产生了正向性的价值交换,具有了协调性的关系,公共秩序因此产生了。

巽卦

巽卦是上爻和中爻为阳,下爻为阴。

这就是说,强势者和公共秩序相对在变,而弱势者相对不变。

弱势者不变,是它的地位相对没有层级性的变化。

强势者在变,就是强势者的地位相对发生了下降性的变化。

而强势者的地位相对下降了,弱势者的地位却没有相对上升,那么,就是公共秩序的协调能力在相对上升了。

乾卦

乾卦是上、下、中三爻皆阳。

这就是说,强势者、弱势者、公共秩序都在变。

强势者在变,当然是其地位在相对下降。

因为与此同时,弱势者也在变,所以,强势者的变化,就是它的地位在相对弱势者而下降。

而相应的,弱势者的变化,就是它的地位在相对强势者而上升。

这是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

那么,公共秩序的状态,这时是怎样的呢?

公共秩序这时也在变,就是它相对弱势者,这时候的地位也在下降了。

这就是强势者、弱势者、公共秩序,三方的地位一般高。

兑卦

兑卦的上爻为阴,下爻和中爻为阳。

这就是说,原来的强势者没有变化,公共秩序和原来的弱势者都在变化。

原来的弱势者变化,只能是它的地位在相对继续上升。

那么,它的这个上升,是相对于谁的上升呢?

因为强势者相对没有发生变化,而公共秩序却相对变化了,所以,弱势者的地位上升,是相对公共秩序的地位的上升。

这就是说,公共秩序的地位相对降低了,其协调能力在减弱。

离卦

离卦的上、下爻皆阳,中爻为阴。

这就是说,原来的强势者和原来的弱势者相对都在变,只有公共秩序不变。

强势者在变,是其地位相对继续下降;弱势者在变,是其地位相对继续上升。

公共秩序不变,是其没有协调能力了。

这就是说,这个关系解体了,公共秩序没有了。

当然,这个解体,并不是原来的强势者和弱势者真的分家了,而是原来的强势者失去了和原来的弱势者建立对立统一关系的资本,它只能退居二线,到养老院去养老。

震卦

震卦的上、中爻皆阴,下爻为阳。

这就是说,原来的强势者相对没有变化,原来的公共秩序相对也没有变化,原来的弱势者却还在变化。

原来的强势者相对不变,是变无可变,已经跌落到最底层了,还怎么变呢?

原来的公共秩序相对不变,是关系不存在了,就没有这个公共秩序了。

原来的弱势者在相对变化,就是其地位在继续上升。

有上升就有下降,原来的强势者现在没有下降了,原来的公共秩序现在也没有了,那么,是谁在下降呢?又是谁在上升呢?

是原来的弱势者组成新的对立统一关系,相对变为强势者后,这会儿又被其它的弱势者逆袭,地位有相对下降了。

这对于从前的强势者、于今的养老院的老人来说,就是于无声处听惊雷,自己还有后来者。

《八卦》的八个卦象之名号,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坤,就是秩序要从土里申出来,但还没有申出来;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洪荒世界。

艮,就是方脑壳,愣头青,只有蛮力,没有策略,实际上就是霸道。

坎,就是凹陷,不足;就是公共秩序调解无力,被霸道所挟持。

巽,就是共同祭祀;就是公共秩序与强势者的秩序同台竞技,旗鼓相当。

乾,就是一边朝气蓬勃,一边空虚乞讨。这就是说,内部的实力强大,但是,如果没有足够的环境压力促进内部向心力的增长的话,这个共同体就有瓦解的可能。

兑,就是对换。就是强势者和弱势者的地位对换,又出现共同祭祀的局面。但是,这一回,和公共秩序同台竞技的,不是原来的强势者的秩序,而是原来的弱势者的秩序。

离,就是分离。但是,分离不是分裂。分离是大家还在一个共同体内;只是,有一方,现在没有资格,和另一方进行价值交换了,它们现在不属于上下相邻的两个层级。

震,就是颤抖,害怕;就是心有余悸,自己曾经亲身经历过的事情,现在又发生了,感同身受。

从《八卦》之各个卦象的意义,我们就知道,《八卦》的两种排列阵式的意义。

《先天伏羲八卦》,是依据《太极图》的阴阳变化次序排列的;《后天文王八卦》,是根据《洛书》中各个方面的变化次序排列的。

6) 天干地支

《世本》记载:“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

对此,《尚书正义》解释说:“二人皆黄帝之臣,盖自黄帝以来,始用甲子纪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大桡)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

这就是说,《天干地支》也是由“四象”推演而来的,只不过,她是用于历法,所以,也融入了一些星相学。

从形式上说,《天干地支》和《五行图》一样,也是首尾循环的,所以,我们就很容易从形式上看到她与《五行图》的相似之处;而如果我们再把她的内容进行仔细分析,就又会发现,她与《河图》也是具有极大的关联的。

我们先来看一下《天干》的具体内容:
甲,是古代士兵作战时手持的蔽护身体的硬牌,装有握柄,可以抵御矛枪进攻。
乙,是用来捆绑东西的绳子。
丙,是装在石器孔洞里的手柄。
丁,原是竹木或金属制成的顶宽足尖的契子,即钉子,后来又称从事建筑劳役者为丁。
戊,是戈、斧组合的威猛长柄武器。
已,是在绳子上系圈、打结,用以记数和记事,或标明物品的归属者;用绳子捆绑,也叫己。
庚,是逆风扬箕,扬去或筛去谷物、粮食中的碎屑或糙壳。
辛,是用锋利的刀斧将原木劈成两半,备作柴薪。
壬,是善于使用巧具,胜任事务。
癸,是用仪器手工测量精确方位。
了解了每个字的基本含义,我们再联想到,这十个字组成了一个次序,那么,我们再来看一看,按照这个次序,这十个字连接起来,能够形成一个什么意思呢?
第一步,是防御性的武器;第二步,是用来捆绑的绳子;第三步,是一个好拿捏的手柄;第四步,又是钉子,又是从事建筑的劳役者;第五步,戈与斧等,有长柄的威猛性的武器;第六步,结绳记事,或用绳子捆绑。
细细分析以上的每个次序,她是不是在记录一个人,从小到大的相对能力、性格、智慧,以及他在一个家庭中的相对地位,等各方面的发展过程?

第一步,他对他父母的管制进行反抗、防御(甲);第二步,他又开始给父母制造麻烦,利用父母投鼠忌器的心理束缚父母的手脚(乙);第三步,他小有能力,能够被父母支配着干活(丙);第四步,他有了特长,正式成为劳动力(丁);第五步,他威猛无比,成为领导者(戊);第六步,他就细数自己的功劳,开始作茧自缚了(己)!
接下来,第七步,逆风扬箕,扬去或筛去谷物、粮食中的碎屑或糙壳;第八步,锋利的刀斧将原木劈成两半,备作柴薪;第九步,善于使用巧具,胜任事务;最后,第十步用仪器测量精确的方位。
这不是表明,这个人走了下坡路,最后被取代了吗?
第七步,他被人吹毛求疵(庚);第八步,他的权力被人分解(辛);第九步,有能够使用新技巧的有为之人,来顶替他了(壬);最后,第十步,他所确定的前进方向,被重新修正(癸)!
而将前后十个次序连接起来看,这不就是一个人站在他自己的立场上,来观察他自己的一生,相对他的父母和儿女之关系的变迁过程吗?

他先是被父母养育,在父母的养育中,反抗父母、发展自己的能力与个性,最后取代父母,当家立志;然后,他养育儿女,又在儿女的反抗中,被一步步地剥夺权力,直至完全被取代!
我们再来看看《地支》:
子,是包裹在襁褓中挥动两臂、尚不能独立的幼儿。
丑,是用手指拧、扭、搓、转。
寅,是对着箭靶射箭、练兵。
卯,是用来穿门栓的“匚”形双头钉。
辰,是手持石锄,日出而作。
巳,是新生儿。
午,是有横结的舂米棒。
未,是夏季果树枝叶正茂,还没结果。
申,是雨天的闪电。
酉,是酿在大缸里的酒。
戌,是战斧,比戊更大的武器。
亥,幼儿在未学会语言之前,从喉部发出清亮的“呵呵”笑声。
了解了每个字的基本含义,我们再联想到,这十二个字是组成了一个次序,那么,按照这个次序,我们再看一看,这十二个字连接起来,能够形成一种什么意思呢?
第一步,是一个幼儿;第二步,是拧、扭、搓、转;第三步,练兵;第四步,是穿门栓的双头钉;第五步,是日出而作;第六步,是新生儿;第七步,是有横结的舂米棒;第八步,是枝叶正茂;第九步,是雨天的闪电;第十步,是大缸里的酒;第十一步,是比戊更大的武器;第十二步,是幼儿的笑声。

分析以上的每个次序,她不是从一个人的家庭之外的角度,来看这个人,与他的父母、儿女之间之关系状态的演变过程吗?
第一步,他是他父母的儿子(子);第二步,他跟他的父母闹别扭(丑);第三步,他对父母显示实力(寅);第四步,他与父母相互团结(卯);第五步,他对家庭负起责任(辰);第六步,新的生命诞生了(巳);第七步,他成了容易拿捏的工具(午);第八步,他被后来者居上(未);第九步,他极力显示自己(申);第十步,他成了无根漂萍,像酒缸里的酒,挥发成气(酉);第十一步,他被人当成武器,没有自己的立场了(戌);第十二步,他又见新生命,孙辈们欢欢喜喜地来了(亥)。
所以,《天干地支》,是从两种角度,分别描述一个“人”在其一生的各个时刻的各种相对状态。
《天干》,是从这个“人”自身的角度,来观察和描述这个“人”相对其父母儿女的状态。
《地支》,是从这个“人”外部环境的角度,来观察和描述这个“人”相对其父母儿女的状态。
以这样的内容去标注历法中的时间气候,当然就有预测这个时间的环境气候之特性,对于当时的事物有何影响的目的。

7)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是与《十二地支》相配对的,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为什么她们之间相配对呢?

如果我们把十二个生肖的特性,按照它们的次序进行比对,就可以发现,“十二生肖”其实是对“十二地支”的形象化解读,是为了让不识字的人们,都能够懂得“十二地支”的基本涵义。
《十二生肖》,是可以按等级来划分的。

第一等级,就是兔和龙。

它们是仙品,而非凡品。

兔和龙的身上,都笼罩着仙气,所以,它们都让人景仰。

而在兔和龙之间,兔又现虚,龙则显实。

所以,兔美丽;龙威严。

第二等级,就是虎和蛇。

虎和蛇均非仙品,却都是凡品中的第一等级。

因为是凡品,所以,它们就都是靠实力赢得地位,不来虚的。

他们都是凭实力行走天下,一路带风,让人害怕。

而在虎和蛇之间,虎是还没有上升到仙界;蛇则是从仙界跌落到凡间。

虎进一步,就成为兔;龙退一步,就成了蛇。

所以,虎是“以勇气闻于诸侯”;蛇是“以心机达于朝野”。

第三等级,就是牛和马。

牛和马是凡品中的第二等级。

因为,它们的上面有强者,所以,他们就相对为弱者。

因为他们是弱者,所以,他们就处在被支配的地位。

它们都是干活的。

而同样被支配,同样是干活,牛和马的性格与待遇又不相同。

牛没有当过家,不理解当家的难处,所以,就不服管制,头上一对角,总想挑事;正因为它野性未泯,没有受到教训,所以,就只能是干粗活。

马是从龙、到蛇、再到马,一路跌下来的,当过家,所以,理解当家的难处;虽然性子有些大,却也是干活踏实、精细,具有自觉性,所以,干的活也比较高级。

第四等级 就是鼠和羊。

鼠和羊是凡品中的第三等级。

因为,它们的能力不如牛和马,所以,没有办法干活。

但是,因为它们的过去或未来,与这个家庭关系极大,所以,它们还是颇受重视。

而由于它们自身的经历,他们的性格也大不相同。

鼠像个孩子,是要长大的。

它是家庭未来的希望,所以,家庭对它是特别的宽宠。

而它因为不懂事,只有个性和野性,所以,常常给家庭添乱。

可是,因为投鼠忌器,家庭也没法收拾它。

它也因此而显得机灵和狡黠。

羊,从龙、到蛇、到马,一路跌下来,这时候,是没有多大的用处了,所以,就只能是作为批判的靶子,成了受气包,成了待宰的羔羊。

但是,因为经历了许多,所以,它也就看破红尘,一切都能够理解,所以,就显得逆来顺受。

在以上四级之外,还有猴、鸡、狗、猪,就都是属于等外级了。

他们上不了厅堂,排不上座次,却还是家庭成员,可以在院子里站着吃喝,也还是具有相应的待遇。

但是,因为待遇差强人意,所以,它们也各有性情与表现。

猴,本是毛手毛脚、丢三落四,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却还总喜欢耍小聪明,极力地要表现自己。

鸡,虽然忙忙碌碌,喜欢操心,却都是操的空外心,并不被人理会,所以,就免不了离心离德,搞些自由主义,容易成群结队地脱离管制;但是,家鸡打得团团转,野鸡打得满天飞,矛盾,总还是属于内部的。
狗,忠与奸,不在于信仰,而在于狗粮,有奶便是娘。
猪,行尸走肉,完全丧失思维能力。

8)《易经》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易经》的基础是“阴阳”,核心是“四象”。

由“四象”生发出来的主观意识与客观意识,有很多。

典型的,如《八卦》、《六十四卦》、《天干地支》、《十二生肖》等等。

这些文化,都不是一下子发展出来的,更不是在同一个时代,由一个、两个人创作出来的。

其中,《太极图》和《五行图》产生得最早。

在女娲时代的半坡文化遗址中,《太极图》的相似内涵,就以祭师之傩面的形式,出现在人面鱼纹彩陶盆上的人面鱼纹花纹中。

而传说中,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天”、“聚芦灰以止滔水”,也都是以《五行图》中“五行生克”的原理为教义,举行宗教仪式,以消灾解难。

庖犧氏“木德王,注春令”,也是以《五行图》为其意识形态之基础的。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中的“炼铜遗址”,也实证了当年“炼石补天”之宗教仪式的存在。

而在《太极图》、《五行图》原理的基础上,《洛书》与《河图》,就发展出来。

根据“龙马负图”、“神龟载书”的传说,在女娲时代的末期,为了制止部族争战,劝说天下和平,女娲氏部族的精英们,创作了《河图》和《洛书》,将这两个象数图,分别刻画在祝融氏部族的图腾“龙马”的背上,和共工氏部族的图腾“神龟”的背上,然后,以此为“神谕”,分别去劝说祝融氏部族和共工氏部族“断鳌足以立四极”,最终实现了“四岳并举,天下结盟”。

在今天的河南洛阳孟津县雷河镇,有“龙马负图寺”。

同样在河南洛阳的洛宁县长水镇,有“洛出书处”石碑。

而从这两个地方向西和向北,就是河南渑池县仰韶文化遗址和陕州区庙底沟文化遗址的所在地。

从女娲氏部族当年的居住地,到达孟津,再往前走,就是当年祝融氏部族称霸天下时的地界了。

从女娲氏部族当年的居住地,到达洛宁,再往前走,就可以到达长江边上的武汉。

当年,共工氏在女娲氏的帮助下,打倒祝融氏之后,就在武汉的江边,与祝融氏隔江对峙。

如今,武汉长江大桥的南头,是蛇山;蛇,是祝融氏逃往湖南后重新崇拜的,他们部族的远古图腾;武汉长江大桥的北头,就是龟山;龟,是共工氏部族的图腾。

共工氏没有力量,打过长江去消灭祝融氏。

他们就只好又来联系女娲氏,请求女娲氏继续帮忙他们消灭祝融氏。

于是,女娲氏就在共工氏使者前来的路上,安排“神龟载书”,借助“神谕”来劝说共工氏罢战言和。

“天下结盟”之后,就到了神农氏时代。

这时,被赶到湖南的祝融氏,就变为伏羲氏。

伏羲氏根据《河图》、《洛书》的原理,就推演出了《八卦》和《六十四卦》。

《系辞》曰:“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然而,系辞又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

根据其内在的逻辑推理,这里的庖犧氏,就是指伏羲氏。

但是,庖犧氏“王天下”,而伏羲氏,则是在“失天下”之后,才根据“四象”创作《八卦》的。

因为《河图》《洛书》乃是“神谕”,所以,从黄帝时代起,一直到大禹时代,凡帝王登基,都要举行上天授予“河图”“洛书”的仪式,以示“君权神授”。

而黄帝时代,又是根据“四象”,创作出了《天干地支》。

但是,《天干地支》不仅仅是由“四象”推演而来,她还包含了“星相学”的元素。

大桡“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

这里的“斗机”,就是属于“星相学”。

而“星相学”,不是属于女娲氏部族的文化。

“星相学”,是属于庖犧氏部族的文化,是黄帝所在部族的文化。

在濮阳西水坡文化遗址,最底层的“天盖墓”中,有“龙图腾”。

这是“龙图腾”第一次从东北辽西地区来到中原。

可见这个“天盖墓”,是属于庖犧氏部族的王者之墓。

这个墓中,庖犧氏部族以“星相学”为他们的意识形态之基础,形成一种极权性的意识形态。

而这样的极权性的意识形态,又是与仰韶文化的“阴阳”平衡之意识形态格格不入的。

所以,“星相学”文化,是庖犧氏部族的文化,不是女娲氏部族的文化。

大桡“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这是女娲氏部族的“阴阳”文化,与庖犧氏部族的“星相学”文化,第一次完美地融合。

这也标志着中华民族,从此是真正地合为一体,不分彼此了。

然而,当中华民族的政治体制,由“中央集权”,走向“帝王专制”,由“禅让制”走向“世袭制”,由“公天下”走向“家天下”之后,政治体制所形成的意识形态,与《易经》本身的客观唯物主义之意识形态,就形成矛盾了。

于是,《易经》文化的发展,就开始走向歧途。

首先,原来的帝王登基所必须举行的“河图”“洛书”授予仪式,取消了。

因为,《河图》《洛书》所体现的“因时而变”的思想,与“世袭制”的政治体制所要求的“万世一系”之思想,是背道而驰的。

但是,虽然不举行“河图”“洛书”的授予仪式,作为帝王之家,却不能不拥有“河图”“洛书”。

因为,她们毕竟是“神权”的象征。

所以,直到周康王继承王位,人们还能够在举行登基仪式时,看到“河图在东序”。

在《易经》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受到冷落的情况下,《八卦》和《六十四卦》乃至于《天干地支》所体现的“形式主义”,就大行其道。

但是,“形式主义”如果没有其精神内核,那也不能成为武器,只不过是一根烧火棍罢了。

所以,就有“文王拘而演周易”,“周公作爻辞”的《易经》文化再创造。

这些文化再创造,无疑地是助力了周朝推翻商朝,为周家王朝的建立与稳固,增添了合法性。

而“文王拘而演周易”,“周公作爻辞”的事实表明,直到这时,《易经》的原本内涵,还是为当时的文化人士所掌握的。

但是,因为《易经》的内涵与“世袭制”体制的矛盾,《易经》思想,就不能大张旗鼓地宣传了,更不能照本宣科,而只能是“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周易·系辞》开篇就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这些话,都符合《易经》的原意,然而,却又不是《易经》的本意。

《易经》的本意,是全面、系统地看世界。

然而,“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就是一种阶段性的视角;“卑高以陈,贵贱位矣”,更是一种局部性的视角;“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是只看现象不看本质;“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就更是“形式主义”了思想了。

孔子及其弟子们,就是这样以局部代表全部,以阶段代表过程,以现象忽视本质,以形式置换机理,来全面地曲解《易经》,从而为他们的政治思想服务。

最主要的是,《易经》是以“象”来说话的,而从孔子开始,后来的易学人士们,就只谈“义”,不谈“象”,以至于后来的人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象”。

因为,一谈“象”,就要谈到“象”的变化,就要谈到变化的原因,而这个变化,特别是变化的原因,是说不得的。

之所以孔子曲解《易经》,却不封杀《易经》,是因为,孔子的世界观,不能服从于《易经》,而孔子的价值观,却是来自于《易经》。

孔子主张“仁义”,讲究“克己复礼”,这些思想的核心,就是“中庸之道”,就是一个“中”字,就是“和谐”、“协调”。

而“中”的价值观,就是来自于《易经》。

《易经》中的“五行”之“土”,《八卦》之“中爻”,《河图》《洛书》之“阳五”,都是“中”。

没有《易经》,就没有“中”,就没有围绕“中”而产生的中国传统文化。

所以,孔子只能利用《易经》,而不能封杀《易经》。

另一方面,以孔子当时的“丧家之犬”的社会地位,他也没有能力封杀《易经》,他只能是利用《易经》为他服务。

到了后来的董仲舒,倒是依靠汉武帝,是真的有能力封杀《易经》了。

所以,一方面在董仲舒提出“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时候,一方面,《河图》《洛书》,就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这是比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做得还要狠,却又不知不觉。

但是,当权派们封杀和阉割《易经》,在野人士们,却不自觉地要保护《易经》的完整性。

不然的话,后来的宋朝的陈抟老先生,怎么能够有重新拿出《河图》《洛书》来呢?

唐代孔颖达疏引《春秋纬》曰:“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

这句话,形象地点明了《河图》《洛书》的意旨。

而《春秋纬》这部书,是与董仲舒同时代的一个汉代无名氏,所创作的谶纬类典籍。

正是因为懂《易经》者,不绝于旅,所以,就有《十二生肖》的创作与完善。

《十二生肖》的内在逻辑,是完全符合《易经》的内在逻辑的,是对《易经》文化惟妙惟肖的再现。

但是,即使懂得《易经》的内涵,要创作《十二生肖》,也是不容易的。

所以,《十二生肖》,并不是由某一个人完成的,她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1942年,一群盗墓者,在长沙子弹库发现一座战国楚墓。

他们从中盗得一块帛书。这块帛书后来流落到美国。
帛书上,就有十二个值日神灵。但是,那十二个值日神灵,就全然不是《十二生肖》的样子。
1975 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发掘两批秦代竹简,其中有关“盗者”的内容:
“子,鼠也,盗者锐口,稀须,……丑,牛也,盗者大鼻长颈,……寅,虎也,盗者状,希须 ,面有黑焉。卯,兔也,盗者大面头。辰,盗者男子,青赤色……巳,虫也 ,盗者长而黑蛇目。午,鹿也,盗者长颈小哘,其身不全。……未,马也,盗者长须耳。申,环也,盗者圆面……酉,水也……戌,老羊也……亥,豕也。”
上述的内容,与现代生肖,就有很大的相同,但是,也有不同。
这时的辰,还未写生肖;另外,午是对鹿;未是对马;戌是对老羊。
1986 年,甘肃天水放马滩秦代墓葬,出土甲、乙两种《日书》竹简,年代与睡虎地秦简相近。
其中的甲种竹简,也记录道:子,鼠矣。 丑,牛矣。 寅,虎矣。 卯,兔矣。 辰,虫矣。 巳,鸡矣。 午,马矣。 未,羊矣。 申,猴矣。 酉,鸡矣。 戌,犬矣。 亥,豕矣。
这个记录中的生肖与地支的对应关系,与现代相比,除“辰虫巳鸡”外,其余是完全相同。
到了东汉王充的《论衡》,其中的十二生肖,就与现在完全相同了。
《论衡》卷三《物势篇》写道:“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丑未亦土也,丑禽牛,未禽羊也;木胜土,故犬与牛羊为虎所服也;亥水也,其禽豕也;巳火也,其禽蛇也;子亦水也,其禽鼠也;午亦火也,其禽马也……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卯兔也;水胜火,鼠何不逐马?金胜木,鸡何不啄兔? 亥豕也,未羊也,丑牛也。土胜水,牛羊何不杀豕?巳蛇也,申猴也。火胜金,蛇何不食猕猴?”
董仲舒和孔子一样,也是害怕《易经》中的一些思想内容的。

但是,他们要宣扬自己的思想,就不能不借助于历史惯性,不能不借助于传统文化。

而孔子,是借助于《八卦》和《六十四卦》,是利用《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形式主义”,去掩盖《易经》的全面的辩证唯物主义。

董仲舒则是借助于孔子,利用孔子的“克己复礼”、“中庸之道”,来支持自己的“天不变,道亦不变”。

由于当权者对于《易经》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打压,所以,本来就是以宗教色彩示人的《易经》,就更加向着宗教以及谶纬之学的方向发展。

但是,以“孔孟之道”为主流的官方思想,尽管越来越极端,甚至于发展到宋朝时期的“存天理,灭人欲”的地步,而其思想本质,却还是属于《易经》内涵所规定的“中”字价值观,是属于“和谐”、“协调”性的价值观。

正所谓“爱之愈深,恨之愈切”。

这其中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易经》太大,历史太小。

历史中的人,困于一时的历史之中,他们那里知道,这个世界之大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