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有效的读书法则:读经典,读新思想以及输出思想模型

 MrKujng 2019-12-26

如下实验结果图来自台湾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洪兰教授,我们力求观点的科学性。

以下这张图,左边a图是刚出生小猫的脑神经网络,右边的同一只猫成年后的同一个部分的神经网络。我们从这个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最有效的读书法则:读经典,读新思想以及输出思想模型

图01

实验的结论就是:猫成年后,神经网络连接变稀疏了,大量神经元不见了,少数神经元变粗变大了

为什么会这样?

这里猫的神经元网络的规律,基本跟人类相同的,因此,这个实验结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常走的路变粗变大,不常走的路没了

常走的路变粗变大,不常走的路没了,是不是觉得这句话很熟悉,跟我们生活中的经验很相似,你经常做的那件事,非常熟练,熟练到让人羡慕,但是你可能在某些其他方面却非常低级,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这就是我们神经网络的构建原理。

首先,根据洪兰教授的结论,人的大脑是活到老学到老,没有3岁定终身或者说成年后不再成长情况,人的每一个动作,都会影响大脑神经网络的构建,比如具体到某个手指的某个动作,就是由同一条神经元管理的,你一直做手指的这个动作,那么这条神经元就会变得粗大,就比如是上面这张图中的b。

而那些我们不常用的动作,对应的神经元就会变得越来越细条,甚至最好这个神经元都有可能被身体其他部位所占用,比如被你经常做的那些动作给占用

比如如下这个实验:

  • 图一是猴子管理图三手指的神经元。1,2,3,4,5分别管理对应的手指。
  • 图二是实验后猴子神经元的变化情况。

最有效的读书法则:读经典,读新思想以及输出思想模型

图02

这个实验就是把猴子的中指3截肢,如图四,3个月后观察对应神经元的变化情况。

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中指3被截肢了,3个月没有动,于是对应的神经元不见的,指2和4的神经元给瓜分了

不走了路,路就会消失。

图二中,我们可以看到,神经元2是最大的,这是因为食指用得最多,最灵活。神经元1和5是最小的,这是因为拇指和小指用得最少。

常走的路会变大,甚至会把其他身体不用的神经元,拿过来用。

我们感觉人成年后神经网络不成长了,那是因为我们成长后,行为方式固定了,我们经常只做我们熟悉的动作,经常只做那么几件事。

经常做的动作,对应的神经元变粗变大,不经常做的动作,对应的神经元变细或者消失。

是动作决定了我们神经元,而不是神经元决定动作。

最有效的读书法则:读经典,读新思想以及输出思想模型

基于大脑的这些特征,我们切入今天的主题。

「活到老学到老」的时代

当今我们所在的这个工商业时代,它的基础以知识为代表的思想模型,工商业时代的创新其核心就是思想模型的创新,比如最典型的如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爱因斯坦的相对时空观,以及当代的量子力学模型,是这些思想模型奠定了这个时代的基础。

因此,这个时代的特征,就是以知识为代表的思想模型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于是,每一个现代人,所面临的第一问题,那就是必须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否则会被淘汰。

因此,当今每个人的终身话题,就是活到老学到老,这是21世纪每一个现代人的生存法则,不学习会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速度,会落后。

因此,学习就变成一个终身的且极其重要的时代话题,但我们立马又面临另外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在当下这个快速进步,信息量爆炸的时代,如何才能保持有效的学习?

读书是我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我们今天主要以读书为切入点,谈谈在当下这样一个时代,如何才能有效获取知识

有读者看了我的文章后说:“很好奇作者的成长之路”,听了之后感慨万千,因为我前前后后走了不少弯路,浪费了不少时间,因此,今天希望能把自己在读书的这条路上吃过的亏,走过的弯路拿出来分享下。

小务虚一直相信知识的力量,特别是每当在生活中屡屡碰壁的时候,我第一时间就会想去书本里面寻找答案,因此,我极度痴迷读书。

无效读书是最可怕的

小务虚近几年事业非常不顺利,甚至走到了人生的低谷,这让我越发向书籍寻求人生答案,我甚至把感兴趣的商业学,心理学,自然科学,文化等方面的热门书籍都收集齐了。

我极为迫切的想从书籍中得到人生答案,就好比一个练武功的人,总想着能一下子找到什么武功秘籍,打通任督二脉,然后练成盖世武功,从而就可高枕无忧,称霸武林。

特别是近2-3年,我极为焦虑的读书,甚至追求读书的数量,我总是抱个希望,就是以为把那些书读完了,我就能找到答案了,这种浏览式的读书方式,是最可怕的,书本合上后,所有的知识都还回去给书本。

所以读书第一最可怕事情就是做无用功,无效读书,我有连续好几年,通读了好多书,然而却一点效果都没有,可以说这几年都浪费了。

第二可怕:低俗的书籍

现在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的垃圾信息,书籍也不例外,因此,读书,一定要读有思想深度的经典的书,小务虚前几年不懂,什么书都读,唯一的一个读书标准,就是在卖书网站上看榜单,什么热销就读什么,读了大量的书,也看了无数的视频教程及音频教程,数年下来,除了恐慌与烦躁,一无所获。

人生太有限了,而人类信息量又是在指数级暴涨。

这种类型的读书,无异于慢性自杀。

近2年来,听了王东岳先生关于如何有效读书的介绍,比如王老师介绍了读书三要素,读书要读经典,要精读以及读书一定要虚心,我才开始意识到问题所在。

最有效的读书法则:读经典,读新思想以及输出思想模型

读书第一要素:经典

经典,就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书籍,有思想深度的书籍一般都不会停留在表层,因为表层是现象层面,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流变,只有那些有思想深度的书,能探索万物表象背后的深刻本质的书籍,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比如,至今公认的思想家的书籍,如亚里士多德,如欧几几何,如物种起源,如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比如老子的《道德经》,比如佛的思想体系等等,这些都是经典中的经典。思想家能开创一个时代,这就是因为他们跨越表象追究万物本质的原因。

经典的书,绝不停留在表层。

经典的书,也是最思想深度的书。

因此,经典的书,也是最难度的书。

读书第二要素:精读

王老师说,精读一本经典的书,一小时能翻过去2页,就非常不错了!

对大多数人来说,包括小务虚以前的读书状态,可能一天就能读一本。这种以追求数量为快感的读书方式,表面是最快的,实质上却是最慢的。因为他是最无效的。

王老师关于精读的描述:“对于思想家的每一句话,你一定不敢轻视”,因此,经典书籍中的每一个观点,他都要停下来思考:为什么作者会这样说,有没有什么深刻的含意在里面,生活中有什么对应例子,有没有不成立的情况等等。

因为,既然是经典的书,有深度的书,那么一定就不是停留在表象层面,因为表象层面会除了随时间流变而变化外,表象层面还常常是假象,比如我们眼睛看到的五颜六色的世界,而颜色仅仅是光波的不同波长,并且明亮的感觉,他的本质是能量,也就是光量子,如果停留在眼睛来总结这个世界,我们永远不现不了能量的本质。

比如我们的听觉,它也仅仅是震动波传递到我们耳膜所引起的轰鸣作响的声音,这些如果仅仅停留在表层,那么人类永远无法开启人类文明,人类的眼界,是随着这些思想家所探索到的世界边界的扩大而扩大的。

因此,王东岳说,我们的文明是构建在思想家铺垫的思想通道上的,就是这个意思,我们阅读思想家的这些有深度的东西,以及他们的思维方式,就相当于站在真正的巨人肩膀上,仅有如此,才能看得远。

牛顿说:“我之所以能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最有效的读书法则:读经典,读新思想以及输出思想模型

而人类文明的进步,就是靠这些思想家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与深入而展开的,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其本质就是人类的知识以文字的方式进行传播,于是每一个有限的人类,都可以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向前,而不用从头开始。

因此,选择站在什么样的人的肩膀上,就至关重要。

小务虚自己浪费了好几年的时间,就是不懂得这个道理。

因此,一定要读经典,一定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当你不确定对方是不是巨人的时候,宁愿选择不读,这个时代,可称之为巨人的人屈指可数,但却是我们必须走的一条路。否则,只会浪费时间与浪费生命,做无用功,这是最可怕的。

读经典吃力,慢,结果却是最快的。

读书第三要素:虚心【读新思想】

王老师关于读书第三要素,说读书一定要虚心,这里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这里的虚心一定不是我们常规的那种虚心,由于文化的特性,我们每个人都自己的宇宙观与人生观,这些就是每个人自己的文化,于是在读书的时候,我们常常会用自己的价值观来理解对方的东西,于是所解读出来的,就是自己的东西。

小务虚前面文章指出:“我们看的都是自己的世界,面对同一个东西,不同人总看到不同的东西”,《我们永远看不见真实的世界,我们只看见自己的世界》,因此,如果我们不时刻保持警惕,我们都被遮蔽在自己的世界里面,我们就会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解读一切,包括所读到的任何书籍。

这就是王老师所说虚心的含义,核心就是把原先的自己掏空,这是文化的必然特征,我们必定被能长期有效维护我们生存的文化所遮蔽,然后用这个眼光来看所有一切。

这样的读书是无效的,因为它所解读出来的都是我们自己的东西,如果是这样读书,我们会觉得很愉悦,因为所读到的东西都是跟我们的观点是一致的。

所谓有效读书,就是读到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想,这些会让我们很难度,我们的本能甚至会想着去否定他,拒绝他。每个人都是一个文化体,这个文化体首先都会有自己的边界,边界以外的东西,都会被这个文化体给屏蔽

但王老师说,你要能读到新思想,才叫有效读书,这一步是最难的。

因为他首先需要你打破自己原先的边界,掏空自己,其次要接受这些新思想,只有这样,你的边界才能够不断扩大。

这就是虚心的真正含义。

读书第四要素:输出思想模型

我们来把开头的2个实验运用在读书上,由于原理是一致的,因此可帮助大家理解有效读书的核心方法。

我们先来看另外一个实验,就是比较伦敦出租车司机与公交车司机的大脑的区别。

由于伦敦这个城市的道路路线,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复杂的路线,或许是由于早期没有统一规划的原因,因此,在这个城市开出租车的司机,最大的一个挑战就是迷宫般的路线,任何一个要拿这个城市的牌照的出租车司机,都需要前提大量的路线考察与学习才有可能通过考核。

而公交司机,每天固定的路线。

就是这样2组实验,20年后,伦敦出租车司机的大脑网络比公交司机的大脑网络复杂无数倍。

公交司机每天只走固定的路线,因为几十年下来,他的大脑神经元,就像我们上面图01的右边,又稀疏又大条,但也不会特别大条,因为他们已经自动化了,或者叫被动化,神经元不用继续变大。

但出租车司机则相反, 他每天要走无数条路线,并且核心在于,每一次,每一个旅客报一个地名,他立即得在整个大脑里面搜索最佳路线,每搜索一次,神经网络即运转一次,而且是全网络搜索,不是固定的那几条路线,并且这种搜索是主动的。

每一次的情况都不同,因为第一次都在不同起点与不同的终点,路线可以有无数个方案,旅客每报一次目的地,出租车词立即得从当下的那个神经元去不断的链接不同神经元,从大量的路线里面搜索到那条最佳路线。

结果,数年下来,出租车司机的大脑网络,又密集又灵活且又大条。

我们的学习状态,就是要出租车司机的这种状态。

出租车司机每搜索一次路线,就相当于思考一次,而且是全脑搜索,全脑思考,这种思考,就是创新,因为每一次的路线链接都不一样,都必须创建新链接。

每次的这种大量的全脑搜索最佳路线的思考与探索过程,就是大脑神经元有效链接与搭建的过程,久而久之,对应的神经元就变得非常密集与强大。

这就是上面王老师所说的精读的核心关键点,不是说多读几次,而是每读到一个点,他立即停下来思考,从各个角度思考,主动去问为什么,有没有例子,有没有反例等等等。

这才是主动的有效学习,所以王老师强调说,读书不是用眼的过程,而是用脑子思考的过程。

出租车司机的关键也不是他上路后的过程,而是上路前,听到旅客报完目的地后进行全脑路线搜索的时候,这才是大脑成长的关键。

这才是最有效的学习,主动的思考过程,是输出的过程,才是最有效的学习,而不是看书的过程。

比如我此时在写文章,就是全脑搜索的过程,我想让读者看出腥味,因此,就必须有一定的深度,但又要让读者读懂,那么我就必须不断的思考,有什么例子可以更好说明的,我所说的点有没有道理,是否表达清楚了等等等。

如果碰到不太清楚的知识点,我会停下来思考,停下来查找资料,把知识点补充完整。

甚至在写每篇文章之前,我都会事先再查找一些资源,我力求观点的深度,全面性及科学性,同时又要让读者读得下去,因此,我得找通俗易懂的例子。

另外,要使得文章有说服力,我得在几个不同的思想模型之间切换,比如现代物理学,大脑科学,人种学,老子的思想模型,佛的思想模型等等。

这个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所有这些模型全部存在我大脑里面,每写一次文章,每思考一次,我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思想模型之间切换,这使得我越来越得心应手,知识点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全面。

于是我每写一篇文章,就相当于当一次伦敦出租车司机。

特别是我越想写好,我自己的收获就会越大,因为我就越得把大脑里面最精华的东西提炼出来加以组织,这个过程,就是大脑对应神经元大量链接,构建及强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法则。

这也是创新的同一过程,就是不断的在思考的过程,使得不同的神经元也频繁链接的过程,也就是不同类型的知识不断的进行串通的过程。

比如,我的文章经常会用到很多思想模型,比如现代宇宙论,比如老子,比如佛教,比如文化等等,我经常在这些不同的思想模型之间串通,就好比出租车司机不断的链接不同路线一样,就是创新。

这是最难的一部分,因为对一个人来说,我们经常一旦进入一个思想模型,我们大多数时候就在这个思想里面了,很难跳出来,即使跳出来,也难做到在不同思想模型之间的切换,特别是是一些对立的思想模型,如农业文明与工商业文明,如神学模型与科学模型等等。

汇总

  • 无效读书最可怕,浪费时间浪费生命,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在做这样的事。
  • 读书一定要读经典,读书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少则得,多则惑。
  • 读书不是用眼的过程,而是思考的过程,是思想模型碰撞的过程。
  • 读书如果在原有思想通道读,则是无效读书,读书要读出新思想。
  • 最有效的读书法则,就是输出思想模型的过程,比如做一位最有良心的老师,或者像一位最合格的伦敦出租车司机一样,把最好的东西输出给学生或乘客
  • 比如我写文章,只想着把最好的思想模型以最通俗易懂的方式输出给读者,这才是最有效的读书法则,也是创造力所在。

小务虚专注思想模型研究,只出精品。一个思想模型胜读一本书,唯求深刻,欢迎交流

推荐老子的《道德经》给大家,这是一个值得拥有的经典思想模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