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如何理解“躁胜寒,静胜热”?躁动为何不能用来御寒?

 峨眉佛光 2019-12-27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三段经文:“躁胜寒,静胜热。清净为天下正。”这段经文历来注释家分歧很大。此段经文“躁胜寒”与“静胜热”是什么关系?“躁胜寒,静胜热”与“清静为天下正”?什么关系?“躁胜寒,静胜热,清净为天下正”与前面五大胜相是什么关系?还需深入探索其中妙理。

王弼注:“躁罢然后胜寒,静无为以胜热。以此推之,则清净为天下正也。静则全物之真,躁则犯物之性,故惟清净乃得如上诸大也。'躁是躁动,躁动与“反者道之动”不同,是违反物性的动,是老子所贬斥的。在寒冷的天气,人剧烈运动可以御寒。王弼的“躁罢然后胜寒”,躁罢就是剧烈运动,罢是竭尽全力,精疲力尽,这样的御寒方式是不可持久的,因此不值得提倡。

《道德经》如何理解“躁胜寒,静胜热”?躁动为何不能用来御寒?

老子对“躁胜寒”是持否定意义的。“静无为”一词,王弼把静理解为无为,这是有道理的。静是《道德经》极为重要的修法,三十七章说“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又说“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十六章)。后世道家修行以守静为根本秘诀,静的工夫决定了修行的成败。王弼“静无为以胜热”很有深意。常言说“心静自然凉”,正是老子“静胜热”的发挥。

躁动竭尽全力来御寒,这是“犯物之性”,只能起一时作用,不能长久。“长久”是老子判断是否符合道的标准,不能长久就是违反道。北极是最寒冷的地区,北极熊不是靠躁动来御寒的,而是身上自然无为的长出了御寒的绒毛。动物身上的皮毛就是御寒的最佳良品,哪里是靠躁动呢?“躁胜寒”是有为的,北极熊的皮毛是无为的,那个更能御寒一目了然。

《道德经》如何理解“躁胜寒,静胜热”?躁动为何不能用来御寒?

“静”是守柔无为,是可以长久的。因此“静胜热”是符合道的。这样“躁胜寒,静胜热”二者关系就十分清晰了,经文的意思是反对躁动,提倡守静,守静就是守柔、无为、知足,与上二章的意义一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四十五章),意义珠联璧合。

静则全物之真,躁则犯物之性”这句注文把静和躁对立而观,是修行的不同道路之争。静是因物之性,保持全真。躁是竭力一搏,违反物性,必然毁灭。这二句经文理解了,“清静为天下正”就是必然的结论。所以王弼说“以此推之,则清静为天下正也。”

《道德经》如何理解“躁胜寒,静胜热”?躁动为何不能用来御寒?

“躁胜寒,静胜热”与“静为躁君”(二十六章)意义一贯,是对后者的进一步诠释。世人好躁动,但“躁罢”必然归于静,人不可能一直躁动下去,生命力很快枯竭。但世人不知此理,一直躁动,直到生命力耗尽了才不得不静下来,这是“犯物之性”,修行人知道“静为躁君”,因此就主动守静,守柔无为,这样才是保养慧命。

释德清注:“躁能胜寒而不能胜热,静能胜热而不能胜寒。斯有所胜,则有所不胜。是故圣人贵乎清静为天下正。以其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显然二者注释有很大差别,释德清注解境界极高,但此处略显呆滞,把“躁胜寒,静胜热”理解为躁胜寒和静胜热都是“一偏”,同等对待,这样与下句经文“清净为天下正”不连,而且与“静为躁君”(二十六章)义理相违

《道德经》如何理解“躁胜寒,静胜热”?躁动为何不能用来御寒?

“清净为天下正”此句是《道德经》的修行法要,后世出现《清静经》,成为道家修行的根本经典之一,与《道德经》相辅相成。严遵本经文:“躁胜寒,静胜热。能清能静,为天下正。”“清静为天下正”变为“能清能静”,把清、静分为二重含义,这极为重要。清和静有不同含义,静是一念不生,清是一尘不染,一尘不染代表正知正念。

老子强调守静中必须以正知正念摄持,没有正知正念摄持,守静容易发生偏差,这在修行中是特别容易出现的。很多年轻人开始信心很强,渴望早日见道,用功极为猛烈,在静中(入定中)出现各种境界,因为没有正知正念摄持,最后“走火入魔”,身体精神出现恍惚。“致虚极,守静笃”(十六章)的修行必须与修“清净”相结合,才是“为天下正”,才能见道,这是任何修行人都可以实修实证的正途。

《道德经》如何理解“躁胜寒,静胜热”?躁动为何不能用来御寒?

老子指引修行人修静时,知道会出现偏差,所以宣说修清净,为天下修行人的最高最可靠的修行指南。清净是“能清能静”,严遵的文本更为清晰,但清净最后合为一个境界,以正知正念摄持的清净无染的“致虚极,守静笃”的不二法门守柔无为是清净的内涵

王弼说“故惟清净乃得如上诸大也”。清净是修得五大胜相的唯一途径。五大胜相与清净的关系被揭示出来,大成、大盈、大直、大巧、大辩是道的五大胜相,只有修清净者才能玄照缺、冲、屈、拙、讷五劣相背后的五胜相。世人眼中的五劣相正是圣人眼中的五胜相,世人的眼睛只能看到现实地,只有圣人的法眼才能玄照究竟地。

《道德经》如何理解“躁胜寒,静胜热”?躁动为何不能用来御寒?

五劣相正是守柔无为之相,缺、冲、屈、拙、讷那个不是守柔无为的展示?此章经文中“躁胜寒”一句误解,就会使全章经义错会。庄子齐物论: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