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溱记|九老十八匠之九老一一剃头老

 宗5支 2019-12-27

2019年

12月26日

九老十八匠之九老——剃头老

作者:李庆祥

前两篇介绍了十八匠中的铜匠、木匠。现谈一谈九老中的剃头老(文中现代语称剃头匠)。

  溱潼镇西陈庄村剃头匠要数李文秀、李文迁最早,其次就是李松、王存芳、李庆彪等人,手艺精湛,口碑很好。

  西陈庄村的剃头匠基本都在自己家中经营,村民需要剃头都到剃头匠家里排队等待,除非村民家中有新生小孩满月(三十天)或村民家有人故世,剃头匠才捧着剃头工具上门服务。

  剃头匠在解放前,有的剃头匠走街串巷,挑担下乡经营。出门经营时随身挑一只剃头担,挑子一头是洗头铜盆,下面有个圆桶,內装炭水小炉;另一头是坐凳,凳侧有抽屉,内装着推子、剪刀、刀子等剃头用具。俗话说的“剃头的担子一头热”就是这么得来的。铜盆那端还竖着一个小旗杆,杆上有钩,悬挂毛巾,钢刀布等,传说旗杆是当年强令强迫汉人剃发留辫的法令标志一一象征着皇上的圣旨。流动剃头匠还手持一个铁制器具,名叫“唤头”,形状似大镊子,用小棍自下向上一拨,发出“呛啷”一声,随走随响,以召唤顾客。

  在20世纪计划经济年代,剃头匠统一归村大队管理,村民领“剃头票”,到剃头匠家里,凭“剃头票”剃头,年底剃头匠拿票结工分分红。

  村民李文迁是祖传的剃头匠,他曾说过:剃头行业很讲究礼节。在过去,当出家人来剃头,不能说“剃头”或“推头”,要说“请师傅下山落发”。剃头时也与村民的剃头不同,要遵守“前僧后道”的规矩,即给僧人剃头要从前到后一次剃通,俗称“开天门”,给道士剃头则是从后向前一次剃通。

  现西陈庄王存芳专职剃头匠介绍说:小孩满月当天,要给宝宝剃满月头,俗称“剃花猪头”的一些老传统。一般由爷爷抱在怀里剃头,意为小孩不赖头(不怕剃头),理发时,旁边放一把新的扫帚或掸子,意为“避邪”,用家中米缸里wa米的升子,升子里放些米,米上放一块红纸,师傅剪下小孩的胎发放在红纸上,剃完头,将红纸上的胎发放进预先准备好的红布袋里,用红线绕成团团再把红线收紧,摆到家神柜上,待敬香放炮仗后,挂在婴儿睡的床帐钩上或床柱上,传说可壮宝宝的胆。剃头的同时,还要给宝宝光眉毛,意为小孩是个懂人眉头眼目、察颜观色之人。

  老剃头匠李文秀的传人李庆彪说道:剃头业行话很多,把剃短头、光头称做“打老沫”;剃长发称作“耪草”;刮脸称做“勾盘儿”;刮胡子称作“打辣子”。

  本地区农村村民剃头也有习俗忌讳,有“正月不剃头,剃头死娘舅”的俗谚。所以每逢正月,是剃头匠们最惨淡的日子,一般都要到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之日剃头,特别是小孩基本都等到二月初二理发剃头,意为“龙抬头”兴旺吉利。

  说起剃头的来源,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在清朝之前,并无剃头这一行业,剃头意味着不孝。剃头匠的出现,是随清朝政府强迫汉人剃头的政策应运而生的。清廷强令汉人按满人的习俗剃头梳辫,勒令汉人剃头。这便是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最初惨烈的剃头逐渐转换为百姓个人的自我修饰行为。

  现在农村的剃头匠,不但要替人剃头,剃好头,更兼为需要的顾客刮脸、刮胡子、掏耳朵等系列服务。

【作者简介】李庆祥,衣于西陈庄,庚生公元1965年冬月,未及高校,中共党员是也。业于铜匠,从企管数年。喜爱文学,曾在《当代文摘》《中外文艺》《人民选刊》《泰州记忆》《作家周刊》《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溱潼掌录》文学平台等报刊杂志媒体发表作品。《当代文摘》特邀专栏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