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轴线上的《名人》往事(17)

 新用户8926AVU2 2022-11-26 发布于北京

百岁剃头匠,京城活化石

在景山西街有高卧胡同,住着百岁剃头匠靖奎,人称靖大爷。2007年因主演电影《剃头匠》,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打这以后,靖大爷所居住的小胡同,便不断有媒体记者出入,更有些影迷,也前来一睹靖大爷的风采。但您要是没事先约好,兴许就会扑个空。

文章图片1

靖大爷在为老主顾剃头

原来靖大爷每天都骑着小三轮车,走街串巷的上门服务。都是街里街坊的老主顾,有的上岁数都出不来门了。剃头刮脸,图个精神劲儿。有人跟靖大爷说,就您这刮脸的手艺,还不去找联合国“申遗”。靖大爷笑着说,你别跟我这找乐子了,拿你靖大爷开涮是不是……靖大爷说:“现如今,地安门变化这么大,我还想多活几年,多享几天福呢。甭管剃刀下那人的贫富贵贱,(我的)手法不变,劲道不变。”

生于民国二年(1913)的靖大爷念过私塾,练过武术,学过唱戏,最终拜师学艺成了剃头匠。用靖大爷自己的话说:“人活着就是一个吃饭问题,只要不愁吃不愁喝,日子过得去就行了。但要以善心对人,多做点好事就能多活几年。想不通就是受罪,想通了就幸福了。”

靖大爷一生经历坎坷,早年间他学徒、做工,自己经商做买卖;年轻时还结识一位日本“知己”,曾经为马占山、傅作义、尚小云、谭富英做过活儿(理发、刮脸)。解放后又经历了公私合营,三反五反,最终重新拿起了自己的剃头家伙,走街串巷,干活吃饭。

老爷子的手艺在四九城口口相传,人们以得到靖大爷剃头为荣,他能根据不同人的头型、脸型特点,完成自己的“作品”。解放前,他在地安门和清华大学附近,各有一间店面,手下有小20个伙计。这些地方的顾客,大多是讲究得主,必须要有自己的绝活,不是简单地“剃头”那么好伺候。

大女儿靖秀芬说,如今地安门那家火爆的干果店斜后身;西楼巷胡同把口曾有座二层小楼就是靖大爷家门店。当年是一层门店、二层住人。以后,门店被收为国有,又经过了历次政治运动。好在靖大爷的心比天大,遇事不愁,每次都能安然过关。靖大爷说,做人就不能太高傲了,心里得容得下别人。

文章图片2

古人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在清朝之前,并无剃头这一行业,因为剃头意味着不孝。剃头匠的出现,是随清朝政府迫使汉人剃头的政策应运而生的。1645年,顺治皇帝颁旨,19天内全国各地彻底改变汉民族的发型,强令汉人按清朝满人习俗剃头梳辫,凡违抗者就地杀头。这便是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京城地面广阔,仅四地设棚仍不能及时让汉人剃去头发,朝廷又批准军中伙夫请领牌照,在各处街巷建棚或担挑子串户剃头,北京的理发业由此开始。

新中国成立后,理发店实行公私合营,下街的剃头师傅大都进了国营理发店,仅剩下些“散兵游勇”仍以走街串巷为生。这时的剃头挑子已简化为一只小小的布挎包,内装理发工具,只是“唤头”依然在手。下街师傅收费比理发店便宜,受到大杂院居民的青睐,常被他们请进院中,而顾客多为老人、孩子。搬个凳子就站在院子里剃,然后自己拿脸盆洗头。

靖大爷说,剃头匠干活时不能喝酒,不能吃葱、蒜等带刺激气味的食物。民间忌讳正月剃头,有“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俗谚。所以每逢正月,是剃头行业最惨淡的日子,一般都要到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之日,取抬头兴旺之吉利。

正是靖大爷对剃头匠的理解和人生态度,令导演哈斯朝鲁有了创作的灵感。当导演找上门来,说是邀请老人家拍电影时,靖大爷顿时傻了眼说道:“你说什么,我都90多岁了,拍电影?还要背台词?”靖大爷摆着手说:“不是我不答应你们,是怕耽误你们的大事,我已经是有今儿没明儿的人了……”

文章图片3

最终,靖大爷还是答应了导演的邀请,在电影《剃头匠》中饰演剃头匠。结果电影拍完后先后在法国、印度等多个国家电影节上获奖。靖大爷一举成名,面对记者采访,他一脸幽默地说,自己是“新锈”,金字旁,生锈的“锈”。

一个传统的剃头匠,剃去的是现代人的浮躁、现代人的急功近利以及现代人对生活的奢求。从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北京人的豁达和幽默,恬淡和超脱……曾有专家看了《剃头匠》后写道:“新北京的活化石,老北京的灵与肉。”

2014年,已过百岁的靖大爷平静地走了,地安门地区又少了块活化石。(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