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径庐小札】谈谈中国古代十大思想家(下篇)

 Xunhzh 2019-12-27

庄子是老子道家思想的传人,后世统称为老庄。然而,庄子并非简单地继承、发挥老子的道家思想,而是大量地揉进了自己的元素,比老子的思想丰富、生动。当然,《庄子》,或曰《南华经》一书并非庄子一人所著,多有篇章出自后人伪托。尽管如此,主要的东西还是属于庄子。在今日,庄学已经颇具规模。但庄学其实并非始自今日,从魏晋南北朝时就形成了。魏晋时期,天下大乱,一些文人,如阮籍、嵇康,为了避祸,就隐居起来,醉心于玄学,也就是老庄之学。这样,庄子突然被发现,一下子成了显学。虽然说庄子是老子之后最大的道家代表人物,但他的思想的形而上味道超过老子,颇接近佛家的禅宗。如果没有老子,道家形不成完整的思想体系。但如果没有庄子,道家就显得不丰满,难以流传。如果说老子的学说还有入世的一面,庄子的思想则超然于世外。不过,有意思的是,老子后来被道教推上祖师爷的宝座,庄子却被关在道教门外。为什么一种出世思想浓郁的学说能被历朝历代的文人所接受?为什么庄子能受到历朝历代文人的青睐、敬仰?那不仅因为庄子本人品格清奇、出尘、高妙,其思想具有传世性,也是因为他的文章超越古今、天马行空、汪洋恣肆,乃是千古佳作,对中国文学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一言以蔽之,他给中国文人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精神居所。明白了庄子,就能明白中国文化的精髓。在这里,把他排在第六名。

董仲舒是个大儒,后世有人尊称其为董子。坦率而言,就其思想本身而言,并无多少独创性,甚至可以说趋于保守、僵化。而且,具有一种过于神秘的色彩。然而,他在中国思想史上,乃至中国政治史上,都发挥了关键性的巨大历史作用。汉初,文景二帝崇尚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因意识形态与制度不协调引起一系列政治危机。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七王之乱”。汉武帝刘彻亲政后,敏锐地发现了这一巨大矛盾,极力想进行改革,让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协调一致。他要解决的不是国家一时的安定,而是既能解决国内的现实问题,又能确保大汉王朝长治久安。用现代语言说,这是一种大战略的设计和安排。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下诏向朝野征求良策,董仲舒就利用这一机会向其上了《天人三策》。这三策中,对历史影响最大的就是“推明孔氏,抑黜百家”,为汉武帝所接受,后来表述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从秦始皇时代开始的皇权专制郡县制,与从汉武帝开始的以儒家为主导的国家意识形态紧密结合,成为一辆车的两个不可或缺的轮子,决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命运,直到辛亥革命发生才加以改变。由此可见,董仲舒的作用有多么突出,无论如何是绕不过去的。不过,董仲舒的主要著作是《春秋繁露》,侧重于春秋公羊学,发挥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思想,神秘气息浓郁,现在看来可取的精华并不多。按照他的贡献,把他排在第七位。

朱熹在十二世纪中后期援佛入儒,对儒家学说进行了系统整理,确立了以四书五经为框架的儒学思想体系,完成了集大成之伟业。同时,在二程即程颢和程颐兄弟所创立的理学的基础上加以发挥,最终形成了程朱理学,也被称为新儒家。从历史看,儒学经历过起码三次系统大整理,每一次都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第一次是孔子,为儒学奠了基。第二次是董仲舒,把儒学抬高到国家意识形态位置。第三次就是朱熹,从某种意义上说引佛入儒,为缺少形而上色彩的儒家安了“心”,并把儒家系统化。从历史作用看,自南宋以降,程朱理学渐成儒家正宗,并政教合一,发挥了某种宗教的作用。尤其明清两朝,理学更是成为不可动摇的官方意识形态。由此,带来超稳定的社会结构。在长达六百多年的时间里,尽管发生过朝代更迭,社会动乱,但思想体系、基本政治制度却完好无损,直到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才逐渐变化。还可以作这样的解读,他与意大利著名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历史作用有相似之处。朱熹辞世二十五年后,托马斯·阿奎那出生。他引进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全面改造基督教神学,写出了至今影响犹存的《神学大全》等著作,完成了神学的集大成事业,创立了托马斯主义。两个人的不同点在于,朱熹是从佛教中走出来,进而做儒学的集大成工作。托马斯·阿奎那则是从哲学中走出来,进而做神学的集大成工作。对朱熹的历史地位学术界争论极大,至今并无统一认识。朱熹的著作甚丰,今人编辑的《朱子全书》有二十七册之多。但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还是《四书集注》和《朱子语类》。我把朱夫子放在第八位。

王阳明是有明一代最杰出的思想家。就思想本身看,他的影响力超越时代,大过朱熹。这是因为,他的心学比朱熹的理学深刻。理学在发展过程中渐渐成了束缚人的精神的枷锁,心学则活泼、生动得多。说起来,王阳明的学说算是正统的儒家,但其实又与佛法相通,因而满足了众多不想入佛却又在潜意识里向佛,一心入世的知识分子们的需求,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到现在,王阳明不但没有销声匿迹,反而有了更多的信徒,以致于有了一门学问叫阳明学。在儒学史上,他也有一个特殊地位,就是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他最为后人称道的一件事就是在贵州龙场的悟道。本来,他是被宦官放逐到这里的,九死一生,但他却有了意外的收获。他悟到了什么?就是圣人之道在于良知,“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知行合一。在他的《王阳明全集》里,最负盛名的著作就是《传习录》和《大学问》,基本代表了他的思想。由于他的出现,理学或者说道学被颠覆。还值得一说的是,他文武兼备,既是大思想家、政治家,又是军事家,这在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把他列在第九位或许会引起一些人的不满,但我觉得这个位置还是恰当的。总体看,他的思想还缺少原创性。 

最后一位是黄宗羲。我想,可以借用恩格斯评价但丁的一句名言来评价他。恩格斯称意大利诗人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也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我们可以说,黄宗羲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最后一名思想家,同时也是近代社会的最初一位思想家。的确,他是承前启后的人物。明末清初,社会处于大动荡、大混乱中,明亡清兴已成定局。在这个大变局中,人们关注的是朝代兴替的所谓历史规律、教训,而黄宗羲则部分地跳出了传统儒家的思维框架,从社会根本制度和发展方向上进行了思考和梳理。他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显露出不少与西方进步观念相吻合的新思想,对如何办学校,如何训练新军队,如何选拔人才,如何管理政府,如何管理社会,如何运作财务,都提出了与现代理念接近的新观点,殊为难得。可以说,这是一部自《商君书》以来最为重要的一部变法著作,只可惜大明王朝寿数已尽,不可能采用他的方略。而从关外杀进来的满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只能强化专制,特别强化思想专制,所以,更不可能采用他的方略。用一句流行话说,他生不逢时。但他的思想无疑是闪烁着真理光辉的,应该向他致敬。

我们从上述十位思想家的思想和实践中,大体看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轨迹,同时也给了现代人深刻的启示。这个启示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思想就是中国存在的根基,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这个根基。一旦动摇,就意味着一个民族的瓦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