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剂歌诀详解——小建中汤

 cap6570 2019-12-29

小建中汤

《伤寒论》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姜甘草大枣和,

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冷服之瘥。

【歌诀总括】

小建中汤全方药物由饴糖、芍药、桂枝、生姜、大枣、甘草组成,可治疗中焦虚寒之虚劳里急证。
【歌诀详解】
小建中汤是治疗中焦阳气不足、虚劳里急的名方。其病机包括阳气和阴血均不足。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中焦虚寒则化源匮乏,气血生化不足,既有阳气不足,又有阴血化生不足,是阴阳两虚之证。阳虚生内寒,寒性收引凝滞,加之阴血不足,筋脉失于濡养,则出现脘腹拘急作痛,喜温喜按。阴血不足,可继发血不养心,心主血脉,血不养心可见心悸,其华在面,血虚失荣,则面色无华。阴血不足还可以继发虚热,而见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针对上述病证,既有阳气不足,又有阴血的不足,治疗应阴阳双补,但以补阳气为主。本方由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组成。方中饴糖性温而能祛寒,甘润能养血,且缓急止痛,用它建中气,恢复气血之生化。
方中桂枝、芍药是桂枝汤的基本结构,二药相配体现了阴阳双补,桂枝温里祛寒,芍药既能益阴养血,又能缓急止痛。在用量上芍药需要加倍,才能起到和里缓急止痛之功。桂枝、生姜之辛与饴糖、甘草之甘配伍可以辛甘化阳,温补中焦阳气;芍药之酸与饴糖、甘草之甘相合可以酸甘化阴。甘草还能补气,与桂枝之温结合,体现了温补结合治疗内生之寒。总之,全方配伍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使中气得健,阴阳得调,肝脾得和,则里急腹痛、虚劳心悸、虚烦发热俱除,故名小建中汤。
【应用点睛】
本方可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再生障碍性贫血、神经衰弱、功能性发热、慢性肝炎等属于中焦虚寒者。如果是阴虚所致之发热,或脾虚有湿之呕吐中满,或阴虚火旺之证,不可使用本方。
【名言名句】
《医方考》:“腹中急痛,则阴阳乖于中,而脾气不建矣,故立建中汤。桂肉与桂枝不同,枝则味薄,故用之以解肌;肉则味厚,故用之以建里。芍药之酸,收阴气而健脾;生姜之辛,散寒邪而辅正。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故用甘草、大枣、胶饴以缓急痛。又曰:呕家不可用建中,为其甘也。则夫腹痛而兼呕者,又非建中所宜矣。”

小建中汤

《伤寒论》

【组成】桂枝三两(9g),去皮甘草二两(6g),炙大枣十二枚(6枚),擘芍药六两(18g)生姜三两(9g),切胶饴一升(30g)

【用法】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取汁,兑入饴糖,文火加热溶化,分两次温服)。

【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

【方解】本方病证因中焦虚寒,肝脾失和,化源不足所致。中焦虚寒,肝木乘土,故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焦虚寒,化源匮乏,气血俱虚,故见心悸、面色无华、发热、口燥咽干等。症虽不同,病本则一,总由中焦虚寒所致。治当温中补虚而兼养阴,和里缓急而能止痛。方中重用甘温质润之饴糖为君,温补中焦,缓急止痛。臣以辛温之桂枝温阳气,祛寒邪;酸甘之白芍养营阴,缓肝急,止腹痛。佐以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脾益气。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是为佐使之用。其中饴糖配桂枝,辛甘化阳,温中焦而补脾虚;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缓肝急而止腹痛。六药合用,温中补虚缓急之中,蕴有柔肝理脾,益阴和阳之意,用之可使中气强健,阴阳气血生化有源,故以“建中”名之。

【运用】

1.辩证要点本方既是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剂,又为调和阴阳,柔肝理脾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舌淡,脉细弦为辩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中焦寒重者,可加干姜以增强温中散寒之力;若兼有气滞者,可加木香行气止痛;便溏者,可加白术健脾燥湿止泻;面色萎黄、短气神疲者,可加人参、黄芪、当归以补养气血。

3.现代应用本方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发热等属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者。

4.使用注意呕吐或中满者不宜使用;阴虚火旺之胃脘疼痛忌用。

  【附方】

  1.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桂枝三两(9g),去皮甘草二两(6g),炙大枣十二枚(6枚),擘芍药六两(18g)生姜三两(9g),切胶饴一升(30g)黄芪一两半(5g)煎服法同小建中汤。功用:温中补气,和里缓急。主治:阴阳气血俱虚证。里急腹痛,喜温喜按,形体赢瘦,面色无华,心悸气短,自汗盗汗。

  2.当归建中汤(《千金翼方》)当归四两(12g)桂心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芍药六两(18g)生姜三两(9g)大枣12枚(6枚),擘上六味吹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为三服,一日令尽。若大虚,加饴糖六两(30g)作汤成,内之于火上暖,令饴糖消。功用:温补气血,缓急止痛。主治:产后虚赢不足,腹中疗痛不已,吸吸少气,或小腹拘急挛痛引腰背,不能饮食者。

3.大建中汤(《金匮要略》)蜀椒二合,去汗(6g)于姜四两(12g)人参二两(6g)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胶饴一升(30g),微火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痛。主治: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脘腹剧痛证。腹痛连及胸脘,痛势剧烈,其痛上下走窜无定处,或腹部时见块状物上下攻撑作痛,呕吐剧烈,不能饮食,手足厥冷,舌质淡,苔白滑,脉沉伏而迟。

  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当归建中汤、大建中汤四方均属温中补虚之剂。但小建中汤以辛甘为主,佐以大量芍药,又有酸甘化阴之意,宜于中阳虚而营阴亦有不足之证;黄芪建中汤干小律中汤内加黄芪.是增强益气建中之力,阳生阴长,诸虚不足之证自除;当归建中汤治产后虚赢,以产后百脉空虚,加苦辛甘温,补血和血之当归。两方若与小建中汤相比较,则小建中虽阴阳并补,但以温阳为主;黄芪建中汤则侧重于甘温益气;当归建中汤乃偏重和血止痛。大建中汤则纯用辛甘之品温建中阳,其补虚散寒之力远较小建中汤为峻,且有降逆止呕作用,故名大建中,用治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腹痛呕逆。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2.方论选录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上:“建中者,建中气也。名之日小者,酸甘缓中,仅能建中焦营气也。前桂枝汤是芍药佐桂枝,今建中汤是桂枝佐芍药,义偏重于酸甘,专和血脉之阴。芍药、甘草有戊己相须之妙,胶饴为稼穑之甘,桂枝为阳木,有甲。己化土之义。使以姜、枣助脾与胃行津液者,血脉中之柔阳,皆出于胃也。”

注意警示:本文内容仅为普及中医知识,仅供参考,不做为处方,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辩证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