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益胃汤治口疮

 爱中医2 2019-12-29

益胃汤治口疮

柳某,男,72岁。

【初诊】

1994年12月7日。 

口腔溃疡10余年。反复发作,屡治无效。刻下口腔黏膜水泡突出,如粟粒大小,伴烧灼样疼痛,呈圆形、椭圆形不等,基底浅表边缘平坦,周围红晕明显,口热面微红,烦渴多饮,胃中嘈杂,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沉细。中医诊断为口疮,西医诊断为口腔溃疡。证属脾胃湿热、心火上炎。本病由于心脾有热,热毒上蒸于口则口部发疮,热邪伤津则烦渴多饮,热积肠腑则大便干结,热邪留胃则胃中嘈杂,治疗以养阴益胃清热除湿之法。方用益胃汤加减。 

处方: 

元参15g,生地黄15g,麦冬12g,玉竹12g,生甘草6g,儿茶12g,淡竹叶10g,通草10g,车前子(包煎)12g,佩兰12g,荷叶(后下)10g,薄荷(后下)10g,大枣两枚。每日1剂,取5剂。 

【二诊】

(1994年12月12日):症状减轻,小便通利,大便略干,舌尖红苔薄黄脉沉细。上方另加干姜3g、川黄连10g、白芷10g以寒热并用14剂,继续治疗。 

【三诊】

(1995年1月4日):溃疡进一步治愈,上颚部微红伴疼痛,饮食清淡,大便稀,睡眠欠佳,舌质红。上方去干姜,元参、生地黄加至30g,加肉桂3g、竹茹12g、黄柏10g以交通心肾,5剂。 

【四诊】

(1995年1月9日):口腔溃疡基本痊愈,现已不痛,小便自利,大便通畅,舌质微红,医嘱,饮食调节,少食辛辣发散之品,停药观察。 

【按语】

《诸病源候论》曰:“手少阴,心之经也,心气通于舌,足太阴,脾胃之经也,脾气通于口;腑脏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说明口疮的形成主要与心脾热盛有关。而胃之络通于心,“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脾胃表里相配。故方用益胃汤进行治疗,其中北沙参、麦冬归胃经,益胃生津。玉竹养阴除烦,生地黄用于热盛伤阴。竹叶生津利尿,清热除烦,与车前子通草同用,引热下行。佩兰芳香化湿,荷叶、薄荷可利湿散热。诸药合用,起到养阴泻火,清胃中湿热的作用。 

(整理者:王君,刘宝琴,李应存;审阅:姚乃礼)

【出处】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第二辑)-内科分册(脾胃肝胆疾病)

【作者】王道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