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埔县

 忆茶阳风物 2019-12-29

同义词大埔(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一般指大埔县
声明
本词条已参考行政区域类词条编辑指南进行整理;如果您有建议或想参与整理,欢迎您与百科地理组一起交流。
大埔县广东省梅州市辖县。地处广东省东北部,韩江上游。全县有人口50多万,海外侨胞50多万,县内居民均为客家人,有“华侨之乡、文化之乡、陶瓷之乡、名茶之乡”之誉。大埔县总面积2470平方千米,辖14个镇。2015年,大埔县地方生产总值71.81亿元。
  • 中文名称

  • 大埔县

  • 外文名称

  • Dabu County

  • 行政区类别

  • 所属地区

  • 中国广东省梅州市

  • 下辖地区

  • 湖寮镇茶阳镇高陂镇等14个镇

  • 政府驻地

  • 湖寮镇

  • 电话区号

  • 0753

  • 邮政区码

  • 514200

  • 地理位置

  • 广东省东北部

大埔县历史沿革

编辑
嘉靖五年置大埔县。因明置大埔县时,设治于大埔村。据《大埔县志》:“大埔,盖俗称,平旷高原,仅宣果瓜蔬麻者曰埔;自茶山(旧县治)之麓,弥望平原,无虑数百顷地,总呼为埔。”
大埔县属山区县,“地无三里坪”,故有“山中山”之称。这里是客家人结庐聚居的密集地方。据清乾隆年间通进士杨赞烈《邑名音义考》释:“邑曷为大埔名。盖俗呼水宜稻者曰田;呼平旷高原宜瓜果蔬麻者曰埔。埔者俗单俗字。字书尚未收者也······茶山之麓,弥望平原。无虑数十百顷地。总呼曰埔;埔固块莽矣哉。大埔之名,俗所由称也。”其意是以江河两岸冲积的坝地和山地、旱地之广取名。
大埔县名的来历,在旧志记载中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以大埔村得名
大埔县风光
大埔县风光(20张)
。清乾隆四年(1739)张廷玉撰的《明史·地理》记载:“大埔,嘉靖五年以饶平县大埔村置析滦洲、清远二都益之。”民国二十年(1931),吕世斌撰、柯昌泗检署的全国《今县释名》载:“明嘉靖五年,以饶平之大埔村置县因以得名。”第二种说法是乾隆九年(1744)《大埔县志》载杨缵烈《邑名音义考》云:“邑曷为以大埔名?盖俗称有水宜稻者曰田;呼平旷高原仅宜瓜果疏麻者曰埔……埔者俗音俗字,字书尚为补收者也。茶山之麓,弥望平原,无虑数十百顷地,总呼曰埔。埔固坱莽矣哉。大埔之名,俗所由称也。当时建斯邑者即以斯名名邑云。”[1] 
大埔的得名,还有个来由,据县志记载:当时,有位乡贤宋大布先生,乐善好施,爱民如子,崇文尚武,平等待人,其道德风范,皆为群伦表率。他在乡数十年,按封建时代,富豪之家,食必猪鱼酒肉,衣必绫罗绸缎;但他却与平民一样,身穿布衣,素食饮淡。在他的长期影响下,乡里土淳民朴,俭约为乐。许多富人,亦弃艳就素,改穿粗布衣裳,乡里仁风日盛,誉播邻里。宋大布去世后,乡人即把其出生地改名“宋公塘”。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划地置县,乡人为纪念大布先生的仁举美德,联合呈请上头,命名为“大布县”。后因朝中有争议,为讨好两方,改名为谐音的大埔县。
大埔历史悠久,已先后发现多处属于新石器晚期的文化遗址和
大埔县客家民俗文化村大埔县客家民俗文化村
商墓群,证明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有人群聚居。县志载:远自夏商周3代,大埔为扬州南裔地,秦汉时属揭阳。
东晋义熙九年(413年)立义招县。
隋大业三年(607年)改义招县为万川县。义招、万川县治均设在湖寮(古城)。
唐武德四年(621年)万川并入海阳县(今潮安)。
此后,历宋元及明前期,均为海阳县光德乡。
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立饶平县,大埔为饶平地。明嘉靖五年(1526年)分饶平县的清远等2都置县,改名“大埔”。
清乾隆三年(1738年)分出白芒畲、箭竹洋、下畲子、塘子腹、风吹[石示]、青麻园等6处新设丰顺县。
1949年解放后,先后属兴梅专区、粤东行政区、汕头专区。1958年撤丰顺县,划潭江、黄金、[阝留]隍、大龙华等4个公社归大埔县;1960年复设丰顺县,上述四个公社归还丰顺。明重置大埔县时县城驻茶阳,1961年春,县治由茶阳迁至湖寮镇五虎山麓,隶属梅县地区,1988年归属梅州市。[2] 

大埔县行政区划

编辑
大埔县地图大埔县地图
2000年,大埔县辖20个镇:湖寮镇茶阳镇、高陂镇、青溪镇、长治镇、三河镇、英雅镇、大麻镇银江镇洲瑞镇、古野镇、平原镇、光德镇、桃源镇、枫朗镇百侯镇、双溪镇、大东镇西河镇、岩上镇。总人口352013人,各镇人口: 湖寮镇 66842 茶阳镇 29544 高陂镇 27125 青溪镇 12085 长治镇 7184 三河镇 13543 英雅镇 6029 大麻镇 18502 银江镇 17211 洲瑞镇 11275 古野镇 11658 平原镇 11084 光德镇 23591 桃源镇 12440 枫朗镇 19606 双溪镇 10591 百侯镇 19029 大东镇 12597 西河镇 14746 岩上镇 7331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2年,大埔县辖20个镇,248个村委会、23个居委会。面积2475平方公里,人口51.31万。
截至2003年5月16日,大埔县辖20个镇,共有10个居委会、248个村委会,4044个村民小组。
2004年10月,大埔县撤销3个镇:长治镇并入茶阳镇,岩上镇并入西河镇,平原镇并入高陂镇。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大埔县辖14个镇(湖寮镇茶阳镇西河镇百侯镇枫朗镇光德镇桃源镇高陂镇大麻镇三河镇大东镇洲瑞镇银江镇青溪镇)。[3] 

大埔县地理环境

编辑

大埔县位置境域

大埔县
大埔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韩江中上游,地处北纬24°01′~24°41′、东经116°18′~116°56′之间,东北紧靠福建省平和县、永定县,东南连接潮州市饶平县,西依梅县区、梅江区,南邻丰顺县。全县总面积2467平方公里。[4] 

大埔县地形地貌

大埔县县境山脉为北南走向,四周高,中间低,层峦起伏,千岩万壑,纵横交错,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27处,均散布于四周边陲,最高峰为西南部的明山嶂银窿顶,海拔1357米,最低处是高陂黄竹居的韩江岸,海拔26米。中部丘陵广布,海拔500米以上的中低山约占10%,海拔100~500米之间的高中丘约占80%,海拔100米以下的低丘、小盆地约占10%。[5] 

大埔县气候

大埔县梅潭河飞鹭大埔县梅潭河飞鹭
大埔地处亚热带,靠近南海,四周高山环绕,中间低山、丘陵广布,略似不平坦的一块盆地。在季风交替影响下,具有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即四季温和、雨热共季、夏长冬短。同时,季风和地形、地势作用,使县境具有山间盆地的气候特征:风力微弱(年平均风速小于1米/秒);秋、冬、春多雾(全年各月相对湿度变化小,仅±5%);年雨量偏少(80%保证率为1131.6毫米),年际变化大,雨、旱季明显,季节分布不均;还有春寒(多阴霾)、夏热(多酷暑)、秋凉(温差大)、冬冷(有霜冻)等现象。[6] 
2013年,大埔县年平均气温21.2℃,年降水量1983.8毫米,年≥0.1毫米降水日数147天,年日照时数1628.4小时。全年各气象要素值与历年平均值比较:年平均气温略偏高,年雨量多452.3毫米,年≥0.1毫米降水日数少41.2天,年日照时数少58.8小时。全年气温属正常略偏高,雨量略偏少,一日最大降水量185.6毫米,出现在7月14日。前汛期(4~6月)总降水量836.9毫米,后汛期(7~9月)总降水量793.3毫米,与历年比较均偏多。[4] 

大埔县水文

大埔县水力资源丰富,雨量充沛。境内梅江,汀江汇合成韩江。梅江发源于陆河和紫金交界的乌突山,叮江发源于福建境内的武夷山,两江在大埔县三河坝汇合后称韩江,为广东省四大河流之一。“山中山”的大埔县内江河交错、溪流纵横。
流经大埔境内的梅潭河,全长83公里多。该河发源于福建省平和县的葛竹山麓,流经大埔县的大东、枫朗、百侯等镇,流域集雨面积1603平方公里。[7] 

大埔县自然资源

编辑

大埔县矿产资源

大埔县矿产资源主要有铁、镍、铅、锌、钨、钼、锡、铜、金砂等金属矿;有磷、水晶石、长石、石英石、瓷土、紫砂陶土等非金属矿。瓷土储量4.2亿吨,紫砂陶土储量超1亿吨。[4] 

大埔县水电资源

大埔县大大小小的县网水电站有213座,省、市网3间,根据测算,水资源蕴藏量达到70多万千瓦,可开发的达到53万千瓦。还有在建水电企业10家,如今当许多地方出现拉闸限电时,拥有200多座大小电站,总装机达29万千瓦的大埔,丰水期每天最大出电量达8万千瓦,但超过一半以上的电能卖不出。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梅潭河一到夏天就有洪水发生。自从1995年,该县与深圳某集团合作在梅潭河上建起了一座大电站后,水患就绝迹了。县水利局局长赖小汉说:“用水发电多了,但大埔从上世纪80年代起,对外输送的还仍用着那条20多年前的一组11万伏的线路。”[7] 

大埔县森林资源

大埔县境内群山环抱,有“山中山”之称,溪流众多,故古时曾以“万川”作县名。较为著名的有丰溪省级森林
双髻山省级森林公园双髻山省级森林公园
公园、双髻山省级森林公园、阴那山、西岩山、韩江、汀江、梅潭河等山水森林资源。丰溪省级森林公园以珍稀动植物、溪流飞瀑众多、原始森林神秘为特色;阴那山以奇峰秀石、古木幽径为特色;双髻山以天然石岩石洞、摩崖石刻为特色;西岩山以烟云树海、万亩茶园为特色;韩江以三江汇流、两岸青山耸翠、风景如画之“韩江画廊”为特色。[8] 

大埔县人口民族

编辑
至2013年,大埔县总人口553945人,县内居民均为客家人,主要为汉族,此外,有少量蒙古、回、壮、满、瑶、土家、黎等少数民族居民。[4] 

大埔县经济发展

编辑

大埔县综述

2013年,大埔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 41亿元,比增26%,增速全市排名第一;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44亿元,比增13.2%,增速全市排名第二;全县生产总值58.52亿元、外贸出口总额1.82亿美元,分别比2012年增12.8%、31.8%,增速均排在全市第三;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1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5.2亿元,分别比2012年增25%、30.5%;三次产业比重为29.6:34.7:35.7。[9] 
2015年,大埔县地方生产总值71.81亿元,是2010年的1.61倍,年均增长11.93%;人均生产总值18849元,是2010年的1.59倍,年均增长11.6%。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收入8.19亿元,是2010年的2.69倍,年均增长21.89%。固定资产投资69.0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37亿元、外贸出口总额2.54亿美元,分别是2010年的3.33倍、1.62倍和2.97倍,年均分别增长27.2%、10.11%和24.35%。[10] 

大埔县第一产业

截至2015年,大埔县蜜柚、茶叶面积达20.73万亩和10.02万亩,分别是2010年的2倍和1.53倍,年均分别增长14.8%和8.9%。先后荣获“中国蜜柚之乡”、“中国名茶之乡”称号,被评为“中国绿色生态蜜柚示范县”和“2011、2014年度全国重点产茶县” 、“中国茶业十大转型升级示范县”,西岩乌龙茶和大埔蜜柚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投入1.58亿元,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11.4万亩。农业总产值29.13亿元,是2010年的1.53倍,年均增长8.91%。[10] 

大埔县第二产业

2003年,大埔县陶瓷和水电工业的产值分别占全县工业产值的33%、35%,两项税收合计近4000万元,成为县域特色经济支柱。高陂镇被省政府确定为“陶瓷技术创新镇”。县内拥有5亿多吨的瓷土资源和陶瓷生产工艺、技术、产业等基础,实施“点土成金”工程。2003年全县新办陶瓷企业25家,有27家陶瓷企业实现增资扩产。
2003年,大埔县审批、上报立项小水电38宗,竣工投产电站5处7台装机1160千瓦;续建、在建和重建电站9处12台装机12800千瓦。到2003年底止,全县水电装机207座333台103504千瓦。粤电大埔电厂全面动工建设,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风力发电项目和三河舟角院电站前期工作扎实推进,埔城电站实现发电。同时,该县立足丰富的竹木资源,大力发展竹木深加工企业,2003年又新上了4家竹木深加工企业,全县竹木加工企业累计达到30多家,年产值近5000多万元。[11] 
截至2015年,大埔县工业总产值67.9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22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2.18倍和1.74倍,年均分别增长16.9%和27.66%。五年共完成技改投资53.31亿元,年均增长81.82%。电力、陶瓷、矿业、药业、食品工业等“五业”经济效益提升,全县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68.2万千瓦;陶瓷生产总值31.2亿元、税收1.35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2.5倍和2.74倍,年均分别增长20.1%和22.3%,大埔青花瓷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证书,大埔被评为省陶瓷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10] 

大埔县第三产业

截至2013年,大埔县大东坪山梯田、张弼士故居、富大陶瓷工业园、百侯古镇等旅游区获评国家3A级景区,全年全县接待游客192万人次,旅游经济收入10.5亿元,分别比2012年增41.8%和44.8%。[9] 
截至2015年,大埔县成功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广东省旅游强县,百侯、茶阳、三河被评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李光耀祖居景区、瑞山生态休闲度假区等 24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泰安楼客家文化旅游产业园和百侯名镇旅游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3A级旅游景区达到7个,新增国家四星级旅游饭店1家、三星级4家,全县接待游客43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3.9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6.84倍和7.03倍,年均分别增长46.9%和47.7%。[10] 

大埔县社会事业

编辑

大埔县基础建设

截至2015年,大埔县交通基础设施累计投入56.63亿元,公路通车里程2735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110公里,比“十一五”末增长12.4%。梅大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高标准完成S333线三河至县城一级公路改建工程和沥青路面铺筑。完成66.3公里县道沙土路改造、175.2公里路面大修工程、437.1公里乡村公路硬底化改造,新建大桥22座、改造危桥30座。[10] 

大埔县教育事业

大埔素称文化之乡。明嘉靖六年(1527),大埔开始办书院。清雍正十三年(1735)办四所官学。道光九年(1829)、咸丰七年(1857)建民办公助的义学三处。除书院、官学、义学外,各地纷纷办私塾。清末,废科举,设学堂,初办中等学堂两所。宣统三年全县已有小学堂71所。
民国时期,办学之风遍及全县,经费除县立中学能得到政府拨款补贴外,其他学校主要是靠各姓宗族祖尝会产,有的由校董会呈请县政府批准征收捐税附加拨归学校,有一些是靠热心教育的侨胞捐资兴办和供给经费,校舍则利用祠堂、庙宇者多。校长、教师由校董会聘请。民国35年(1946),全县有普通中学10所,简易师范和省立陶瓷职业学校各1所,小学511所,学生3万多人。
建国后,不断改造旧的教育体系,建立社会主义的教育体系,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特别是1978年后,对全县学校的布局、结构、体制进行调整,对学制、教学、教材进行改革,对学校领导干部和教师分期分批进行培训;通过群众集资、政府拨款和华侨、港澳同胞捐资,扩建、新建校舍,充实教学设备,许多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实现每个乡镇有中学,村村有小学,基本上达到校校无危房、班班有课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普及五年制小学教育,基本上完成扫盲任务。1988年,全县有完全中学8间、职业中学8间、初级中学27间,学生1.82万人;小学696间,学生6.28万人;幼儿园(包括学前班)321间,入园幼儿1.22万多人。此外,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也逐步发展,至1988年,全县已办电视大学、教师进修学校(中专)、卫生学校、农机学校、农业广播学校、职工业余学校各1间。
各中、小学重视教学、生产劳动、实验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开展勤工俭学活动。1988年,全县有校办工厂12间,校办农场面积2010亩,勤工俭学年总收入66.2万元。[12] 
国家级重点职中
田家炳高级职业学校
国家级重点高中
省一级学校
大埔小学、田家炳实验幼儿园、田家炳实验中学
市一级学校
进光中学大埔中学大麻中学高陂中学百侯中学、家炳八中、西河中学、洲瑞中学、大埔第三小学、百侯中心小学大麻中心小学、高陂中心小学、百侯中心幼儿园、高陂中心幼儿园、百侯侯北幼儿园。
市二级学校
家炳幼儿园
县一级学校
家炳一中、石云中学、华侨二中、家炳二中、湖山中学、平原中学、桃源中学、广德中学、家炳五中、古埜中学、大东中学、双溪中学、埔北中学、三河中学、华侨中学、家炳小学、大埔二小、茶阳中小、西河中小、枫朗中小、桃源中小、银江中小、枫朗新政小学、枫朗广德小学、枫朗双溪小学、高陂古田小学、高陂平原小学、高陂逆流小学、龙岗而芝幼儿园、茶阳中心幼儿园

大埔县交通

大埔的交通事业,向来以水运为主,三河为水路交通要冲。民国17年(1928),县公署设公路局,曾动工兴建多条公路,均未完成。开通的只有埔城至小靖7公里公路,行驶过汽车,抗日战争期间停业,公路荒废。
建国后,成立交通机构,多方筹集资金发展交通运输事业。1956年开筑第一条公路,至1988年,建成公路28条,总长435.5公里。总投资1386.64万元(其中省市1036.64万元、部门110万元、华侨捐资156万元、地方自筹84万元)。全县20个乡(镇)、1个林场和58.7%的行政村已通公路。有各种客、货汽车621辆(其中大客车70辆、货车317辆),每天有客班车通往县内各乡镇及广州、深圳、梅州、兴宁、汕头、潮州、饶平,福建省的龙岩、漳州、南靖、永定等地也有客班车往返;水上交通有梅江、汀江、韩江等航道104公里,有各类船舶353艘(其中机动船占76.9%)。每天有客货轮通往县内各港口及潮州、汕头、松口。运输事业已由国营、集体、个体、联办多层次经营。[13] 
航道
大埔县能通航的有梅江韩江干流64公里,汀江、梅潭江、漳溪江、银溪支流125公里。三河坝向来为水路交通咽喉。溯梅江而上可通梅州市梅县区、兴宁、五华;溯汀江而上可达青溪的石下坝;顺韩江而下可抵潮州、汕头。70年代后,因沿河兴建水利、水电拦河坝,梅潭河、漳溪河、银溪已先后断航。
汀江属韩江一级支流,石下坝至三河通航里程40.1公里。茶阳至石下坝可通航小电轮。茶阳狮子口河面狭窄,其以下至三河的河面宽80米,枯水期水深保持0.7米,可通航20—30吨船舶。
梅江旧称程江,属韩江一级支流,一般河面宽70米。为兴梅通往潮州的主航道。据《潮州志》载,三河至梅州水程82公里,中间有滩险20余处,以晒禾滩及西阳滩为最险,航行视为畏途。有关方面,曾组织人力炸礁疏浚。建国后经多次整治,可通行30吨以下船舶。梅县区丙村至三河52公里,埔境22公里,枯水期水深0.9米,50吨船舶可通行。
韩江由汀江、梅江、梅潭河在三河坝汇合后称韩江。是通往潮州的主航道。三河至潮州98公里,埔境长42公里。河面宽150—180米,枯水期水深保持0.9吗,可通航50吨船舶。
梅潭江旧称清远河,埔境长83公里,河道弯曲,水流深浅不一。湖寮硿头河段多孤石且流激,船舶不能通行。大东至百侯,可通行2吨小船,百侯至梅潭可通行3吨小船,梅潭至三河可通行1.5吨小船。70年代后,沿河兴建大小陂坝9座,航道被截断,溪口至上村57公里航道断航。
漳溪河又称大靖溪,属汀江支流。埔境长32公里。漳溪至茶阳20公里航道,常年可通行7吨船舶。1970年后,先后建起8座拦河坝,车上建成水电站,上黄沙至茶阳29公里全线断航。
银江河又称银溪,属韩江支流。胜坑至河口通航里程30公里。河道弯曲,乱石遍布,无固定航道,过去采用分段堵蓄塭水、放水流舟办法,1956年为解决土特产运输,曾组织八九十人的疏河队,疏开一条小航道,一吨的银溪梭船可以畅通。1969年后,因建起多座水轮泵拦河坝截断了航道,至1981年全线断航。

大埔县文化艺术

编辑

大埔县语言

大埔客家方言的分片大埔客家方言的分片
县境语言属客家次方言。全县大致可分5个方言区:其一是百侯、湖寮;其二是岩上、西河、茶阳、青溪、长治;其三是三河、大麻、英雅、银江;其四是高陂、古野、洲瑞;其五是桃源、光德、平原、枫朗、双溪、大东。除光德镇九社、古野乡蒲田分别在内部兼讲漳州、潮州话外,全县通行客家话。但由于受邻县方言的影响,县内各地之间的方言声调又不尽相同,各有特点。如“包车”一词,湖寮人念“bāochā”。高陂人念“bàochā”,枫朗人念“báochà”,又如“看望(或拜访)你”,湖寮人说作“捞吾(lāo )”,百侯人说作“捞衡(lāo hén)”,茶阳、西河、大麻等处人说作“喇吾(lá )”。
代表本县方言的是湖寮方言。
大埔方言与普通话差别较大,在2500个常用汉字中,真正与普通话读音完全相同的不到20%,如:同、持、斯、资、烧、志等。[14] 

大埔县风俗

大埔县风情
大埔县风情(4张)
大埔山多田少,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较为艰难,故男子多外出谋生,女人居守持家。在千百年的繁衍生息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特有的风俗。
建国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生了根本变化,它规定和影响着风俗的嬗变。一些为封建剥削阶级服务的习俗已被革除,如切除了妓院、赌场、烟馆等社会“毒瘤”;原先那些适应封建社会生产方式而形成的生产、生活习俗有所变更;迷信日渐革除。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群众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崇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观念在不断更新,新的社会风俗也正在逐步形成、完善。[15] 
文物单位
泰安楼是广
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它建立于清乾隆28年(1764年),其座东北向西南,砖石木结构。楼呈正方形,长49米,宽52.6米,占地面积2577平方米,建筑面积5136平方米。楼高三层,共有房200间,因楼的外墙为石墙,故俗称石楼。楼内中轴线主体建筑为平房,其四周有天井。三层楼房把平房环抱在中间,形成楼中有屋的格局,楼两侧各有一座书斋,为读书求学的场所。 该楼风格独特,雄伟粗犷,设计精巧,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文化内涵丰富,是客家名居建筑的一大奇观,也是中华民居建筑史上的文化瑰宝。该楼于2002年8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6] 

大埔县风景名胜

编辑
三河坝战役烈士陵园三河坝战役烈士陵园
大埔县以西河张弼士故居为中心的客家民俗文化村融合了客家民俗文化和张裕酒文化,是省级重点开发景区。三河坝是市级重点建设旅游区,它地处水陆交通枢纽,两岸山峰耸翠,如诗如画;东岸,国家级革命遗址保护单位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雄踞笔枝山头;西岸,有明代兵部尚书翁万达墓、全国最早的中山纪念堂、中山公园、明代古城、韩江源等景点;三河电站库区的水上乐园为人们假日休闲增添了好去处。埔梅交界的阴那山雄奇险峻,云雾飘渺、怪石嶙峋。“千年古刹”万福寺依山而建,是韩江水系四大名寺之一。风光秀丽的丰溪林场是著名的省级自然资源保护区,区内古木参天,珍稀动植物众多,构成了天然生态公园。双髻山峰高路陡、竹海蕉林、石奇洞幽、寺庵掩映,是省级森林度假区。具有客家民居特色的土围楼和方石楼历史悠久,规模宏伟,堪称世界民居建筑奇观。另外,前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祖居。张裕葡萄酒创始人张弼士故居以及“父子进士”石碑坊等都是著名的人文景观。[1] 

大埔县城市荣誉

编辑
大埔县被中央党史研究室确认为中央苏区县,成为广东省唯一的中央苏区县。平安建设成绩显著,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称号,成为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17] 
大埔县被评为“中国小吃名县”,荣膺十佳“中国最美的小城”称号,并入选全国“最具文化品位的十个小城”之一。
大埔县通过了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专家组的中期验收。被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确定为“全国中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实验区”。
大埔县被评为“广东省林业生态县”、“广东省文明县城”、“广东省文化先进县”、“广东省卫生城镇”。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