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细玩太极图,一开一合在吾身

 张磊r6nefzv5pb 2019-12-30

每日细玩太极图,一开一合在吾身

本文标题是借用陈鑫先生的佳句。它一有逻辑性、哲理性,发人深省;二有诗的情感、意境,撩拨人心;三有拳的体感、动感,引人欲试。“每日”强调的是持之以恒、常练不懈;“细”字要求的是深入精微、探源求理;“玩”字用得最生动有趣,指在如玩童游戏、轻松自然的练拳中玩味、揣摩;“太极图”是中华传统智慧的缩影,具有直接的画面感,似在练拳时体内观看着太极图的画面,筋骨体会着阴阳互动的关联,体外描绘着太极图的弧线。默读着“每日细玩太极图”练拳,令人感觉到有腹中太极转,腰胯虚实换,手上运八法,脚下阴阳变的妙趣。陈鑫先生一贯重视开合,强调说:“学太极拳,学阴阳开合而已。”“太极拳之道,开合二字尽之。”“一开一合,拳术尽矣。”“一开一合,足尽拳中之妙。”他反复用一个“尽”字说明开合在太极拳中无所不在、无所不是、无所不包,说明拳者的心性意气、骨肉身形,拳中的技术要领、理法功用、精华奥妙,统统盛装在开合的大容器之中。一开一合构成一太极,既是太极图中阴阳两鱼的一次互变,又是“吾身”练拳中的一个运动单元。

每日细玩太极图,一开一合在吾身

一、道法自然动成圆

太极图画在纸上,只能是个平面的圆圈,但它画的是万千事物,代表着现实中立体的圆球、弧线。把太极图设计成圆形,是因为圆是太极的形象。圆融意味着和谐,圆满是没有缺陷,圆润显示着流畅,圆转代表着循环。圆的占位最小、内涵最大、藏而不露。圆的内聚力和外抗力俱佳,善于分解来力,善于自我保护。圆形是物竞天择筛选出来的最佳状态,最合天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大到天体星球,小到微粒子,普通到河里的鹅卵石,都是“天之道”磨损其“有余”的棱角,填补其“不足”的坑洼之后而自然形成的圆球形。太极拳道法自然,理所当然地崇尚圆,心神意境是曲水婉流、曲径通幽,整体气势是八面撑圆、精神饱满,内在运化是气机圆通、丹田内转,外在运动是缠绕甩摆、非圆即弧。

首先说肢体撑成圆形。撑圆就是掤圆,是掤劲饱满的体现。掤圆就是松圆,是从向下松沉中派生出来的由内向外的膨胀。掤圆是意气充至丰满之后自然形成的粗大有力感,是意气在“一开一合在吾身”的运动中实现的。意气走到哪里,哪里就有被意气鼓圆的感觉。

开时气贯四肢就鼓圆四肢,合时气聚身内就撑圆腰背。所谓“开”,是从内向外松,是身躯内的意气通过肩胯贯入四肢,到达四尖,使四肢和手脚有充气后粗大有力的感觉。开时的上肢,由于舒肩送臂,一是抹平了肩峰的棱角,二是撑开了腋窝,三是上臂有明显的鼓胀感。这样就使肩峰、腋窝和上臂都有被意气撑圆的感觉。由于开的意气继续往手上送,手腕有膨胀感,手掌有肥厚感,手指有粗壮感,指肚有饱满感,都有圆鼓鼓的感觉。虎口和其他指缝根部都有向内吞球的圆撑感。开时下肢的主要圆感是:大腿粗大有力,脚踝膨胀饱满,脚底铺开、放大、贴地。综合四肢开时的主要圆感是肱股粗壮,腕踝膨满,脚底铺地,掌肥指圆。

合时的撑圆感主要就不在四肢,而在身躯了。所谓“合”,是全身从外向内松,是四肢的意气收回身躯,身躯总的表现是前面虚含、后面撑圆。一是胸如抱树,含抱成圆;二是胸腔内气向后贴背、向两侧扩展,将脊背开圆;三是肚脐内吸、命门后鼓、两肾侧展,将腰撑圆;四是两膝相吸,两大腿内旋,骶骨松沉并向两侧开宽,将两胯裹圆;五是两腹股沟上提内抽,两大腿根向两侧撑开,裆下如骑马般地开宽、撑圆;六是两膝相吸,两腿像被马身撑开似的成罗圈腿状。综合这六点的意思,凡合时应当臂抱圆,胸含圆,肩圆背圆腰弓圆;胯裹圆,裆开圆,腿如骑马罗圈圈。

然后说旋转画出圆线。旋转同样是“其根在脚,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是全身的完整一气。坚持其根在脚的旋转方法主要是旋踝转腿,是随着重心移动,两腿旋转、一伸一屈、虚实交替,意气像水一样在两腿内部流动,在两腿周围鼓荡。以裆走下弧的松动形式来回移动重心,两腿意气经裆来回流过,像深水暗流摩擦着裆部皮肉往返。旋踝转腿、弹性伸屈,下肢载着上体运动,像深水载着轮船航行,稳定中透着松软。

主宰于腰的旋转表现为旋胯转腰。“腰脊为第一主宰”,但腰脊的主宰作用离不开丹田这个第一宾辅的作用。腰脊(骶)与丹田(小腹)像太极图中的阴阳两鱼,于开合中旋转互动。腰腹是放在骨盆之上的,腰腹的旋转互动又是与骨盆的偏沉密切相关的。骨盆是由左右两胯和后面骶骨合围而成的一个盆状骨架,其中左右两胯也像太极图中的阴阳两鱼,随着重心在两脚之间移动而此起彼落、旋转互动。上至腰间带脉,下至裆间会阴,前腹后腰及左右两胯这一大块,是丹田核心部位的外围,共同组成一个大丹田,运动起来像一个圆球可向各个方向立体旋转、滚动。常说的旋胯转腰,实际上是这个球前后左右地滚动、旋转。腰腹裆胯这个大球旋转又总是围绕着一个固定不变的轴心,就是丹田的核心部位。丹田的核心部位在骶骨之前和膀胱之后夹室之内,不仅是腰腹裆胯,而且是全身运动的总轴心。常说的丹田内转,首先是这个总轴心微微自转,带动腰腹裆胯像车轮一样地公转,进而带动四肢起落绕摆地画弧线。

运动必须旋转关节,关节就是运动的轴心、画圆的圆心。人体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关节,一动就画许多大小不等的圆。人体运动就是以关节为轴心地画圆运动。在太极拳运动中,以腰腹裆胯为外围的丹田是全身所有关节中的中心关节,是所有轴心的总轴心,其他所有的关节、轴心,都由此辐射出去、排列出去,都由此推拉甩摆、带动画圆,都是由离此更近之处带动更远之处,一节带一节的节节贯串。这种节节贯串的地带动旋转有两种形式,一种叫公转,是以关节为轴心,像甩鞭子一样甩摆;另一种叫自转,是以肢体的纵向中心一条线为轴心,像拧螺丝一样的转动。以手臂为例,以肩关节为轴心的起落绕摆画大圆,就是公转,围绕手臂内的中心线旋腕翻掌就是自转。公转带动自转,自转顺应公转。公转自转,触之即转,珠滚玉盘,灵活无限。不论公转自转,都是由偏沉则随引动,都是在“一开一合在吾身”的过程中进行,都是在“每日细玩太极图”中转圆圈、画弧线。

每日细玩太极图,一开一合在吾身

二、偏沉推动开与合

太极图的主体画面是两鱼互抱所标示的一阴一阳。“一阴一阳一太极”,“一阴一阳谓之拳”。练太极就是练阴阳,练体内阴阳两仪的一开一合。阴阳在太极拳中有许多表现,其中最应当引起重视的就是开合虚实。“开合虚实,即为拳经”(陈鑫)。

太极拳运动以分清虚实为动力、为内容,以开合伸缩为表现形式。分清虚实主要是分清肢体对称部位之间意气升降聚散的区别。分清虚实的过程就是偏沉则随的运动过程,就是通过半边肢体的偏沉借来地心引力,推动拳势开合运行的过程。分清虚实,第一要分清上下两半身的虚实,第二要分清左右两半身的虚实。分清上下两半身的虚实,首先要明确上下两半身的分界线。常人认为:腰以上为上半身,腰以下为下半身。这种分法不适合开合虚实的运动实际。我的体会是上下两半身的分界线前后不是等高的。从身后说,颈椎到尾椎的整条脊柱是贯通的,意气升降是一致的,所以,从尾椎骨向上都应划归上半身。从前面看,小腹与腿脚是相通的,意气升降是一致的,所以,肚脐之下都应属于下半身。上下两半身的交接口不是平齐的,而是后面腰骶与前面小腹重叠交错着相接的。作为丹田的外围,腰骶代表并分管着上半身,小腹代表并分管着下半身,腰骶与小腹的开合互动,显示着丹田内转,沟通着上下两半身的意气交流,主宰着上下两半身的一开一合。

一开一合,就是肢体的一伸一缩、意气的一聚一散、神韵的一抑一扬,劲力的一虚一实、一蓄一发,气势的一弱一强、一柔一刚,技击的一收一放、一攻一防。一开一合,像行人的一步、音乐的一拍,是太极拳的一呼一吸,是一阴动和一阳动组成的一太极,是一个运动节奏,一个运动单元,里面蕴藏着太极拳基本的技术要求、运动效能和文化信息。真正弄通了一个单元的开合,也就基本明白了整个太极拳的奥妙。

平常说是“开合”,真正做起来是“合开”,是先合而后开,正如先拉弓后射箭一样,每个运动单元都应是先蓄而后发。开合是细腻的,涉及到全身的每一个关节、每一块肌肉、每一个细胞,但在实际操作中,应化繁为简、抓大带小。从大的方面说,开合分上下两半身的开合与左右两半身的开合;前者是原生,应为第一,后者是派生,可列第二。所以重点要抓住上下两半身的开合,其中又特别要关注胸腹之间及肩胯之间的开合。

胸腹相合时应重点关注上半身气向下行,胸腹相开时应重点关注下半身气向下行。做胸腹相合时,应当从沉肩开始,从肩经脊松沉到腰骶,是上半身气向下行;是腰腹裆胯这个圆球后面向下走、下面向前走、前面向上走、上面向后走,似向后旋转滚动;是骨盆如杠杆后落前起,小腹如瓢舀水向上收卷,促成小腹与后面的腰相合、与上面的胸相合,以带动下半身气向上行,与上半身的下行之气相向相吸,带动全身收合屈缩。合后必开。做胸腹相开时,应从松沉小腹开始,小腹如瓢泼水前鼓下沉,使骨盆如杠杆前落后起,推动腰腹裆胯这个球前面向下走、下面向后走、后面向上走、上面向前走,似是向前旋转滚动,以促成小腹与后面的腰上下相开,与上面的胸上下相开,促使腿脚向下松沉,下半身气向下行。骨盆后面升起,肛门后面的长强穴上托,推动尾闾腰脊节节上顶,上半身气向上行,与下半身的下行之气逆向相开,肢体伸拉拔长。

两肩两胯各代表并牵动着全部肢体的四分之一,肩与胯的开合,既是四肢的开合,也是身躯的开合。肩与胯的开合,分同侧的上下开合与异侧的斜向开合两种。先说同一侧肩与胯的开合。同一侧的肩与胯不论开合,均以实脚侧为主导、为动力、为意念关注的重点。实脚侧肩胯相合则整体拳势为合,实脚侧肩胯相开则整体拳势为开。在两脚没有虚实交替的一个运动单元中,一合一开两步即可到位。在重心从偏于一脚移至偏于另一脚的运动过程中,肩与胯的开合则应分为三步走。第一步是原实脚侧肩胯带动上下两半身相向相合,是该侧肩井穴经背肋腰肾向下放松,是上半身气向下行;同时,同侧胯部的环跳穴向上提收迎接,带动自涌泉沿腿气向上行,与上半身的下行之气汇合于肾俞穴与环跳穴之间的胯部。第二步是由合到开的过渡转换,是随着重心继续移动,原实脚逐渐变虚,原虚脚逐渐变实,聚于原实胯的意气经骶骨流到新实胯。第三步是新实脚侧上下两半身逆向相开,是该侧环跳穴经两腿向下放松到两脚下,是下半身气向下行;同时,其向下的反作用力推动肾俞穴意气向上,经肋背上升到肩,肩井穴饱满侧展,将意气送到手臂、指尖;是上半身气向上行,与下半身的下行之气逆向相开。

然后再说不同一侧的肩与胯的斜向开合。在立身中正的状态下,身躯像是一个竖立的长方形,两肩两胯是同为90°的四个角。在顺弓步、侧弓步(如斜飞势)的状态下,立身斜中寓正,原本长方形的身躯似乎变成了平行四边形。由于实脚侧的胯(实胯)通过偏沉推开虚脚侧的胯(虚胯),进而推动虚腿伸蹬;虚脚侧的肩(实肩)通过偏沉推开实脚侧的肩(虚肩),进而推动虚臂伸展,所以,实肩实胯似是变成了钝角,有相合之意,虚肩虚胯似是变成了锐角,有逆向撑开之意。从力学原理说,在平行四边形中,两钝角的对角线更短,表示两邻边的合力更小;两锐角的对角线更长,表示两邻边的合力更大。从练拳的实感体会说,实胯偏沉向虚胯送力,实肩偏沉向虚肩送力,能确实感觉到虚肩虚胯的反向开力。

肩与胯不论上下开合还是斜向开合,有腰的参与才完整,有肾俞穴与环跳穴的开合内助才通透。不论肩与胯的开合还是胸与腹的开合,推动的都是全身各方面的整体开合,都是重心一移一太极,身心先合而后开,开合都重实脚侧,都是偏沉松出来;感觉上是开则伸筋拔骨,合则如揉面团,一合一开鼓荡,纯任天机自然。

每日细玩太极图,一开一合在吾身

“一开一合在吾身”还应注意。

第一、胸腹开合更偏重于骨盆前后之间的杠杆关系,肩胯开合更偏重于骨盆左右之间的杠杆关系。但是,胸腹开合与肩胯开合所推动的都是上下两半身的开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虽然可以有所侧重,但更应相互兼顾,不能分割开来。

第二、上下两半身纵向相向相合时,左右两半身横向也同时相向相合;上下两半身纵向相逆相开时,左右两半身也横向相逆相开。是上下两半身的纵向开合派生了左右两半身的横向开合。上下两半身的纵向开合比左右两半身的横向开合能更直接地运用自身重量、借来地心引力推动行拳,所以应更加主动一些、偏重一些。

第三、上下开合应重点关注实脚一侧。实脚侧分担的身体重量更大,蕴含的运动能量更大,对全身的引动效果更好。实脚侧偏沉,虚脚侧则随。关注实脚侧肩或胯的偏沉,就是关注松中生动、用意不用力、用重量不用力量。只要做好了实脚侧的开合,就很容易通过两肩之间、两胯之间的杠杆关系,把实脚侧的运动信息传递到虚脚侧,实现左右两侧相反相成的开合互动关系。

第四、开合的力量源头是地心引力(阴力)和地面反作用力(阳力),所以,练拳要有意识地把自己上下两半身分别融化入大地的阴阳二力,融化入大地阴阳二力相反相成的交互作用之中。在大地的阴阳二力之中,向下的地心引力是原生力、本具力,是第一性的;向上的地面反作用力是派生力、辅助力,是第二性的。这个道理用于自身的开合,要重视向下偏沉的半身毫无障碍的自然松落,关注用偏沉的半身相向牵拉或反向推开另外半身气向上行。在上下两半身的开合运动之中,总有半身,也只能有半身融化入地心引力,像水渗沙土似的气向下行;而另半身则受其反作用的推拉自然融化入地面反作用力,如氢气球升空似的气向上行。如果是上半身融化入地心引力气向下行,下半身则自然融化入地面反作用力气向上行,自成合势;若是下半身融化入地心引力气向下行,上半身则自然融化入地面反作用力气向上行,自成开势。所谓融化,就是自身与地力融合到消化的程度,就是通过放松把自己有为的思想意识消化成无为,把自己固态的肢体消化成可流动的如水液态,把自身融入地力的一切障碍完全消化掉,留下的只有上下两半身自然而然地随着大地如水的阴阳二力交替着一沉一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