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啦噜!“吃货”记这些文物也太太太容易了

 历史探奇 2019-12-31

逛博物馆

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日常

调查数据显示

八成以上的受访者外出旅游时

都会去当地知名的博物馆看一看

在博物馆中

有人发现文物之美,成为文物“种草”达人

知名文物博主“动脉影”摄影作品

有人从中发现了文物不为人知的一面
从而让远古文物“活”过来
活生生的成了——表情包

汉代巴蜀地区的陶俑各式笑容魔性配文萌翻一众网友


还有一些人

比如传说中的“吃货们”

每当走进了博物馆,发出灵魂N连问:

嗯……这东西用来——

铜簠(fǔ) |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稻、梁等饭食的器具


那些是用来——
“蘸酱的?”
“烫毛肚的?”
“煎鸡蛋的?”

还别说
比起在浓厚的历史气氛下解说
有时候用吃货们这种方式来记文物
真!的!容!易!多!了!
今天,我们就以吃货的方式
来说一说这些青铜器

青铜器知多少|马衡先生在《中国金石学概要》所述:历代铜器可分为礼乐器、度量衡、钱币、符玺、服御器、古兵这六种。其中又以礼乐器与兵器为高古青铜之大宗。青铜礼器按功用又分为酒器、食器、水器这三大类。

常见的青铜食器主要有鼎、鬲、甗、簋、盨、豆、敦、簠等几种。


鼎:煮肉用我
现代人觉得高高在上,庄严肃穆的文物
一开始,不过是人们用来
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罢了
现如今,在中国许多地方
火锅一直为人们所钟爱
“火锅”从做法上来说其实跟“煮”颇为类似
它也的确是由这种原始烹饪形式演化而来

早在一万多年前,人们一发明出陶器

便开始用陶盆、陶钵来煮食物吃

后来炊具有了精细分工:
蒸食物的叫“甑”,煮食物的则叫“鼎”
青铜器出现后,铜鼎成为最高档的炊具
人们在宴席上,把肉块投入其中
煮熟后捞出分食
鼎也被后人视作火锅的始祖
后来,随着中国“礼制”建设
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转为传国重器
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征九州

图为藏于郑州博物馆  兽面纹铜方鼎

鼎是礼器中的大类
古代社会曾被用来“明尊卑,别上下
是统治阶级划分等级和权力的标志
过去常说“宗庙将废,九鼎将迁”
其实就是把鼎当成国家政权的象征
所以,后世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鬲:煮粥用我,没错

鼎刚刚被发明的时候
除了煮肉,煮粥也是它重要的功能之一
当今河南以东、以南地区多用鼎
(考古学称“鼎文化区”)
以西以北多用鬲

鬲,跟鼎长得有点像
而且两者都是用来煮食物的
都有三足的,所以常常容易搞混
但“鬲”最大的特点就是——
袋状的空足,人称“袋形足”鼎则实足

夔龍獸帶紋鬲


另外,可用来煮食的还有
无腿的釜(要靠三足支架加热)

兽面纹釜(fu),河南安阳高楼庄出土

鼎后来升格为礼器、重器
成为权力的象征
而鬲和釜则担当了更多的使用功能
为人类煮粥蒸饭
不过,在商代晚期以后
鬲袋腹逐渐蜕化
演变为盛粥器,并饰有精美花纹

甗:我是蒸锅界的祖宗

中国人喜吃五谷粒食
从人类学角度讲
先民放弃猎食,转为农耕
其实不算特别经济的事
你想,打完猎,吃肉只需要一团火
而农耕却要历经收割、脱壳
与水混合煮食比例还要恰当
否则吃不饱或者不易消化
有了煮东西的鼎、鬲(lì)后
暂时解决了部分问题
但新问题又来了——
煮,不容易控制水量,怎么办?
先民们发现如果将陶碗底部穿出几个空洞
制成甑(zèng)
再将甑里盛上已经泡过水的米、豆
并放在鬲口以上
鬲中水开,蒸汽升腾,加热甑里的食物
诞生了最早的组合蒸具——甗(yǎn)

西周晚期 青铜圆涡兽泥纹甗

甗共由两部分组成:

上半部分是甑(zèng),也就是笼屉

用来放置被蒸的食物

底部有许多透气的小孔——

陶甑,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下半部分是鬲(lì),用于盛水
相当于现在的汤锅:

饕餮纹鬲,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甑跟鬲组合在一起就叫甗,

有连体的,也有分体的:

四蛇饰(分体式)甗,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有了它以后,我们祖先才做出了
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
有时还嫌一个蒸锅太慢
同时用三个一起蒸
1976年,位于河南安阳的殷墟妇好墓里
出土了一套前所未见的、神似煤气灶的复合炊具
考古学家们将其命名为“三联甗(yǎn)”

商,妇好三联甗(yǎn),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套可以同时蒸煮多种食物的妇好三联甗
不仅实用性强,颜值也很高——

每个甑的甑耳都是圆雕兽头的模样
甗口是两组聚首相对的夔(kuí)龙
龙和兽刻画得都威风凛凛:


簋簠盨敦:俺们来“盛”饭
提到“盛饭”你能想起啥?
没错,碗!
簋,一种盛食器,相当于现在的大碗

除了盛“饭”
在商周时期,簋还是相当重要的礼器
特别是西周时期
簋与列鼎制度一样经常以偶数与奇数的鼎
配合使用于祭祀和宴飨中
我们从一些文献中看到
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
大夫五鼎四簋”等说法

西周“疒興”簋


同为盛食物的器皿,“簠”(fu三声)

蟠虺紋簠

它的功用也类似“大碗”的簋,盛黍稷

区别在于造型:一圆,一方

如果说簋就“大圆碗”,那簠就是“大方碗”
”椭圆“的盛食物器具,盨:

盨是由圈足的簋发展而来的,用途相同

值得注意的是盨的基本形体呈椭方

它的盖子也是可以放盛食物:

铜盨 西周中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盛食器,还有敦:

敦是由鼎、簋的形制结合发展而成

不过,有文献记载中簋与敦没啥分别

在宋代以来的金石图录

也把簋称为敦,将敦称为鼎

敦与它们最大的区别就是:

它的盖与器合在一起是个球体

但是也有上下不完全对称的情况出现

敦、簋、簠、盨属于较常见的盛食器
装已经蒸煮好了的黍稷食物
它们大多有盖,这是由于黍稷尚温的缘故

豆:小菜一“碟”

豆,用来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
这类器物最早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
盛行于商周时,豆也是礼器的一种
以偶数组合使用,出现于商晚期
《礼记·礼器》记载:
天子之豆,二十有六
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
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春秋晚期  夔龍紋蓋豆 山西太原趙卿墓


上图春秋晚期的“豆”,又称高足盘
隋朝以前人们称它为豆
隋朝以后人们才称它为高足盘

后来,高足盘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
慢慢发展出现适合在高餐桌上的平足盘

它们后世也作礼器使用

发展到现在它作用依然没有改变

成为现在家族或是大型祭祀时

盛放点心的专属

好啦!青铜食器讲了这么多你记住几个?
如果记住了
下次到博物馆秒变“科普小达人”吧

(本文参考:《中国青铜器概说》,李学勤;《中国青铜器综论》,朱凤瀚;图片源自,考古邦、青铜知识家)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