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博物馆 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日常 调查数据显示 八成以上的受访者外出旅游时 都会去当地知名的博物馆看一看 在博物馆中 有人发现文物之美,成为文物“种草”达人 ▼ 汉代巴蜀地区的陶俑各式笑容魔性配文萌翻一众网友 还有一些人 比如传说中的“吃货们” 每当走进了博物馆,发出灵魂N连问: 嗯……这东西用来—— 铜簠(fǔ) |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稻、梁等饭食的器具 青铜器知多少|马衡先生在《中国金石学概要》所述:历代铜器可分为礼乐器、度量衡、钱币、符玺、服御器、古兵这六种。其中又以礼乐器与兵器为高古青铜之大宗。青铜礼器按功用又分为酒器、食器、水器这三大类。 常见的青铜食器主要有鼎、鬲、甗、簋、盨、豆、敦、簠等几种。 早在一万多年前,人们一发明出陶器 便开始用陶盆、陶钵来煮食物吃 ![]() ▼ 夔龍獸帶紋鬲 兽面纹釜(fu),河南安阳高楼庄出土 ![]() 甗共由两部分组成: 上半部分是甑(zèng),也就是笼屉 用来放置被蒸的食物 底部有许多透气的小孔—— ▼ 陶甑,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 甑跟鬲组合在一起就叫甗, 有连体的,也有分体的: ▼ ![]() ▼ 西周“疒興”簋 它的功用也类似“大碗”的簋,盛黍稷 区别在于造型:一圆,一方 ![]() 盨是由圈足的簋发展而来的,用途相同 值得注意的是盨的基本形体呈椭方 它的盖子也是可以放盛食物: ▼ 铜盨 西周中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盛食器,还有敦: ▼ 敦是由鼎、簋的形制结合发展而成 不过,有文献记载中簋与敦没啥分别 在宋代以来的金石图录 也把簋称为敦,将敦称为鼎 敦与它们最大的区别就是: 它的盖与器合在一起是个球体 但是也有上下不完全对称的情况出现 豆:小菜一“碟” ![]() ▼ 春秋晚期 夔龍紋蓋豆 山西太原趙卿墓 它们后世也作礼器使用 发展到现在它作用依然没有改变 成为现在家族或是大型祭祀时 盛放点心的专属 (本文参考:《中国青铜器概说》,李学勤;《中国青铜器综论》,朱凤瀚;图片源自,考古邦、青铜知识家) 版权声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