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9年度文章:知白守黑--生筋、阴筋、阳筋

 ppk730 2019-12-31

定义

生筋:生物适应性机制下的生存之道。

阳筋:近可分解层级思想下,可描述、可理解的事物。

阴筋:近可分解层级思想下,不可理解事物、或者太复杂暂时无法描述、或者信息缺乏。

阴筋一词,在我们玩家圈内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很形象的词汇,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玩茶者的经验、信息缺乏产生的对生茶的认知问题,其实一点就破。但是在生物复杂性系统中,有些阴筋是很难破解的。

在2018年度文章中,生茶研究导图内代表阳光的金黄色部分就是阳筋部分,灰色部分就是阴筋部分,每个近可分解层级部分都有可能是阳筋与阴筋的纠缠但能用阳筋来刻画层级的性质。

茶,不再是茶树上的叶子,而是带有人工目的性的、给人的人工物(饮料),生茶研究体系,就要包含茶树生长,是与历史相关的、与环境互动的适应性生长机制下的当下呈现;带人工目的性制程下的茶叶变化;人的生理机制,也包括与生活历史相关的、与当下环境互动的当下呈现,对于生茶来说,这个体系中的三个部分,两头是“活”的,中间是“变”的,是具有深刻复杂性的系统。

复杂性系统研究不同于经典科学体系,非线性和组成部分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是特征,生物复杂系统更具有与环境及与历史相关的特性。

复杂性系统,在司马贺【1】、霍兰【2】、纳尔逊【3】著作中,都采用了近可分解层级思维,将复杂性系统近可分解为可理解、可测量的不同层级系统,去认知复杂性系统。

可理解、可测量、可呈现是科学三要素。

而生物复杂性系统除了具有上述复杂性系统特征之外,还特别具有与环境互动、适应环境的调节、历史因素影响的当下表现。

生筋

人作为观察者、体验者,所接触到的毛茶、紧压成型生茶,是在人工物那个位置上,毛茶来源受控于生筋那个位置。生筋被定义为生物适应性生存机制,这个生物适应性生存机制人类可以理解,但是解析出来完整的模型还没有可能,它是在当下环境下与历史相关的生物适应性生存机制,呈现出来的就是生物系统眼花缭乱的生物多样性。我们茶季获得的毛茶,就是这种生物多样性的决定性整体的呈现。这是整体的宏观表象,具体细节,我们知道一点点,但并非全部,也没有可能是全部。

当我们定义了生筋、阳筋、阴筋概念后,就可以构造一个复杂性系统的认知模式。在生筋这种复杂性适应性生存机制下,呈现出来的宏观事物,在近可分解层级思维下,在各个组成部分的层级上,可理解、可描述、可测量部分就是刻画这个层级性质的模型,也就是阳筋部分,不可理解、或者太复杂暂时无法理解、或者信息缺失部分,就是阴筋部分。阴筋是可以转化为阳筋的,是随着科学进步、认知的提高、信息被获取后,转化为新的阳筋。每一个近可分解层级系统中的层级,并非独由阳筋构成,大部分还是阳筋与阴筋的缠绕,阳筋的作用是可以刻画这个层级的性质,生茶研究蓝图几乎就是在巨大无边而又广袤的阴筋下,拉出来的近可分解层级系统,而每个层级还会被阴筋所缠绕。

生筋近于“道”,

阳筋是科学素养,是认知体系,

阴筋是复杂性系统特有的,是人类认知模式上的欠缺部分。

阴筋并不可怕,随着科学素养的提高,信息获取进步,是可以转化为阳筋。不理解(科学素养)、不知道(经验)、无法解释(复杂性系统)、信息缺失(经验或者测量手段缺乏),都可以归于这类。

在包含了茶与环境、人与环境、人与茶体系下,步步是阴筋,很少看到阳筋的文章,源于复杂性体系的理解困难和科学工具匮乏,大多数凭借人感性的文章也切入不到实质性内容而显得空泛和虚无。其根本就是科学素养的缺乏,不能把阴筋问题转化为阳筋解释。

这个境遇下,“知白守黑”就是复杂性思维的世界观。

我们冷静地承认 :思想的基本原则的源泉 、确立这个原则的思想场所(Ort)、这个场所和它的场所性的本质 , 所有这些对我们来讲都还裹藏在黑暗(Dunkel)之中 。这种黑暗或许在任何时代都参与到所有的思想中去 。 人无法摆脱掉它 。 相反 , 人必须认识到这种黑暗的必然性而且努力去消除这样一种偏见 ,即认为这种黑暗的主宰应该被摧毁掉 。其实这种黑暗不同于昏暗(Finsternis)。昏暗是一种赤裸裸的和完全的光明(Licht)缺失 。此黑暗却是光明的隐藏之处(Geheimnis ,隐秘),它保存住了这光明 。光明就属于这黑暗 。因此 , 这种黑暗有它本身的纯洁和清澈(Lauterkeit)。真正知晓古老智慧的荷尔德林在他的诗“怀念”第三节中说道 :“然而 , 它递给我/一只散发着芬芳的酒杯/里边盛满了黑暗的光明 。”

此光明不再是发散于一片赤裸裸的光亮中的光明或澄明 :“比一千个太阳还亮” 。困难的倒是去保存此黑暗的清澈 ;也就是说 , 去防止那不合宜的光亮的混入 , 并且去找到那只与此黑暗相匹配的光明 。《老子》(28 章 , V·v·斯特劳斯译)讲 :“那理解光明者将自己藏在他的黑暗之中”〔知其白 , 守其黑〕。 

这句话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人人都知晓的 、但鲜能真正理解的真理 :有死之人的思想必须让自身没入深深泉源的黑暗中 ,以便在白天能看到星星 。

                            ———— 海德格尔   张祥龙【4】     

按照海德格尔,真理是解蔽也是掩藏,我们可以视之为“光明”与“黑暗”,亦即“白”与“黑”。解蔽是林中空地或澄明,那是疏朗见光之地,天光一泄的境域。所以我们把真理理解为无蔽。然而对海德格尔来说,不仅见光的地方是真理,不见光的地方、黑暗之所在也是真理,甚至可以说更是真理。因为,真理是解蔽也是掩藏,解蔽打开掩藏,使掩藏可见,于是我们以解蔽的方式接近被掩藏的东西。但是,无论我们怎样去解蔽,都不可能使一切被遮蔽的东西尤其是存在者之整体的存在显而可见。我们使用去蔽的方式接近真理,固然是想让被遮蔽的东西显而可见,但是我们越是企图这样做,可能离我们的目的就越远,因为被遮蔽的东西一旦被去蔽,就不再是本源的存在了。所以,我们追求光明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为了将黑暗带到光明之中,而是为了借助光明而复归于黑暗。

因为,那无边无际的黑暗才是本源,才是我们的家。

“知其白”的目的是“守其黑”,而不是使“黑”变成“白”。“道”是“黑”,是隐匿者,说出来的“道”是“白”,是显现者。“道”不是不能说,不说就永远不知道什么是“道”。但是仅仅是说也不能知道什么是“道”。我们只能通过说而接近“道”,不过最好也就是生活在“道”的“近旁”。张志伟【5】

由于我们生茶研究的思维导图是近可分解层级系统,新事物的加入就是找到合适的位置嵌入即可,在生筋概念下,鲜叶,这个呈现的事物在采摘之前,2018年度文章中的思维导图修正如下:

2019年度嵌入生筋思维导图

我们用阴筋指数来衡量阴筋可以转化为阳筋的难度,五颗★表示转化为阳筋难度最高。

阴筋暂时还不能转化为阳筋的例子:

生茶茶叶香气、口感,虽然在香气方向上有成功的【美】弗里曼KIII模型,我们依然很难在测量端形式化给出香气的测量数据库(证明你说的香气是“真”的,而不是比喻)。这些测量是神经电位。阴筋指数★★★★★。参见2012年度文章。

更为隐秘的是,即使冲泡规范和冲泡水温一定,茶叶香气、口感与冲泡用水的离子类型和离子数量相关,玩家群玩的调水,充分展示了这个因素,不同离子类型和离子数量极大地影响茶叶香气、口感(冲泡规范一定)。建立这个模型的困难在于离子类型与离子数量的测量及香气、口感的神经电位传输的测量。阴筋指数★★★★★。

生茶大小树龄问题,虽然我们可以从经验上体验到树龄的大小,但是目前依旧无法在测量端建立理论模型形成测量数据库。好多经验形成的判据,随着实践经验增加而被判定为不足以刻画大小问题,需要新的理论模型。阴筋指数★★★★★。它似乎是个生存模式问题,阴筋指数很高。

阴筋转化为阳筋的例子:

水问题,阴筋指数★★★。

在我们体系中,水问题就是一定规范冲泡下的茶叶内含物质溶出量问题,这本是个阴筋,但是经过多年的努力,在2013年度文章中解决了这个阴筋而成为阳筋,溶出问题解决了,但是还是有阴筋存在,就是水中不同离子影响而呈现出的香气、口感和茶汤滋味的改变。核心人物:【法】提斯,参见2013年度文章。

生茶品茗的孤城之梦问题,阴筋指数★★★★。

长达十年时间研究后,终于在2018年获得解决,阴筋转变为阳筋。孤城之梦的特定冲泡和品茗,是生茶的最高品茗境界,是一种很长时间下的、进食打不断的、强烈生津回甘下的喷涌溢香过程。孤城之梦的冲泡和品茗,不仅仅是生茶品茗的最高境界,它还有一个特殊的效果。孤城之梦的冲泡,能将一般认为的新生茶寒凉茶性通过孤城之梦的冲泡转向茶性偏温性。这听起来觉得不可思议,但是身体能感受到体感热源的下移,这只有偏温性茶汤才有。从我们体系第三个候选理论:群子理论,才可以获得解释:孤城之梦的冲泡,与测试茶质冲泡,两种冲泡产生的茶汤内的物质分布不同,就是这个物质分布不同,造成孤城之梦冲泡相比测试茶质冲泡,冲泡出来的茶汤呈现偏温性。这一点,完全改变了对当下一个生茶一成不变、刻板的茶性认知,我们是可以利用冲泡方式来微调茶性的。

孤城之梦总结起来是以下几点:冲泡水温是释放香的条件,冲泡出来的茶汤浓淡也是释放香的条件,但是生津回甘需要茶汤浓度,孤城之梦的泡法可以微调茶性往趋温性方向,偏温性的话,人体利用率高些,这样孤城之梦茶汤的淡,也可以产生长久的生津回甘过程,并且溢香显著。参见2018年文章:孤城之梦。

就目前所知:

茶叶呈香程度取决于冲泡水温、茶汤浓淡(隐含了冲泡用水的pH值)、冲泡用水的离子种类和离子数量,

茶滋取决于茶汤浓淡(隐含了冲泡用水的pH值)、冲泡用水的离子种类和离子数量。

茶性甚至可以用冲泡手法去微调,新生茶由寒凉往趋温性。

孤城之梦的外在条件是环境,人体皮肤的外向散热顺畅,运动、阳光辐射都会使得孤城之梦过程更显著。

茶季形成问题,阴筋指数★。

我们终于认识到,茶树修剪是可以控制茶季的形成。茶季形成不再是阴筋。

茶质高低问题,阴筋指数★。

除了环境(干旱、雨水、环境温度、生态),背后的茶树修剪影响因素也获得认知,这是不在茶山第一线的茶客对于特定茶山、寨子茶的历史性信息缺失问题。

仓储问题,阴筋指数★★★★。

仓储问题在我们体系中是指:以最小茶叶能量的耗散损失,获得从新茶的茶性寒凉到老茶的茶性温热的最优茶性转化的过程控制,是属于最优化控制问题。完全是科学问题,需要理论模型。难度很高。地下的仓研究轰轰烈烈,但是无人会发表仓储的结论,得仓者 得天下。

你拿到的A山B寨茶,是真的吗?阴筋指数★。

这仅仅是茶客实践性信息缺失问题,难度不高,亲历一次就行。

你拿到的茶好吗?阴筋指数★★★★★。

对于普洱生茶来说,什么是好茶?什么是越陈越香?是其核心问题,回答这两个核心问题需要构造一个整体性、复杂性系统的认知模型,好茶判据要在这个体系下完成,好茶判据要具有一致性,不论新茶、老茶。这个好茶判据不论对新生茶还是老茶要具有一致性判据非常重要。

就大多数人用生茶的香气、口感判定茶好坏而言,你总不至于今天判定一款新生茶香气、口感“好”就是一款“好茶”,明天生茶的香气、口感变化了,你还得判定这是以前判定的“好茶”,生茶一生中,香气、口感不断的变化,你的判定必须锁定这些无穷的变化,难道变化万千的香气、口感能使用同一个一致性判据来形成好茶的判定标准?

在我们体系中,生茶的好茶判据是长久的生津回甘过程,不论新茶、老茶。但是这个生津回甘过程是人体的生理机制产生的,没有测量,我们洞察到生津回甘是一个硬币的一面,其另一面是体温上升(这就形成了测量),正是体温上升并维持,驱动了生津回甘过程。体温上升并维持,与茶叶E值(可以测量)正相关。在人体何部位发热,与茶叶R值(可以测量)相关。这两个因素,构成了生茶的好茶一致性判据。

智者察同,愚者察异。            --《皇帝内经·素问·阴阳应像大论篇》

察,观也。智者反物观道,愚者反道观物。

生茶好茶判据的一致性,是生茶,不论新茶还是老茶所具有的普遍性和共同的属性。

我们构造了这样的一个体系,好茶判据已经是阳筋。生茶新生茶好茶判据是高E值,不是香气、口感。老生茶好茶判据是高E高R值,也不是香气、口感。越陈越香就是通过仓储获得高R值状态下尽量维持高E值,也不是香气、口感。唯一具有高E高R值的茶就是老生茶,别无其它。这也是玩生茶者漫长等待的回报。也是生茶具有深刻的划时代刻画。那种”纯“干仓的说法不过是延缓新生茶茶性由寒凉转化到温热的过程,试图维持新生茶的气息,与生茶的人工目的性背道而驰。生茶制程所做出的巨大牺牲(牺牲了新生茶的香气、口感)是为了未来的高E高R值茶性,”纯“干仓失去了生茶茶性R值往温热性转变的速度,保留新生茶茶性,浪费时间。

茶叶香气、口感触动的是生存层次,有毒吗?可以喝吗?好喝吗?大多数高香茶类触动的就是这个生存层次,愉悦生存感官。而生茶,一个硬币一面是体温上升,硬币的另一面是生津回甘,触动的是生命本体,通往理解生命、理解自然的层次,两种境界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这样说来,理解生命、理解自然,生茶就是一个最好的载体了。

另外一个在E&R时空中的推论是:新生茶除了高E值,如果天然的具有偏温性,则更好更值得选择(取决于茶区和树龄),因为在R值趋温性转变中,不可避免的有E值耗散,天然趋温性在将来相同R值下,经历的E值耗散较小也就是E值损失较少。获得未来高E高R值茶能力更强。这是老生茶傲视其他茶类的根本属性。

这个生茶的好茶一致性判据,也可以推广到衍生出来的熟茶、生晒红茶的好茶一致性判据,它们都是利用快速发酵制程改变茶性由寒凉往温热方向,代价是耗散E值。无论在熟茶还是在生晒红茶制程中,都可以观察到制程中的茶叶温度自然上升,这是茶叶中的能量在耗散的缘故,快速发酵的目的是使茶性快速由寒凉转向温热,代价就是E值的耗散。即使这样,我们依然可以用熟茶、生晒红茶的E&R值形成熟茶、生晒红茶的好茶一致性判据。存留的E值在发酵程度相当时,和原料的初始E值是正相关的。参见2018年度文章。

【美】塞缪尔·阿贝斯曼【6】在认知复杂系统中提出了 为什么需要生物学思维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费尔法克斯和牛顿在同一时期、同一个国度所进行的不同研究,代表了两种理解宇宙复杂性的方法,而这两种方法还存在着竞争关系。

牛顿试图将观察到的所有不同事物都统一起来,也就是通过一组优雅的解释来简化世界的多变性和多样性。

而在今天,物理学家之所以会孜孜不倦地探寻能够一统天下的万用理论,也是出于与牛顿相同的愿景,希望能够发现可以作为人类已知的、宇宙各方面基础的秩序;并让宇宙的每个组成部分都各归其位,将它们放在适当的位置上。科学家托马斯·亨利·赫胥黎有一句名言,“科学的巨大悲剧”是“一个丑陋的事实往往会杀死一个美丽的假说”。他的意思是,优雅的理论是科学的目标,当某个事物与优雅的理论相悖,或令理论复杂时,科学便会遭遇最大的悲剧。

费尔法克斯则放弃了对理论优雅性的追求,转而拥抱了多样性和复杂性。即使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是混乱的,他也愿意接受,并为“又了解到新的细节”而欢欣鼓舞,哪怕这些细节很难立即被融入某个单一的理论框架中。有些人把他的方法戏称为“蝴蝶收藏家”式的方法,即收集多抓点样的“蝴蝶”并加以描述。

博物学家不可能赞同赫胥黎的抱怨,因为在他们看来,根本不存在所谓的“丑陋的事实”。所有的事实和知识都为我们提供了与这个奇妙世界有关的新信息,向我们展示着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当事实不符合我们的心智模式时,完全不必为此而感到沮丧;相反,还应该为这种“意外”而感到由衷的高兴,然后去寻找能够解释这些“意外”的新方法。

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将牛顿的方法描述为古雅典时期的科学思维方式,并认为这种思维方式“强调思想和理论......试图找到可以将宇宙万物联系在一起的统一理论”。至于关注多样性的方法,戴森则认为,可以将它描述为工业革命时代的科学思维方式,“强调事实和事物,试图探索和拓展人类对自然多样性的认知”。

戴森还进一步指出:这两种方法还有另一个不同之处,即生物学是多样性理论者的“领地”,而物理学则是统一理论者的“主场”。我在这里把这两种方法分别称为生物学思维和物理学思维。在物理学中,人们通过统一和简化去观察各种现象的明显趋势,无论是在爱因斯坦·牛顿,还是麦克斯韦身上,都能看到这一点。

生物学家通常更愿意接受多样性,并倾向于陈列大量事实,而不在意这些事实是否能用某个统一理论来解释。事实上,他们只需要有一个合适的小模型就可以了。

塞缪尔·阿贝斯曼说的小模型(我觉得并非要建立一个解析模型,实际上,一个形象化的模式就够用了,当然形象化模式也必须符合实际,也有理论根据)很有用处,比如:

一块茶地这个茶季的茶质水平(E直)为什么和往年相比高了或者低了?

阴筋指数★。

这里可以建立一个适当的能量、物质输运的形象化模式,

因为茶季的雨水频率和强度每年在茶季中都不一样,茶质水平取决于采摘时的时间段,是处于雨水前还是雨水后,这里可以建立一个小模式,雨水过后,芽头内的能量和物质通过筛管被输运到树干用于茶树的生长(低头看看你的大板茶台,想想这么大的木大板怎么长成的,树木生长的能量和物质就是主力来源于芽头),因此芽头内的能量和物质就减少了。当然还有前提,茶地管理和生态环境、大的茶季气候环境变化不大。这个小模式非常有效,是茶季中(已经考虑其他因素选择的固定茶地)选择毛茶高E值的第一位要素是处于无雨时间段。

春茶头采一般情况下为什么比春茶二采的E值高?因为一般情况下,云南春茶头采是旱季的尾雨季的头,二采的雨水频率和雨水量比头采期间强度大很多。

如果采摘雨季中的茶,自然茶叶的E值是最低的。

在不采摘雨季雨水茶,保养茶树生息,利用适当修剪控制发芽期形成的秋茶,出茶期在老六山一带为十月上旬,往往能获得比较高E值的茶叶,这种类型的秋茶,是处于云南雨季尾旱季头,雨水频率和雨水强度比春头采稍大。也能获得高品质的高E值茶叶。这类茶叶全年只有三采:春头采、春二采和秋茶,在我们体系采摘分类中称为P3采摘类,秋茶处于采摘的P3-3茶季。也是全年最后一季采摘的茶。这类秋茶和一般称呼谷花茶的茶季不同,谷花茶的茶季在中秋前后,一般是采摘了雨水茶后形成,茶季比上述不采摘雨水茶而利用适当修剪控制发芽期的秋茶,更处于雨季中,虽然是雨季的后期阶段,相较上述秋茶处于旱季的起始阶段,谷花茶茶季雨水频率和雨水强度要比上述秋茶大得多。谷花茶这类,全年采摘次数可以达到五次,在谷花茶之前有春头采、春二采、雨水茶,在谷花茶之后还有一次称之为冬芽或者花茶的发芽期,在我们体系采摘分类下,属于P5采摘类,谷花茶是处于P5-4采摘期。

P3-3采摘期的茶,一定在茶质上优于P5-4采摘期的谷花茶。

某种意义上说,高E值茶叶,就是形成的芽头在没有往树干通过筛管输运能量、物质状态下获得的。这需要在茶树发芽前一段时间、采摘时、制程完成时气候的配合,没有雨水状态下。

高E值茶叶并非是某个选定茶地的永恒表现,要注意生物复杂系统更具有与环境及与历史相关的特性。阴筋指数★。

这里可以建立一个芽头是能量及合成用于生长物质的“工厂”这样一个形象化模式,生茶采摘的一般规则是一芽两叶,叶绿体的光合作用将阳光的光子能量转化为生物能,合成的生长物质也是在这个“工厂”内,这里不去讨论生长物质是能量转换过程中的衍生物还是对抗环境、历史的、在生筋那个位置上产生的物质,也不讨论阳光强烈时光合作用减弱,也不讨论其他影响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

如果我们采集仅仅是小芽头、适当的一芽两叶、“老”点的一芽两叶(叶在生茶制程后是“黑条”极端的是“黄金叶”[黄金叶不是生茶的术语,术语刚好触及了网络禁用语,就用黄金叶替代了。]),就会发现它们的E值及内含物浓度不同,呈现低、高、低状态,这说明这个“工厂”建造初期能量转换效率和用于生长物质的合成量还不高,小芽头这个小“工厂”处理能力还很有限。这个“工厂”的后期,生茶制程后的“黑条”、“黄金叶”E值和用于生长的物质浓度也低,说明这些东西已经通过筛管输运到植物的各个部位、特别是树干用于生长。即使常规的看上去是一芽两叶,受控于历史因素,其E值和用于生长的内含物也不相同,这个历史因素最大影响就是修剪,修剪使得一棵茶树的发芽量是增加的。

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排除气候、环境的影响后,影响茶质的最大因素就是为提高产量的过度修剪,使得芽头内的能量(E值)不高、内含物浓度降低,这是由于地下能利用的生长元素(无机物)在一定阶段是有限量的,芽头发芽是“工厂”必须利用地下生长元素(无机物)的建造过程,生长元素不够,建造芽头“工厂”的材料不足,“工厂”的完备程度不够,芽头“处理”能力就不会完备,芽头“工厂”要完成太阳光子的能量转化为生物能的总能力就弱,合成生长的物质浓度就会弱,总产量(仅仅是芽头的多寡)看似增加,但是单个芽头内的能量弱,用于生长的物质合成也少,也就是茶质不高。更带来生物抵御物理伤害而很可能产生的生物防御机制,这个机制下的茶叶内含物有令人不舒适的物质产生。绝大多数情况下,自然发芽的芽头,别看一棵茶树发芽量少,每个芽头所含的能量和物质浓度都是极高的。“自然最大”就是说的这件事情。

说到底,上述两种方法都是在探求具有普遍性的、有预测能力的理论。但是,这两种思维方式的推进方向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主要反映在它们对抽象化的相对容忍度上,而相对容忍度又取决于所研究系统的特性和复杂性。例如,利用数学公式抽象掉宏观层面上的细节。这种做法在物理学中几乎无处不在,但在生物学中却难觅踪影。

生物学思维和物理学思维是解释世界的两种不同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系统,而且通常是互补的。

塞缪尔·阿贝斯曼说的容忍度,在复杂性系统里比比皆是,在近可分解层级的复杂性系统中,分解出来的层级系统用于刻画复杂性系统的性质,细节方面有所缺失但是相对有效。我们生茶研究系统就是缺失了香气、口感的刻画,描述生茶的一生(仓储中生茶的变化)就是用E&R时空中的轨迹值去刻画的,不完备但是有效。生茶的制程并未处理茶叶的香气和口感,而是极大限度的保留茶叶的内源酶(未来茶叶仓储茶性转化的动力源)和E值。这一点是生茶制程的人工目的性。任何茶叶的高香是制程中的高温制程获取的,这会毁灭茶叶中的内源酶从而失去未来茶性转化的第一动力源泉,口感变化是靠制程中的发酵(不论轻重)获得的,快速发酵会耗散茶叶中的E值。生茶制程在这两个方向上都刻意避开了。香气、口感不是生茶的好茶判据。

塞缪尔·阿贝斯曼很好的总结了经典科学的方法和目标,指出对于复杂性系统、复杂性生物系统,经典科学的观念和方式就无能为力了,所以塞缪尔·阿贝斯曼提出了生物学思维。在他的著作中,提及了层级思想,但是没有展开这个部分,我们构造的生茶研究蓝图,则充分展开了复杂性体系下的近可分解层级系统。

本2019年度文章,是作为2018年度文章的一个补充,在观察者(人)获得毛茶之前,有个生筋部分,生筋近于“道”,是生物体的生存之道,可理解,生物多样性就来源于这个生筋部分,与历史及环境相关。变化万千的毛茶,就是生物体多样性的当下整体呈现。

知白守黑,就是认知复杂性系统的思维准则。辨别那些赤裸裸的和完全的光明缺失的昏暗,保存纯洁和清澈的黑暗,并且去找到那只与此黑暗相匹配的光明。

参考文献:

【1】[美]司马贺 (赫尔伯特·A·西蒙) 人工科学:复杂性面面观  武夷山  译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4年10月

【2】[美]约翰·H·霍兰 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         周晓牧,韩晖 译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11年08月

【3】[美]纳尔逊 著 生物物理学:能量、信息、生命(修订版)黎明 戴陆如 等 译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09月 

【4】张祥龙 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      北京三联书店   1996.9  P443~P444

【5】张志伟 白天看星星-海德格尔对老庄的解读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2年第四期

【6】(美)塞缪尔·阿贝斯曼 为什么需要生物学思维 贾拥民 译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5 P96~P9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