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外篇之天地》12.8

 峨眉佛光 2020-01-01

<12.8>

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同乃虚,虚乃大。合喙鸣;喙鸣合,与天地为合。其合缗缗,若愚若昏,是谓玄德,同乎大顺。

<白话>

在最起始的时候,只是“无”存在,尚未出现“有”,也尚未出现“名”。这就是“一”的由来,混同为一而尚未具体成形。万物获得它才可生成的,就叫做“德”;尚未具体形成的分为阴阳二气,往来流通没有空隙的,就叫做“命”;这种流通变动的过程,产生了万物,万物产生之时各有条理,就叫做“形”;形体保守着精神,各自有其规则,就叫做“性”。本性经过修养,回到原有的德;再由德推到极致,与最起始的状态混同。混同才会空虚,空虚才会广大。如此将可融合众人之言;众人之言一旦融合,就与天地相合。这种相合没有任何痕迹,像是愚昧又像是昏沉;这就是最深奥的德,也等同于最大的顺应了。

<解读>

这一段十分重要,“道、德、命、形、性”一系列语词,代表道家清楚地说明了人的生命如何出现,以及找到安顿的方法。以“在最起始的时候”开头的是神话,因为一切都还没形成,所以才要说明万物是怎么来的;而童话的开头则是“很久很久以前”,因为那是说给小孩子听的,如果说出时间,小孩子会问更多问题,童话不是历史,所以只说很久以前,至于多久?也就不必过问了。

本段为庄子的万物表成论。太初的“无”在有与名之前,也正是《老子》的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先是无名,而有名则是与万物配合才产生的。“一”代表整体,还没有区分,没有形体出现,所以没有名称可说,就像《老子》第二十五章所说:“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其次,则是对于“德、命、形、性”的定义与描述,值得细读深思。

万物由道而得的,就是本性与禀赋,《老子》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代表元气,是一切的始元;二代表阴气与阳气;三代表阴气与阳气,以及它们搭配所产生的和气。阴阳以某种比例造成的一种稳定状态,称为和气。本文也表同了类似的观点。

往来流通没有空隙的,就叫做“命”,也就是遭遇。我们常说因果报应,其实更精确的说法是“事出必有因”。因为所有事情都不是突然发生的,所以人无法摆脱“命”,即使看似突然发生,也是过去所有的条件一路演变所造成的。所以,“命”是代表从原因到结果,紧密连接、环环相扣的遭遇,毫无自由挥洒的空间。道家的哲学与西方斯宾诺莎的哲学很接近,斯宾诺莎是在荷兰成长的犹太人,他的哲学被称作“泛神论”,意即一切就是神,神就是一切。另外有一派哲学是“万有在神论”。“是”与“在”不同,我们学道家就是要分辨“道在万物”与“道是万物”。道在万物是对的,道是万物是错的,因为万物充满变化,而道从来不变,不受影响。斯宾诺莎说,万物之中,人类以为自己有自由,其实依然是被决定的,并非真的有自由,就像许多人相信星座,就是相信人都会被先天的因素与后天的遭遇所左右,再决定现在的思考与选择。

各种条理构成形体,所以马就是马,人就是人,不会有又是马又是人的形体。中国古代有麒麟,代表吉祥物,但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从形到性,各自保有有不同的规则,所以人的个别差异显现在“性”上。因为人人不同,所以才要修炼,让人回到原有的德。回到原有的德之后,人才能回到初,而与道合一。

从“性修反德”开始,是人类特有的任务,因为只有人类才有可能偏离本性与遗忘天赋。“同乎大顺”是指顺于大道,与大道合一。读本文要切记《老子》第一章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于此已经界定人的状态是不圆满的,所以人的本性要经过修养,回到原有的德。至于人为何不圆满,前面的篇章已有许多说明,是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丧失了本性。唯有通过个人的修炼,再把我们的本性与禀赋找回来,如此才能与道合一,称之为“大顺”。

庄子《外篇之天地》12.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