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浮来山考

 轻风无意 2020-01-02

 

据清代邑人进士刘绍武《闵仲山即浮来山考》所说,现今诸葛镇的松山,就是闵仲山,也就是更早时期的浮来山,即春秋时期莒、鲁国君会盟之处。刘绍武在文章里说:“闵仲山在沂水县西北,盖县故城东,世传闵子避召居此,又有子路依栖岩。自明代建二贤祠,号曰‘闵仲书院’,其山苍松万株。《隋书·地理志》:‘琅琊郡东安县有松山,隋之东安治。’盖县故城东安之松山即此山也,然未有知此山为浮来者。《春秋·隐公八年》:‘公及莒人盟于浮来。’杜预曰:‘浮来,纪邑,东莞县北有邳乡,邳乡西有公来山。’《后汉·郡国志》:‘东莞有郓亭、有邳乡、有公来山,或曰古浮来。’以今考之,闵仲山即浮来山。……山在春秋之世曰‘浮来’,至杜预时曰‘公来’者,盖因鲁公会莒子于此得名。其后‘公来’之名亦晦,始因山所有者曰‘松山’,又因闵仲二贤遗迹曰‘闵仲山’,而浮来之名日以不著矣。”

      刘绍武在此文中引用了大量的史料,以三个充足的证据论证了现在诸葛境内的松山,在他所处的时代叫闵仲山,再早时期叫浮来山,因为鲁国国君曾在此会盟过莒国国君,所以此山也叫“公(鲁国公)来山”。 

      根据刘绍武的这一考证,再结合其他有关史料,我们对松山这一地域的历史文化,至少可以得出如下信息: 

      其一:松山一带在春秋时期属于纪国之地。证据之一是,西晋著名学者杜预说:“浮来,纪邑。”证据之二是:鲁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的那次莒子与隐公会盟,是由纪国国君斡旋促成的,纪国既然作为中间调停者,那么,会盟的地点应当就在纪国的地盘上,而不可能在莒国或者鲁国的地盘上。大家都知道纪国都城在今寿光一带,但是其疆域边界却没有学者给予明确的答案。今沂水县境内只有传说纪王崮为当年纪王“去国”(纪国是在公元前690年被齐国消灭的)后的避难处,没有其他有关纪国的传说和遗迹。2011年年底在纪王崮发现了春秋古墓,但古墓的国别和幕主的身份因缺少有力证据而无法确定。松山一带当年是纪国领土的话,那么,近在咫尺的纪王崮也许就是纪国的地盘。(“去国”一词,是离开国都而非离开了国家领土。) 

      其二:松山在春秋时曾是鲁国国君和莒国国君的会盟之处。今沂水之地曾是莒鲁两国交界处,也是两国互相争夺的地方,时而属鲁,时而属莒。今人以莒县城西20里处的浮来山作为莒鲁会盟处是错误的,莒州知府“大树龙蟠会诸侯”的诗句是附会之说。这次莒鲁两国会盟是纪国国君从中调停的结果,莒鲁两国因频繁争夺领地而不和睦,纪国从中斡旋,促成了这次和谈。这次和谈的时间是公元前715年的农历九月二十五日。 

      其三:这一带还曾是名人待过的地方。闵子蹇不愿意做官,一心当隐士,就躲到这里来了。子路,字仲由,是孔子的优秀弟子之一,名列72贤之内,他也曾因某种缘由在此待过,还留下了遗迹“依栖岩”。明正德八年,沂水知县汪渊把山上的“闵子祠”改建为“闵子书院”;嘉庆十二年,沂水知县李汝楫意外发现了闵子祠旁有子路的读书台,于是才将两位古代大贤士一并祀之,为“二贤祠”。此后闵子书院也改称“闵仲书院”,这座浮来山(公来山)后人也改叫此山为“闵仲山”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