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384课-2019.12.31影像群集锦 第136天

 zskyteacher 2020-01-02

每次大家在阅读文章前,请花两分钟看看视频吧

一份公益,一份感动

男,77岁,腹部手术史,怀疑脑梗塞入院。

CT平扫显示右侧苍白球低密度灶,结合病史,可能诊断有缺血性脑梗塞、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及术后代谢紊乱。

T2WI示双侧苍白球高信号,这些囊状高信号在FLAIR(图3)上是低信号,与脑脊液信号一致,弥散加权成像(图4)没有明显的弥散受限。



血管周围间隙

(Virchow-Robin space,V-R 间隙)


指的是脑穿支血管由蛛网膜下腔进入脑实质时,邻近的软脑膜内陷在小血管周围(不包括毛细血管)形成的介于两层软脑膜之间的间隙。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见于任何年龄。

发生部位是脑穿支血管进入脑实质处,不存在于脑皮质内,常见于前连合周围、半卵圆中心、岛叶皮层下的极外囊、脑干等,呈条形或线形、圆形或卵圆形。


CT 上呈水样低密度,与梗塞、软化灶较难鉴别,MR 信号与脑脊液信号一致, T1WI 呈低信号,T2WI 呈高信号,FLAIR 呈低信号,DWI 无明显弥散受限,边界清晰,绝大多数无占位效应。


有学者根据其大小将其分为3级,即:

I级,直径在2mm以下;

Ⅱ级,直径在2-3mm之间;

Ⅲ级,直径大于3mm,通常称为大血管周围间隙。


根据血管周围间隙的好发位置、形态、边界、有无占位效应及 MR 信号等征象,可提高血管周围间隙的诊断正确率。

女性,44岁,查体发现肝脏巨大占位。

最后诊断:

肝脏多发海绵状血管瘤(左叶者巨大)



45岁男性,一个月前车祸,现主诉右膝疼痛。

平片:膝关节诸骨解剖结构可,关节对位可。侧位片示髌上滑囊积液。侧面片还可见沿胫骨平台后方不规则略低密度骨折线,无严重移位性骨折。


MRI :平片上的低密度线为后交叉韧带胫骨附着点非移位撕脱性骨折。骨折线在所有的序列上均为低信号,撕脱的骨片和临近的胫骨由于有骨髓水肿表现为骨髓信号。骨折表现为非移位性(1 型撕脱伤)和非粉碎性骨折。后交叉韧带无撕裂征象。前交叉韧带完整。在轴位T2图像,腘肌内见高信号,表明有肌肉损伤。髌上滑囊积液。


鉴别诊断

胫骨撕脱性骨折、后交叉韧带撕裂、骨挫伤 、关节内游离体、骨赘。


诊断 后交叉韧带胫骨附着点撕脱性骨折



解剖:

后交叉韧带是滑膜外关节囊内韧带,起源于股骨内侧髁前外侧,止于胫骨近端后侧。起限制胫骨后翻的作用。其厚度和强度是前交叉韧带的两倍;因此,后交叉韧带很少受损。


损伤机制及流行病学:

常见的损伤情况有,膝关节屈曲状态下外力直接作用于胫骨前侧(如交通事故时仪表盘撞击损伤)以及膝关节严重过伸状态(运动员多见)。男性多见,单纯后交叉韧带损伤在胫骨附着点最常见(40% 到 55%),股骨起始端及中间段少见。


损伤分级(Meyers 和 McKeever 分级):

1 型:骨折无移位

2 型:骨折轻度移位,伴撕脱物后部抬高(铰链机制)

3 型:骨折断端完全分离


合并伤:本病可合并有膝关节后外侧角、 前交叉韧带、内侧韧带复合体损伤、胫骨和股骨外侧髁骨挫伤以及内、外侧半月板撕裂等。


临床表现:主要有伤后疼痛,但症状不稳定,疼痛模糊;抽屉试验阴性。


影像学特点:

1. 胫骨后方关节面局部骨质不连续。

2. 平片表现可为阴性,特别是 1 型损伤。

3. MRI  最敏感的检查方法。

4. 后交叉韧带胫骨附着点骨性成分可无移位(1 型)或有移位(2 型和 3 型)。

5. 后交叉韧带完整。

6. 临近骨髓水肿。


治疗建议:

1 型撕脱骨折可选用保守治疗。

2 型及以上,或合并其他韧带损伤时(比如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需要关节镜或开放性手术治疗。外科手术介入和修复可以防止关节慢性不稳定性变,以及继发性关节炎。

男性,41岁,既往体健,咳嗽2月余。

(右肺占位穿刺)肺组织慢性炎伴纤维组织增生,局灶呈肉芽肿样改变,请结合临床。

免疫组化:TTF-1-,CEA-,Ki-67 5%。抗酸染色-。


出院诊断:双肺慢性炎症



鉴别诊断



男46岁,慢性腹痛和腹泻。

CT示:活动性克罗恩病,即回肠远端和升结肠肠粘膜充血,肠周脂肪间隙增厚。无狭窄、瘘或合并纤维化疾病的其他表现。使用中性对比剂(VoLumen)可以更好的评价肠粘膜的改变。


鉴别诊断

克罗恩病、感染、溃疡性结肠炎、放射性肠炎、淋巴瘤。


诊断

克罗恩病



克罗恩病是一种调节异常性、具有反复发作性的炎症,可累及消化道的任何部分。病理生理学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免疫、基因、环境、感染或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疾病可分为以下几期:

1)早期,淋巴组织增生,阻塞性淋巴性水肿;

2)中期,病变浸润肠壁,到达黏膜和黏膜下层;

3)加重期,病变延伸至浆膜或肠壁外。


最常见于回肠末端(95%)和近段结肠(25%),但也可发生于整个消化道的其他部位。年轻人多见,特别是 15 到 25 岁之间。白种人多见。吸烟可以增加患病风险。


临床表现包括腹痛、腹泻、黑便、体重下降和发热。可有肠瘘、梗阻、穿孔等并发症,并有恶变可能性。


影像学表现

CT小肠成像是评价小肠的最佳方案,具体要求为:低密度的中性造影剂(如 VoLumen,0.1% 的钡混合山梨糖醇);为了使肠道充分扩张,需要比传统CT服用更多的口服造影剂。

1.  活动期:可表现为受累肠段肠壁明显强化,呈双侧或多层强化,肠壁增厚,肠系膜及肠周脂肪间隙受累,可见扩张血管(「血管梳征」)。

2.  纤维增生性改变:肠腔狭窄,粘膜下脂肪沉着,「双晕征」「靶征」或,肠腔狭窄而无急性炎性改变。

3.  穿透性改变:窦道或瘘管形成,肠周积液。


治疗建议

药物治疗:抗炎,固醇类药物,口服 5 -  氨基水杨酸、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巯嘌呤、肿瘤坏死因子(TNF)抑制剂、甲氨蝶呤。

手术治疗:肠段切除术,狭窄成形术,瘘管切开术。



85岁女性,有腹主动脉瘤破裂手术修复史,现出现腹部肿块,逐渐增大,并有锐痛感。患者有重度贫血。

CTA:手术修复的腹主动脉瘤处未见出血征象。左侧腹膜后可见一巨大肿块,囊性或坏死成分为主,有强化的间隔组织。肿块对临近组织有压迫,特别是压迫左侧输尿管腰段的近段,造成左侧肾积水。

MRI:腹膜后不均匀囊性信号,主要为 T2 高信号。肿块前上部有一个因出血所致的 T2 低信号区域。增强扫描可见间隔成分强化。


鉴别诊断

腹膜后肉瘤,消化道间质瘤,周围神经鞘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神经节细胞瘤,腹膜后血肿,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诊断

腹膜后肉瘤(平滑肌肉瘤)



腹膜后肉瘤是起源于血管或肠道平滑肌细胞的恶性肿瘤,其中血管外占 62%,血管内占 6%(下腔静脉最常见),血管内和血管外均受累者占 33%(侵犯临近结构,包括实性脏器和血管)。病理上可分为:高分化型、多形性型、黏液样型和去分化型。


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诊断需要病理活检。局部复发率高,因为确诊时多数已侵犯临近组织,所以无法完全切除。可通过循环系统造成种植性远处转移。恶性度高,5 年生存率低。


腹膜后平滑肌肉瘤是最常见的子宫外平滑肌肉瘤。在腹膜后原发性恶性肿瘤中,平滑肌肉瘤仅次于脂肪肉瘤。女性好发(与脂肪肉瘤相反,脂肪肉瘤男性好发)。发病高峰为 40 到 60 岁。临床表现有腹部可触及的肿块,腹痛或背痛。


影像学特点

腹膜后巨大肿块,确诊时通常大于10cm。影像学表现通常缺乏特异性,因为肿瘤成分不同,影像学表现有较大差别。可有较大的囊性坏死成分。脂肪和钙化少见。

CT:可见巨大的腹膜后肿块,伴囊性和(或)坏死密度。增强扫描成不均匀强化。

MRI:T1上为等到低信号,T2上由于有囊性或坏死成分所以为等到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


治疗建议  

手术切除辅以放化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