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望 | 2015一2019,这五年我对课改认识与实践(1)

 泛一舟书屋 2020-01-02

2015年中小学课改风向标

——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六大新视域

【摘要】:首先从教与学的关系、结构、意义视角对新课改进行了三代划分;接着预测了2015年高效课堂的三大走向然后提出了2015年课改在理论方面应关注六大新视域:树立教学即儿童研究的新观念;学科教学应体现文化的建构过程;放大高效课堂组织育人、规则育人及流程育人的价值;从学科走向课程,从教学走向教育;课堂结构向丰满化、多元化发展;建立高效课堂学习学。最后从目标、问题、流程、助学工具、评价、教研等视角总结了2015实践层面应采取的六大措施:去教师主导化;实施多级学习目标、问题形成问题链;无限放大自学和展示;去导学案化;新课堂评价多元化;放大班级教研组功能。

一、新课改三代划分

一段时期以来,新常态成了曝光率很高的热词。那么,2015年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常态应该是什么呢?如果姑且把洋思改变教学结构的“学+教”的经验称为第一代课改的话,那么以杜郎口为代表的改变教学意义的“学++教”的经验就可称为第二代课改。如果说,2014年是第二代课改的成熟年,那么,2015年将成为第三代课改的探索之年。

从系统论角度看,二代课改虽然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强大的助学系统,但仍属于“间接输血”;三代课改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生态系统,即让他们终身具备“造血功能”。从学习论角度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三代课改认为: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鱼”是知识,“渔”即方法;“渔场”就是学习环境。在“渔场”中,学生历练了一身的本领,实现了从“知、能的提升。试想,即是教会学生打鱼的方法,若生态破坏,鱼儿绝迹又该如何生存?若给学生搭建了一个“渔场他就可以靠自己智慧参悟到捉蟹、捉鳖的方法来生存。可见,教知识不如教方法,教方法不如培养思维、启迪智慧,让学生自悟方法。

从教学论角度看,第二代课改核心是“学++教”,与第一代课改相比,重点关注一个“交”字,即合作、展示,改变了教学性质。无论从时间维度、角色维度看,学生处于了中心、主角地位。从学习的本质角度看,第二代课改的核心是“鱼++欲”。重点是在“欲”字上做文章,即关注的是想学、愿学、乐学的问题,但此时的“欲”仅属于外部刺激为主。二代课改改变的仅是学习的形式、方法,即怎么学,即使“怎么学”也只关注的是助学系统,但“学什么”没解决好,只从功利角度解决了“一节课为什么学问题”,解决了学习的兴趣、乐趣问题;至于终身学习即志趣问题仍无破解。第三代课改的思路是:一是关注学什么的问题,即学知识、学方法、学思维(知++智),优化、提升“学”的能级(营养);二是借助慕课、功能室等“娱”功具及学科内容魅力增加学习内驱力;三是为课堂树魂,改变教学的意义,即在“育”宇上做文章,“育”解决自我修养的“三格”问题,“宇”解决立志、信仰、世界观问题。为什么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造成走向社会“学了的没有用,有用的没有学,工作后还得从头学”?原因是学科仅培养了学生学科素养,而工作所需的说服别人、合作交流、自信等社会素养忽视或淡化了。改革的路径是:关注、放大高效课堂流程各环节育人,小组建设、活动的组织育人,教师的榜样育人,环境场育人(但也不忽视教材自身育人),即学习环境、载体、过程及学习内容本身皆育人。

二、2015年高效课堂的三大走向

从宏观角度看,笔者预测2015年一是将对传统高效课堂进行改良:核心理念有所突破:从改结构为主的高效课堂向借助现代技术改造的高效课堂转型,从关注技术层面的高效课堂向关注教育层面的高效课堂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由外驱动向内驱动拓展,精神状态、学习氛围等文化场助推学习、成长的作用逐渐显现出来。高效课堂的核心环节也将升级换代:高效课堂的流程由分解动作合成动作自动化过渡;展示层次逐步提升:读答案——背答案——用自己的话说答案——用艺术形式呈现答案,说答案——说答案怎么得来的——说自己是怎么思考的以及遇到的挫折与困惑;点评层次逐步提升:对外在形式的点评(声音、站姿、普通话、分工)——对回答内容的点评——对问题进行归纳(说了些什么)、质疑(说错了没有)、补充(说全了没有)、联想(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激励要贯彻始终,点化要水到渠成,点拨要讲究艺术(同步点拨、整体点拨、质疑点拨、总结点拨、提升点拨要因学情而异,提问、追问、反问要变换使用);自学、合作、探究、展示等环节在各学段有所侧重(小学段放大展示,初中段放大合作,高中段放大自学与探究);等等。

2015年二是将对传统高效课堂进行改革:学科功能室、行为彰显、成果展示平台、新教室功能的发挥;以体现知识整合运用的跨学科整合研究性学习(选修课程)的实施;以解决校园真实问题、动手实践为主的校园课程化的构建;以创新思维带来的核心概念的突破,比如:跨界、拼教、拼学、一拖NN拖一、自驾游、慕课、小组走班、自由组班;新三级课程研发与实施,公民生活孵化园的诞生。

2015年甚至会对传统高效课堂进行革命:关注高效课堂环节的教育意义,突出课堂生态、环节内隐性显性化;尝试打破(或解体)班级授课制,构建非线性学习平台;同时,还要关注翻转课堂、慕课等新形式的教育实践,建立并在实践层面运用“高效学习学”指导学生的学习,引发中小学学生学习的第二次革命。

因此,我大胆预判2015年高效课堂的三大走向:思维导图、高效读写等助学工具助推高效课堂,高效课堂将进入“4G时代,全方位进行资源整合;信息技术将与高效课堂充分融合,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翻转课堂;学生主体地位进一步彰显,将产生真正的自主学习课堂。也就是说课堂开始出现新转型迹象——以学习者为中心,让每一个人的学习真正发生;同时必然带来教学新常态的重新探寻与发现。

三、2015高效课堂理论层面六大新视域

1. 树立教学即儿童研究的新观念。教学与儿童研究是一张皮,教学的过程就是研究儿童的过程。儿童研究不仅仅是保证教学的前提,也不仅仅是保证教学的手段,其本身就是教学的目的。与以往的研究学情不同,儿童研究既是为了获取学情,也是为了通过研究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教学即儿童研究正预示着改革的新趋势。

2. 学科教学应体现文化的建构过程。知识可以划分为符号与规则、解释性与描述性意义、表层含义、文化的意义与价值几个层面。我们以前认为智育的过程就是知识传递的过程,导致我们的教学没有深入到知识的深层结构中,只停留在知识的解释性与描述性意义层面。因为未能实现对知识深层意义的挖掘,我们的教学过程成为一些既定结论的传达,无法达成文化的价值。课堂教学的效果,看上去帮助学生增长了知识,实际上却因为缺少知识的文化建构,沦为知识表层意义的灌输过程,或者某种技能的训练过程。

3. 放大高效课堂组织育人、规则育人及流程育人的价值。一节课可能会对学生造成影响的因子主要有:文本显性或隐性内容对学生的影响;教师的人格魅力及其课堂上创设的情感场对学生的影响;高效课堂独学、合学、展示、质疑等流程本身对学生的影响;同时,高效课堂小组、规则的育人因素也不可忽视。

4. 从学科走向课程,从教学走向教育。教师从学科走向课程,要有课程意识。课程意识强调,一定要将教师的教学行为置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当中。如果将某项教学行为最大化,那就会破坏学生学习活动结构的动态平衡。课程意识同样关注考试成绩,但有一个底线,那就是考试成绩的取得,不能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健全发展为代价。总之,教学意识更多的是关注教学的艺术问题,而课程意识更多的是关注教学的价值问题。教师要从教学走向教育,就要站在教育的高度看教学。在这样的坐标系中,教师不能也无须再成为教材的奴隶、进度的奴隶、教学模式的奴隶;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强化做人的信念、荣誉和责任,从而帮助他们实现人生目标,并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5. 课堂结构向丰满化、多元化发展。在构建新课堂结构时,首先要回答下面4个问题:学什么——学习内容自主选择;怎么学——学习方法选择;用什么工具学——学习平台选择;在什么环境下学——学习情境链的创设及学习文化场的构建。以五步三查为代表的课堂模型要发生裂变,根据不同的对象与内容灵活运用不同的模式。下面,介绍几种常见模式的适用前提:常规模式可以保证学习效果,有助于潜能生学习,但比较费时,适合内容较少、学段较低的课堂学习;自学能学会的问题就不进入合学,合学能学会的问题就不进入展示,这种方法缺少巩固训练,但相对节省时间;将问题分级,自学最初级的问题,合学较有难度的问题,然后展示最难的那部分问题,这种方法充分体现了问题设置的层次性,优点是省时间,缺点是不利于潜能生提高;自学基础知识部分内容,合学中等层次的问题,展示最高层次的问题,这种方法比较适合数理化等学科的学习;每个主题都包括自学、合学、展示等环节,教师的点拨贯串其中,循环进行,这种方法适合生源一般的学校或难度较大的问题;将自学与合学安排为第一课时,将展示与检测安排为第二课时,进行教学整合,适合模块性学习。此外,课堂的模式也将更加丰富,比如:内容分层课堂、难度分层课堂、方法分层课堂;三生课堂,即目标生成、问题生成、练习生成。

6. 建立高效课堂学习学。一方面,如何进一步认识知识加工的过程,打开大脑的黑匣子,将思维变得可视化,如何培养学生高效的学习能力,改善学生的思维习惯及行为习惯,使其形成一套完善的自我调节、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整体性系统,将成为一项重要课题。另一方面,如何细化知识的深度学习,如明确对概念多元探究的视角——辨析易错易混概念、上位下位概念;明晰对定理、公式公共学习方法的探究;养成正向思维、逆向思维、特例思维、变式思维等多元思维。

四、2015年高效课堂实践层面的六大探索:

1、从教师在课堂的地位看:去教师主导化。去教师主导化不等于去教师化。去教师主导化欲取掉的是对学习目标、学习问题、学习流程、学习结果的过度预设包办。旨在打造四生的高效课堂一一目标动态生成,问题有学生自己提出、自己生成,学习方法自己选择,依据学习效果生成检测题。去教师主导化就是要去掉借助导学案控制学生思维,借助评价权控制话语权、道德制高权。去教师主导化就是教师要以平等中的首席参与学生学习活动,以心理教练身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教师主导化教师主要工作是赋予研究挖掘文本的知识、方法、思维等多元功能,增加学习内容的综合营养。去教师主导化教师的核心工作是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生态系统,让学生自然生长。

2、从学习目标设置、问题探究角度看:制定、实施多级学习目标。制定学习目标层级:教师预设学习目标、师生协商制定学习目标、学生自主制定学习目标、个人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动态生成合作目标。实施学习目标层级:直奔预设的学习目标、依据学情取消或加载更高层次的探究目标、依据情景小组自主生成目标、自主探究目标、依据情景、学情,每个学生自主确定和想法完成个性化目标。多元化学习目标:基层目标自主达成,高层目标互助达成,情感目标引导达成,发展目标综合达成。学习目标新维度:一个国家基础教育的含义应该包括两个层面,其一是要为本民族的素质提高打基础,即公民教育;其二是要为人的一生发展打基础,包括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态度、习惯,帮助他们养成完整人格、健康体魄,当然也要包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人生的基础是一个整体,是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因此,第三代课改将尝试提出新的三维学习目标:学科素养目标、社会素养目标、成长素养目标。

探究的问题要形成问题链。探究问题设计要尽量促使是什么的问题,为什么的问题和怎么办问题和谐地融合成一个整体,让学生借助是什么问题的解决打好基本知识的基础;让学生在为什么问题探究中学会思考;让学生在怎么办的问题探究中学会应用。

3、从流程视角看:无限放大自学。无限放大自学的本意就是从课堂的自学走向真正的自主学习,即学习目标、时间、内容、方法、路径、顺序、方式、方法、工具、结果呈现、考评方式皆有学生自主决定,让学生借助思维导图、高效阅读、写作、表达等工貝自学;让学生借助学科学习方法,学科思维的方法等高效课堂学习学来自学,让学生将知识在运用实践中自学,让学生借助信息工貝如慕课来自学,这就是放大自学。笔者将学生自主学习解析为四个要素: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学习评价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学生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无限放大展示。放大展示形式:小展、组展、巡展、大展、补展、延展;从静态展示走向动态展示、擂台展示、追问展示等。放大展示时空:从班级小组展示拓展到年级所有小组组合成学习共同体,跨班甚至跨年级、学校竞赛展示、示范展示。从课堂展示拓展到课外展示;从校内展示幅射到校外、家庭、社区展示。放大展示的工貝:从仅文字展示拓展到思维导图展示,从借助黑板展示拓展到用课件、视频、电子白板运用展示。放大展示的性质:重点突出从关注走向关注,从示结果走向展过程。放大展示层级的提升;挖掘展示的育人价值。

4、从助学工具看:去导学案化。导学案的出现,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标志,它引导课堂教学从教中心学中心过渡。随着课改的深入,导学案的副作用也逐渐显现。于是,第三代课改特意提出去取消导学案。导学案的取消,代表着彻底瓦解教师用导学案对学生思维的隐性控制,真正实现学生主体化学习课堂的愿景。

导学案充其量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指路标,是在学生缺少学习能力、学习愿望、学习需求时提供的样板,但是不应该长期存在。笔者认为去导学案有两个前提,一是学生对高效课堂流程已烂熟于心,不需要时时处处提醒;二是学生已基本掌握学习某类学科、主题知识通用的思维方法、阅读技巧。简单说学生已具备处理“学什么、怎么学、不会怎么办”的能力。可见,导学案是学生形成自主能力前的一项预备、一根拐杖。一旦形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那么它就完成了使命,就像拴在婴儿胸部的棉绳,可以帮助孩子学习走路,但当孩子逐渐学会走路后,棉绳就可以束之高阁了。

5、从评价角度看:新课堂评价多元化。教师评价要从教学角度走向教育视野,增加新的评价指标:教室功能的发挥;流程育人、组织育人、规则育人及情境育人的达成度。德课一体化将成为新常态:借助流程、组织、环境、文本、教师自身育人;观德观课、议课议德、好德好课。德的含意新解读:实现“观教学”与“观教育”一体化;从教育宏观视野下看教学,从教学微观视角下看教育。

6、从教研视角看:放大班级教研组功能。班级教研组主要有本班跨学科任课教师组成,主要为研究而设立的,中心工作主要是研究学情,解决的问题。班级教研组可诊对群体或个人进行集体会诊,研究学生学习动机、兴趣、习惯、方法等学习品质,还要重点研究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思想道德、觉悟、修养等成人问题。即从研究教学拓展到研究教育。班级教研组成员之间可以互通信息,形成育人合力。比如当学生情绪不稳定或心情烦闷时,就可以共同关注,共同安慰,共同疏导;又比如当某一学科教师因某生该学科表现优异或学习有明显进步需要表扬时,就可向其它学科教师通报学情,让其予以配合,即其它学科有问题时暂不批评,防止效果中和或向班级学生传递矛盾信号。班级教研组可以由班主任兼任组长,每周可以开一次例会,主题班会也可团队研发主体,共同参与。班级教研组的成员教师,可以聘为或邀请为班级小组建设的辅导员,构建小组非常61”。班级教研组可以共同承担'小、实、真'的育人或学情研究课题;可以共同研发新三本课程一一班本课程、组本课程、生本课程;可以共同承担学生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课题的指导教师;可以共同组织旨在增加学生阅历的游学活动。

本期编辑 | 言成

内容介绍

学校管理既需要宏观上的整体设计和思想指导,也涉及日常教学的点点滴滴。本书分六章,分别从行政管理、文化管理、活动管理、课程管理、教学管理、班级管理六个方面,对学校管理提出先进、新颖且行之有效的管理新法,并提供了详尽的示范案例。

本书既适用于学校的高层管理者,从管理理念、管理思路、管理制度上进行借鉴,也面向普通教师,为活动设计、课程设计和班级管理提供参考。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学校管理参考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