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内篇之齐物论》2.12

 峨眉佛光 2020-01-02

<2.12>

啮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尝试问乎女:民湿寝则腰疾偏死,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且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猨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攀然殽乱,吾恶能知其辩!”啮缺曰:“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白话>

啮缺问王倪说:“先生知道万物相同之理,真是如此吗?”王倪说:“我怎么会知道呢?”啮缺又问:“先生知道自己不知道吗?”王倪说:“我怎么会知道呢?”啮缺再问:“那么万物都是无知的吗?”王倪说:“我怎么会知道呢?虽然这样,我试着说说其中的道理。怎么知道我所说的知道不是不知道呢?怎么知道我所说的不知道不是知道呢?且让我来问你:人睡在潮湿的地方,就会罹患腰痛,甚至半身不遂,泥鳅也会这样吗?人住到树上,就会担心害怕,猿猴也会这样吗?这三者,谁知道真正舒服的住处是哪里?人吃肉类,麋鹿吃青草,蜈蚣喜欢吃小蛇,猫头鹰与乌鸦喜欢吃老鼠;这四者,谁知道真正可口的味道是什么?猵狙与雌猿交配,麋与鹿作伴,泥鳅与鱼共游。毛嫱、丽姬是众人欣赏的美女,但是鱼见了她们就潜入水底,鸟见了她们就飞向高空,麋鹿见了她们就迅速逃跑;这四者,谁知道天下真正悦目的美色是什么?在我看来,仁义的头绪、是非的途径,都是纷杂错乱,我怎么能知道其中的分辨呢?”啮缺继续问说:“先生不知道利害的分辨,难道至人也不知道利害的分辨吗?”王倪说:“至人神妙极了!山林焚烧,不能使他燠热;江河结冻,不能使他寒冷;迅雷劈裂高山,狂风掀动大海,不能使他惊恐。这样的至人,乘着云气、骑着日月,遨游于四海之外。连死生都不能影响他,何况是利害的头绪呢?”

<解读>

啮缺问王倪说:“先生知道万物相同之理,真是如此吗?”他所要问的是,万物是否是一个整体。王倪连续三次回答:“我怎么会知道呢?”即使他知道,也不能说;最后又说:“怎么知道我说的知道,不是不知道呢?怎么知道我说的不知道,不是知道呢?”一个人认为自己知道,换另一个人或许认为他不知道;一个人认为自己不知道,换另一个人或许认为他知道。苏格拉底说:“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是无知的。”这句话,使他成为全雅典最有智慧的人。神谕说苏格拉底最有智慧,因为只有他一人知道自己无知。

庄子从几个问题入手:谁知道真正舒服的住处是哪里?谁知道真正可口的味道是什么?谁知道天下真正悦目的美色是什么?鱼当然认为最美的是另一条鱼,鸟当然认为最美的是另一只鸟,庄子提醒人不要太主观,沦于人类中心主义。以人为标准所作的价值观是相对的,仁义的头绪、是非的途径,对万物都是不公平的。

儒家与道家不同,儒家是人文主义,要为人着想,每个人都有相同的价值,所以孟子说不可以率兽食人;孔子听到家中马厩失火,不关心马而关心人,这是标准的儒家。但道家认为万物有它自己的标准,不可从人来限制它。英国哲学家巴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一个人从北极回来,虽然我没去过,但因为相信他,所以我肯定北极存在。那么深山里的百合花,没有人发觉,它存在吗?答案是存在,因为它被上帝知觉,由此可见西方人的思想无法离开宗教的启示。

人有意识能力,因此宇宙万物的存在若以人为标准,只要没有人知道某物的存在与消失,那么它的意义与价值就无法得到肯定,所以何不从万物本身来思考?道家就是要打破人类中心主义,从万物本身的价值出发,尤其是美的价值。美代表值得欣赏,欣赏的主体是人,人通过修炼,学会从道的观点来看,则万物无一不美,无一没有被欣赏的条件。所以《知北游》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美”就是无限的美、全然的美,它不用说话也说不出来,人一说就被限制住了。道家并非破坏人的价值观,而是要扩张人的价值观,让人不要局限在人类狭隘的世界,而看不见万物本身也充满了道的力量。

庄子笔下的“至人”,不是真实存在的人,而是化解了自己的一种精神状态、一种境界。他用自然界的山林焚烧、江河结冻、迅雷劈裂高山、狂风掀动大海作为比喻,这些外在的惊人现象,象征战国时代战争的残酷等不稳定的状态。对已经抵达精神修炼境界的人,因为内心既开阔又自在,情绪就能不受影响。至于乘着云气、骑着日月,遨游于四海之外,是指与自然界配合,倒不是什么神奇的境界,不必太过执著。

《齐物论》的主要观点是:化解人类中心的价值观,从万物本身去看待万物的平等性。在道家的作品中,很容易从自然界获得深刻的启示,像“疾雷破山风振海”一语,使文字在庄子笔下显得虎虎生风,这在儒家的作品中则不易见到。道家要人不要过于看重外在的成败得失,亦即不辨利害,而把注意力转向内在。就像杠杆原理,过度视外在具体成就的人,自然会忽略内心的修养。最重要的是,经由理解而领悟,人生真正的快乐在内不在外,因而不必过度重视外在的变化。最后是有内无外(所以不会感觉冷热或惊恐),由此再到冥合万物,可以逍遥而游。

庄子《内篇之齐物论》2.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