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鲧因何引来杀身之祸

 文化龙乡 2020-01-03

鲧因何引来杀身之祸

说起堤防的诞生,还有不少美妙而又神奇的古老传说。共工、鲧、大禹等著名神话人物,细究起来都与堤防的创造和发明有关。

堤防的最初形态是什么样子?要寻求这一答案,还需要上推到4000年前的原始社会。原始先民们因为“逐水草而居”,而深受洪水灾害的影响。共工所在部落地处黄河岸边,更是难逃其害。为防御洪水,在共工的率领下,先民们用土、石修筑起了简单的土石堤埂,并有了“水来土挡”的概念,确立了堤防的最初形态。这也就是传说中共工“壅防百川,堕高堙庳”的治水方法。这种方式尽管简单,但在原始先民们的眼中却是了不起的。因此,共工赢得了部落先民们的拥戴,并延续及后世,成了治水世家。传说共工之子句龙,亦因治水有功,而得到了“后土”的名位。其孙子四岳也曾经帮助过大禹治水。

鲧治水时,堤防技术又有了重大发展。主要是鲧将筑城技术用于筑堤,使筑堤技术更趋于规范。出于部落、氏族间战争的需要,当时的筑城技术是相对发达的,这已为考古界所证实。将此技术运用于筑堤,绝对是一大进步。如,鲧将筑城用的“息壤”用于筑堤。然而,也正是这一错误的选用,造成了鲧治水的失败。“息壤”,据考古学家考证,是一种吸水膨胀的土。按现代定义,它是一种富含蒙脱石矿物的粘土,俗称膨胀土。这种土吸水后易挖易夯,而干后却坚硬如铁,所谓“晴天一把刀,雨天一包糟”,是筑城的好材料。但它却难以用来筑堤。因为,用它筑堤,干旱季节,失去水分了的土堤就会产生大量收缩裂缝。遇到洪水,不仅裂缝漏水,而且土体吸水膨胀,不均匀的膨胀力将会造成堤坡坍塌,严重时更能直接导致堤身的崩塌,进一步加重洪水的灾害。当然,这一点在古老的原始社会人们是很难认识到的。因此,鲧没有得到尧的同意便用“息壤”来筑堤,即所谓“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水,不待帝命”,从而引来了杀身之祸。过去,人们常把“鲧治水九载,绩用弗成”理解为:因鲧筑堤堙塞了河道,而招致了洪水的严重泛滥。但若从膨胀土不宜筑堤挡水的工程特性来认识,或许更为科学些。尽管如此,鲧治水时能有借鉴、有创新,应是十分值得肯定的。大禹也正是在此基础上不断总结、发展,而获得了治水的巨大成功。

文献记载,禹的治水方法为疏导法。即所谓“高高下下,疏川导滞”。也就是说,利用水自高处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已疏通的河道、洼地湖泊,然后“合通四海”。大禹和共工、鲧是同时代的人。疏导法的产生,于我国早期治水来说是一种进步。当然,也可以说是共工、鲧治水的经验结晶。这一方法,说穿了无非就是通过除去水流中的障碍和增多泄水的去路而使洪水宣泄通畅。但在原始社会生产工具极为落后的条件下(主要是铁制工具尚未产生),要有效除去水中障碍是非常艰难的。因此,要归顺洪水,利用堤防局部和部分堙塞洪水就成为工程施制的重点。大禹“陂障九泽”,说的就是他把一部分洪水引入洼地拦蓄起来,蓄水分洪,从而减轻洪水的威胁。另外,《山海经》中还有“禹卒布土以定九州”的记载。若和鲧治水联系起来看,说明大禹筑堤堙塞洪水用的是土,而不是“息壤”。大禹能够按水流规律办事,并在鲧治水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创新,最终平定了水患,安定了九州。这里,古人在传说中和记述时有意识地把非膨胀性的土与膨胀性的“息壤”进行区分,当不是偶然的,亦体现了筑堤技术的进步。至此,堤防这一防御洪水的工程措施走完了它最初的艰难曲折之路,宣告诞生了。

至于西汉贾让说:堤防工作,近起战国,那已是指该时期齐、赵、魏等诸侯国之间数百里的长堤了。表明的只能是在黄河上大规模修筑堤防的开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