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多年前,有一首祝贺新娘子出嫁的诗歌,就是收录在《诗经·国风·周南》里的「桃夭」。 对于这首诗,大家都很熟悉。只不过在流传的过程中,我们基本都忽略了这首诗背后,蕴含着的一个朴素的做人道理。 国风·周南·桃夭
「夭夭」是草木茂盛的样子。「灼灼」是明亮鲜艳的意思。「华」是「花」的通假字,这里指的就是桃花。 「之子于归」就是新娘跟着新郎到夫家去,也就是女子出嫁。这里的「之」字,取跟随的意思。「子」就是新郎。「于」是去、往的意思。「归」指的就是夫家。 古人认为,女人的家不是娘家,而是夫家,所以把女人出嫁叫作「归」。 关于「宜」字,《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所安也」,就是让人感到舒适安心。 所以,这四句诗大致就是嘱咐姑娘:
「蕡」,草木果实硕大的样子。「实」就是果实,既然长在桃树上,当然就是指桃子了。 所以,这四句诗大致就是嘱咐姑娘:
「蓁蓁」就是枝叶繁密的样子。「家人」指的就是夫家的人。 所以,这四句诗大致就是嘱咐姑娘:
怎么让他们舒适安心呢? 具体就是对公婆要孝敬,对丈夫的兄弟要友爱,妯娌之间要和睦。 如果不小心遇上了还没出嫁的小姑子,未免就要花点「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的心思了。 点评:很奇怪,女儿要出嫁了,娘家人再三叮嘱的,却是嫁过去以后要「宜其室家」,做个好妻子;「宜其家室」,做个好母亲;「宜其家人」,做个好儿媳!难道就一点不担心女儿嫁过去以后会不习惯?会被婆家人欺负吗? 其实,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担心,所以才这样叮嘱自己的女儿。这里面是一个推己及人的道理。 谁家女儿出嫁,父母不担心?我见现在不少婚礼上,女方父母都把这种担心变成了直接去要求,让新郎保证结婚后会对自己女儿好。新郎当然答应了。可这样的保证有用吗? 在这一点上,我们就不如古人智慧了。 古人很早就明白,当我们希望别人对自己好时,要先让别人感受到我们的好,以此来换取别人对我们的好。 这道理看似很简单,却有着深刻的做人智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