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酸甘治消渴症

 东家88 2020-01-03


 酸甘化阴法治疗消渴

  中医学认为,消渴的基本病机是阴虚燥热,阴虚又是瘀血、气虚等其他病机的基础。因此,养阴法成为中医药治疗消渴的重要治法,而酸甘化阴法是其常用治法之一。酸甘化阴法治疗消渴病,首推仲景肾气丸。方中干地黄、山药与山茱萸酸甘相配,滋养肝肾阴精,为治疗下消的名方之一。根据肾气丸化裁而来的六味地黄丸及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方,以熟地黄味甘微温,滋肾填精为君;山药甘平,补脾养胃,益肺养阴而固精;山茱萸酸涩微温,养肝肾而涩精止遗,二药为臣,与君药酸甘相伍,共起滋肾阴、养肝血、益脾阴而涩津之效,以治阴虚为主的消渴。

  酸甘化阴法治疗小儿腹泻

  小儿急性腹泻或泄泻日久多见阴津亏耗,气随液脱,气阴两伤应是大多数腹泻患儿的共同转归。同时,由于小儿“稚阴未长、稚阳未充”“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故治疗小儿腹泻常酸甘合用,化阴生津,既能补虚以益气养阴,又能敛湿以生津止泻,可使津液代谢恢复正常,则大便恢复正常。代表方剂加味人参乌梅汤,所用方药是在人参乌梅汤原方基础上,去木瓜加山楂、石榴皮、广藿香、炮姜等组成。方中人参益气,乌梅涩肠生津止渴,山药、莲子甘缓健脾。去木瓜加山楂、石榴皮以加强酸甘化阴、涩肠止泻之功,山楂味酸且消食化积,较之木瓜更适于小儿;加广藿香、茯苓,重在理脾醒脾,健脾止泻;炮姜温运脾土,加强运脾作用。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运脾生津止泻之功。

  此外,酸甘化阴法在临床上常用于阴虚阳浮不敛的遗精盗汗、肝阴不足,虚阳上扰之内风以及脾阴不足,消化呆滞等证。此外,由于酸能柔,甘能缓,酸甘相配,还具有缓急解痉的作用。因而临床对于胃阴不足、胃失所养之胃痛,肝阴不足、肝体失养的肝区疼痛以及肌肉挛急、腹痛等证,应用此法,亦多有显效。

  常用药物

  酸甘化阴法常用药物中,酸味药物常用白芍、乌梅、山茱萸、五味子、木瓜等,甘味药物常用甘草、人参、熟地黄、麦冬、山药、玉竹、天花粉、石斛、沙参、梨皮等。从药物的性味功用上分析,酸味药入肝经,能收、能涩,功效敛阴生津,甘味药能补、能缓、能和,入脾胃经。酸甘相合则阴生有源,如芍药配甘草;五味子配麦冬、生地、白芍;木瓜配石斛、山药等。

  甘味药物有甘温、甘寒(或凉)之别,临证时可根据病情和各药的归经、性味选择配用。临床尤以酸味与甘寒之品配伍以生津敛津应用较广。如在治疗外感病因耗伤肺胃之阴或内伤原因耗伤肝胃之阴者,常选用生地黄、石斛、天冬、麦冬、天花粉、知母、百合、玉竹等,以酸味敛阴生津,配合以甘寒或甘凉濡润之品,以滋养收敛肺脾津液。在治疗气阴两伤,津气亏虚者,养阴的同时,常配伍以甘温之太子参、党参、黄芪、山药、白术、炙甘草等药物,甘温益气,加强化阴生津之力。在治疗卫表不顾,营阴外泄者,护阴同时,常配伍以性温之桂枝等,以顾护卫表从而保存阴液,可见于生脉饮、桂枝汤、小青龙汤、小建中汤、人参养荣丸等方中。

  酸甘化阴法,用酸味药与甘味药配伍重在一个“合”字,其中酸味药属阴,多入肝经,功在敛阴生津;甘味药属阳,多入脾胃经,功在滋阴养胃。酸甘相伍,一敛一滋,协同起效,酸得甘助化阴生津。其功效可以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酸甘药物配合可以补益人体物质的功能,如养阴生津、益精补血以及通过补阴而潜阳、润燥、止渴、复脉等。②酸甘药物配合具内敛之性,具有固涩止汗,涩肠止泻,敛肺止咳,缩尿止带,收敛止血等功效。③酸甘药物配合,具有缓急止痛之功效,舒缓松弛拘急的筋脉和肌肉而止痛,用于治疗肢体、脘腹等部位的痉挛性痛证;或舒缓拘急的筋脉以制止痉挛抽搐,用于治疗肝风内动、筋脉失养的病症。④酸甘药物配合,具舒缓紧张、安定神志之效,用于治疗阴血不足、虚热内扰之心神不宁、烦躁不安之病证。(刘萍 湖北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