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中国历史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开国君主和肱骨勋贵们,共患难之后能否共富贵?其中的关键在哪里呢? 开国君主大都是雄才大略的人物,这种人顺应历史大趋势而生,身边会云集一帮能人、贤人、狠人,从而建立一番赫赫功业。那么功成名就之后,这些雄才大略的开国君王们如何与帮助他打天下的肱骨之臣相处?杀戮还是共享荣华?就成了大历史天空下一道绚丽的风景。 这些故事横跨数千年,看似非常复杂。但仔细研究之后,就会发现很简单。他们的关系大致如下: 第一种情况,像刘邦、朱元璋,杀功臣情况比较重。 刘邦杀韩信、杀英布、杀彭越,杀得历史上留下一个“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典故;逼得张良赶紧退隐。但刘邦好歹没杀文臣,萧何、陈平等都得以善终。到朱元璋那里更严重了,杀蓝玉、冯胜、傅友德等武将,也杀杨宪、胡惟庸等文臣。刘伯温想学张良归隐?没门。 第二种情况,像嬴政、刘秀、李世民、赵匡胤,就没杀功臣。不论是文臣武将,都不杀。但处理方式完全不同。 像嬴政和李世民,文臣武将都继续用。嬴政让蒙恬带大军在北方修长城,抵御匈奴;让屠睢、赵佗南征百越之地。李世民让李靖北推突厥,出将入相。而且把李勣留给自己的儿子,继续东征西讨,打下赫赫大唐。 像刘秀和赵匡胤,基本上是用文臣不用武将。刘秀做得相对比较隐晦,赵匡胤直接杯酒释兵权。 千百年来,这些问题一直比较吸引大众眼球。毕竟都是共患难出来的,如果不能共富贵,那确实不太能接受。 如何共富贵 是否共富贵,关键原因在哪里?对于这种情况,江湖流传着不同的解释。 第一种解释:性格不同。刘邦、朱元璋来自社会底层,看了太多人性丑陋,容易猜忌,所以成功之后,容易开杀戒,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像嬴政、李世民这种,出身比较高,有贵族气质,所以成功之后对肱骨之臣容易信任,可共富贵。 ——这种解释呢,不能说没有道理,其实很牵强。比方说刘秀,其实出身也不高贵,反而各方面平衡得都比较好。再比方说嬴政,早年遭遇其实很不好,最终也没有过于猜忌。另外还有成吉思汗,其实和嬴政一样,也没杀任何功臣。 第二种解释:格局不同。这种说法,大概也就是说,没有共享思维。像刘邦,搞什么“白马盟誓”,只封刘姓王;先前封了几个异姓王,最后都想办法弄倒了。像朱元璋,干脆只封自己的儿子去各地当王爷,而且把子子孙孙待遇福利搞得很好,以至于明朝末年,数量庞大吃皇粮的朱家子孙严重拖累明朝财政。 ——这种解释呢,其实也牵强。还有其他很多种解读方法,就不再一一列举,但大致都没说透。那么本质是什么?有两把钥匙:历史钥匙、君王钥匙。 历史钥匙 如果仔细读历史,就能发现其中关键的历史钥匙。 对于开国君主来说,不论是哪个阶层出身,能走到开国君主那个位置上,早已超越了出身的阶级,进阶到食物链最顶层,他们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政治家,都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到了那个层面的人物,他们自身的一些习惯,当然也会影响他们的某些决定,但那都是小的层面。当他们做战略性质的决策时,主要看战略大趋势,很少会被细节影响。 战略层面上,这些人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吸纳天下英才为“我家”所用。刘邦晚年的《大风歌》,其实是所有最高领导的心声。“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其实就是找人给咱家守护家产的意思。 理解了这些,就很容易明白,杀功臣还是不杀功臣,关键要看这些功臣——时代俊杰——是否威胁到皇权?评判的标准有两条: 第一条,历史经验。这条非常重要。因为中国人善于总结历史经验。看二十四史,其实都是历史经验大总结。开国君主,会以史为鉴,总结哪些因素对皇权构成威胁。 嬴政时代,他的政治理想气吞天下。统一六国之后,他还想继续开疆扩土。那种情况下,人才太少。所以文臣武将都要继续发挥作用,所以功高盖世的王翦也能善终,所以声名显赫的蒙恬、李斯等人都能继续风光。 刘邦不同,他经历了秦末大起义和楚汉战争,深知杰出将帅的破坏力,所以选择杀韩信等人。同时他又需要搞建设,所以把能臣干吏都留了下来。 从历史进程上来看,武将并没有辜负西汉。诸吕威胁刘家皇权,太尉周勃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七王之乱,又是周亚夫力挽狂澜。在汉武帝时代,卫青、霍去病开疆扩土。最后篡西汉皇位的王莽,也不是武将。这种情况下,东汉开国者刘秀,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时,自然没必要效仿刘邦去杀武将。如此刘秀和他的云台二十八将,反而在青史上落得好名声。 李世民在凌烟阁刻二十四功臣图,其实就是效法刘秀,同样也落下好名声。 然而东汉和唐帝国,最终都亡于军阀,这是血淋淋的教训。所以到赵匡胤开创宋之后,再次总结历史经验。加上赵匡胤他自己是军人造反起家,还没等拿下幽燕十六州,就急匆匆杯酒释兵权,最后宋朝先天缺陷。到南宋赵构,竟然连岳飞都杀了。 宋重用文人,最终被游牧民族征服。对汉文化底蕴深厚的南方而言,那是奇耻大辱。所以朱元璋建立明之后,对文人官吏集团前所未有的苛刻。在大一统王朝历史上,明是对文官最为苛刻的王朝,开国便屠戮文官集团,撤销宰相制度,非常罕见,但也是对历史总结的结果。 光凭历史经验,无法解释所有问题。 ——如果都是学前人,朱元璋就应该吸取刘邦封“刘姓王”太多,最终导致七王之乱的情形。实际上朱元璋给自己儿子封王,比刘邦还狠。 ——随着历史的延伸,文官和武将都有过误国的时刻,不可能全部都靠杀戮解决。 那就是第二把钥匙,君王本身。 君王钥匙 实际上吧,开国功勋能否威胁到皇权,和君王本身有很大关系。 如果勋贵们比皇帝年龄大,死在皇帝前面,自然就无法威胁皇权。 看看不杀功臣的开国创业君主: 嬴政,20多岁亲政,30多岁统一中国,比李斯年轻得多,和蒙恬差不多大。 李世民,比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都年轻。 成吉思汗也是,起家时很年轻。 ——起家年轻的开国创业者,文臣武将都能继续使用。尤其是建国之后还非常年轻的李世民,也能把文臣武将的价值最大化。 刘秀(公元前6年—公元57年),和二十八将中的主要功臣年岁相当。 赵匡胤(927年-976年),和主要将领石守信、高怀德等人年岁相当。 ——和肱骨之臣年岁相当的开国创业者,大致能和谐相处,但武将会失去用武之地。所以东汉和北宋的开国武将都早早功成身退。 再看看杀功臣的开国君主: 刘邦比嬴政小3岁,比韩信大20多岁。韩信死时,才35岁。要知道刘邦在35岁时,还在市井中逍遥快活呢。所以刘邦无论如何不敢留一个年富力强的韩信在身后。 再看刘邦杀韩信、英布、彭越的时间,都是公元前196年。刘邦死于公元前195年。刘邦在,能震住他们。刘邦认为自己死后,老刘家没人搞得过。 也就是说刘邦临死之前才杀掉他们,就是担心几位威胁到自己老婆孩子的生命和财产。看了这个时间点就明白,刘邦并非是乱杀,而是到了那个点,不得不做选择。 再看朱元璋杀的蓝玉、冯胜、傅友德,时间点也类似。 在1392年之前,朱元璋并没有杀武将。 常遇春死于1369年,病死。 李文忠死于1384年,病死。 徐达死于1385年,病死。其中徐达、常遇春和朱元璋算同代人。蓝玉、冯胜、傅友德就比朱元璋年轻许多。 1392年,太子朱标死了,朱元璋选择年幼的朱允炆为皇太孙。如果朱标还在,蓝玉、冯胜、傅友德都不用死。因为朱标跟着朱元璋打天下,在明朝建立过程中积累了足够发威望,能震住那帮淮西勋贵悍将。朱允炆乳臭未干,所以朱元璋只能选择在1393年杀蓝玉,1394年杀傅友德,1395年杀冯胜。朱元璋本人死于1398年。 也就是说,朱元璋杀掉最后一批能征惯战的将领,也是风烛残年了。 朱元璋这时候怎么没有考虑留下一两个武将辅助朱允炆,防止出现汉朝老刘家王爷造反那般局面?也许在他心中,朱家人造反,江山还是朱家的,但无论如何也要把所有外人造反的可能性灭掉。 ——开国君主屠杀功臣与否,关键就在于它:时间。 任何朝代,开国创业君主年富力强时,都不会屠戮功臣。如果功臣比开国创业君主年轻太多,如韩信比刘邦年轻20多岁,那就危险了。这里的危险,也有两层解读。比方说蓝玉,如果朱标不死,蓝玉还能保住命;换成年少的朱允炆,就活不成了。汤和,比朱元璋年纪大,快挂了,就能保命。 理解了这些之后,就可以揭开很多历史谜团。其实历史上很多所谓的谜团,抽丝剥茧之后,都会发现其因果并不复杂,而且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我所用。 而研究历史的本质,就是要把这些看似复杂的东西简单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