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刘邦、朱元璋杀功臣,而刘秀、李世民不杀?有三点重要原因

 嘉陵江一滴水 2021-07-08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开国皇帝都是雄才大略的人物,他们顺应历史大势而生,身边总有一群贤臣武将伴其左右,建立一番功业。

在打天下时,君王和贤臣是以好兄弟相称,为天下大业同甘共苦。坐天下时,君王和开国功臣如何相处?可以共患难,可不可以共富贵呢?

这些故事看似复杂,但仔细推敲,大致分为两类:

第一种,刘邦、朱元璋等人,屠杀功臣比较多。

刘邦建立大汉后,先后将韩信、英布、彭越等人除掉,留下了著名的“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典故,吓得张良告老还乡。

刘邦

朱元璋登基后,更是大力的加强专制独裁,废丞相权分六部,除掉蓝玉、胡惟庸、杨宪等人,刘伯温想归隐?不可能。

第二种,如李世民、刘秀、赵匡胤等人,就没有屠杀功臣的事。

李世民登基后,手下武将程咬金、徐茂公、尉迟恭、秦叔宝等人都得到善终。

赵匡胤更是以“杯酒释兵权”的经典典故,让自己放心,让武将安心。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毕竟都是从创业时期一起摸排滚打过来的,为何不能共富贵呢?

刘邦和朱元璋身上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猜忌心比较重,他们上台以后,大杀功臣的可能性就越大。

刘邦和朱元璋称帝后,他们必须在所有人面前装出一个很神圣的样子,他们是上天的代表,是有天命的神人,所以他们会编造出很多故事来,比如爸妈生他的时候,一条龙在他们家房顶出现,或者他们家红光照耀,邻居以为着火了,拿着水桶来,原来他妈生孩子,不编这个他吓唬不了人。

刘邦原来是小混混出身,你老说他当年的糗事,刘三是个臭流氓的事情,你非死不可你知道吗?不要知道太多的事情。李世民、赵匡胤、刘秀没有什么大杀功臣的事,因为他们是贵族出身。他们身上的贵族气质,容易得到肱骨之臣容易信任,可以共富贵。

刘邦

因为出身不同,导致他们将来的格局也是不同,越是出身低的人,他们越怕再穷一次,格外珍惜眼前的日子,刘邦当年封了好多的王,后来异姓王全部都被他铲除掉,后来又搞了一个“白马盟誓”,只封刘姓王。

朱元璋更是将自己的儿子到处封藩王,将对皇孙朱允炆有威胁的武将全部铲除,为朱氏子孙谋足了福利。以至于到元朝末年,朱氏子孙多大十万余人,将国库拖累亏空了。

朱元璋

第二点,决定着功勋大臣留或者不留,主要是在战略层面上,这些文臣武将是否具有剩余价值。

刘邦晚年曾写过: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句诗代表了刘邦的心声。其实就是想守护家产的意思。所以对于韩信这样打天下的武将,用处不大,反而会威胁到自己的刘氏江山,因此,刘邦欲除之而后快。同时他又需要搞建设,所以把能臣干吏都留了下来。

朱元璋在打下大明江山后,也是同理,封自己的儿子去镇守边关,其实就是守江山,刘伯温、蓝玉等大将已经不需要了,留着还威胁皇孙的地位,所以只能除掉。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他还想继续开疆扩土。这时候便需要武将进一步发挥剩余价值,所以平定六国的最大功臣王翦能得善终。

第三点,如果君主年富力强,功臣基本都能得到善终。

秦始皇年轻,王翦岁数大,王翦善终。

韩信比刘邦小20岁,韩信卒。

蓝玉是朱元璋的干儿子,蓝玉卒。

其实,这些事分析其本质,都是万卷不离其中。归根结底,还是要向范蠡学习。

越王勾践复国成功后,两个最重要的大将,一个是文仲,一个是范蠡。最后的结果呢,文仲惨死,伴君如伴虎。范蠡就逍遥游啦。带着西施就跑了,范蠡曾写信给文仲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

资料来源:《资治通鉴》《汉书》《史记》等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