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问题解决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重要方法

 阅读与探究 2020-01-05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宋时春 田慧生

 

摘要:问题解决学习不是以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为目的,而是通过提出问题、开展体验和探究活动,最终获得问题的答案、掌握新知识并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问题解决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重要方式。在美国,问题解决学习是中小学在实施实践类和研究类课程时所运用的基本方法。运用问题解决学习法,需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多元化学习,同时避免学科知识化倾向。

关键词:问题解决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

 

顾名思义,问题解决(ProblemSolving),即发现问题的答案和结论。这一概念,来自心理学对人脑的认知过程和思维策略的研究,它包含了在当下的情境中要解决的特定问题、要实现的目标、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策略以及积极的心理意向。它说明,人为了达到特定目的,在行动过程中可能会遭遇需要克服的问题,这时他就需要借助一定的思考和行动去解决这个问题,从而能够继续前进。目前,问题解决已经作为一种方法被广泛运用于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工程、数学等领域。在学校教育领域,问题解决已经成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方法而被用来促进学生的认知策略、思维方法和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将通过问题解决而开展的学习活动称为问题解决学习,它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理念,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重要方式。

一、我国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存在的误区

新课改以来,综合实践活动在中小学实施已有十余年。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这种新的课程形态对于发展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创造性思维并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如此,实践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对课程本质的理解,仍然存在一些偏颇。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为核心,将知识、社会与经验有机整合,为学生提供亲历实践、合作探究、增长经验并认识社会的机会。因此,它是一种面向所有学生、体现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的课程,是构筑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一环。然而直到目前仍有不少学校不能很好地贯彻实施,有些学校则仅针对优秀学生开设,课程实施陷人“精英化”,显然这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不符。

二是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容易陷人“学科知识化”的误区。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经验增长作为逻辑起点,追求的是问题的解决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内容上没有固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提供了多样化的问题情境和探究主题。但在教育实践层面中,学校往往又把该课程作为一门知识本位的课程来看待,认为要像其他学科课程那样要具有一定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很多教师也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课程里面一定要有知识体系,这就容易陷人“学科知识化”的误区。

三是在课程设施的方式方法上,不能跳出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主要以活动的方式展开,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主要的学习方式有探究、考察、实验、设计、创造等,通过这些体验性的学习方式发现和解决问题,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但在实践中,不少学校还是通过传统的课堂授课的方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该课程的功能,偏离了设置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轨道,实际上是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扭曲。

尽管十余年过去了,但对如何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这一课题进行深人研究仍然显得非常迫切。教育部颁布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提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还是在于探讨如何为学生提供机会,以使其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因此,探讨切实有效的课程实施方式和途径对于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至关重要。

二、问题解决学习的性质及其在实践类课程中的应用

我们将问题解决学习界定为一种学习方法,是相对于传统的课堂上听讲、课下反复练习等记忆式学习而言的。这种学习方法是人类探索未知的重要途径,其思想源远流长,特别是经过美国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的努力,问题解决学习成为现代学校教育中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自我的重要学习方法。

(一)问题解决学习的渊源及发展在教育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很早就开始探讨如何有效地让下一代掌握知识并促进自身的发展。例如,孔子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探讨了学习过程中的的关系,指出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他还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被称为启发式教学的经典论述。再如,我国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学记》中也多次强调学习的方法问题,指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而不是灌输,让学生自己学得知识、找到答案。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产婆术”,倡导教育者要做“新思想的产婆”,引导学生自己获得新知。可以说,在这些古老的教学思想强调的都是关于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从而学习知识,这些可以说是问题解决学习的思想萌芽。

当然,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之内,人们并没有明确阐明问题解决学习的思想。直到20世纪初期,美国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提出了反思性思维" (reflective thinking)的概念,认为人的认识应该是反思性的,认识的发生需要一个具体的有助于反思的情境,反思性的情境具有一些特征:提出问题;收集并分析信息;提出并细化假设和观点;尝试应用并在应用中予以检验。” [1 ]这一论述打破了认为学习就是单纯掌握知识的传统理解,强调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运用知识的重要性。此外,杜威还强调活动教学'我相信让学生意识到他们的社会遗产的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们能够动手操作哪些基本的社会活动,这些活动代表了现代文明。” [2]杜威的教学理念为问题解决学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为问题解决学习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Jerome Bruner)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提出了发现学习的主张。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掌握知识,它包含了三个同时发生的过程:获得信息(acquisition),这些信息往往是新的,能够取代原先不明确的信息;转换 (transformation),也就是使知识更能适应新的任务;评价(evaluation),也就是检验我们处理信息的方式是否能应对相关的任务。[3]他认为,在教师的引导下,只要方式得当,儿童完全可以采取发现法进行学习,他们就像小的科学家那样去体验发现知识和原理的过程。布鲁纳这种方法被称为“发现法”,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和联系,从而形成概念和原理。这一理论指出了解决问题在儿童发现新知识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对于我们理解问题解决学习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

(二)问题解决学习的实质与特征我们知道,问题解决是一个智力过程,它包括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其最终目标在于克服障碍并发现问题的答案。因此,问题解决学习的实质在于,它不以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为目的,而是通过提出问题、开展体验和探究活动,最终获得问题的答案、掌握新知识并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问题解决学习的过程内在地包含了问题解决的相关策略、对已有知识的组织以及合作交流等要素,这些都不同于传统的记忆式学习方法。

问题解决学习的开展需要遵循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一般而言,要解决一个问题,人们需要经历四个基本的阶段:(1)界定问题,也就是在特定情境中明确问题、对该问题可能涉及的要素进行分析;(2)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克服相关困难而选择一定的方法和技巧;(3)组织利用相关信息,调动原有的经验和已知的知识,并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监控和调整;(4)得出结论并进行评价,利用信息和资源克服障碍,对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行有效性的评估。在问题解决学习中,学生必须体验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体验如何组织已有知识和信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体验如何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认识新的情境。因此,问题解决学习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将知识内化,成为认知结构的一部分。问题解决学习具有如下特征。

首先,问题解决学习具有情境性和综合性。问题必须是在一个具体情境中提出的,而一个真实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并为探究的过程提供持久的驱动力,这正是记忆式学习所缺乏的。而且,在特定情境中提出的问题往往又需要调动学生的各种经验和知识,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视角、不同学科和不同经验背景提出问题解决的策略,因此问题解决学习又具有综合性的特征。

其次,问题解决学习具有体验性和过程性。它是一种体验性的学习,需要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去领悟和感受,去将获得的知识纳人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要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学生对有关信息进行调整、重组、领悟,并不断地检验、不断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问题解决学习又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有别于被动接受和死记硬背。

最后,问题解决学习具有创造性。创造性意味着问题解决学习需要采取各种不同方法、技巧与策略去探索如何解决问题,它不存在现成的标准答案和固定思路。值得一提的是,问题解决学习是以问题为导向、以寻求问题的答案为目的,它发展的是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有多种可能的途径和方法,这也体现了问题解决学习的创造性。

(三)问题解决学习在实践类课程中的应用在世界范围内,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都在中小学课程中占据重要位置。其中,美国的中小学深受受杜威经验主义课程思想的影响,“经验课程”做中学的理念深人人心,尽管没有“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具体课程类型,但有不少学校课程具有类似的特征,而且在局部的课程设计上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如“项目学习” (Project Learnmg)服务性学习”Learnmg)、社会科(Social Studies)、 科子技术工程数学ScienceTechnologyEngineenng,NLthematics,即STNV'I)等。

在我国,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和通用技术教育。显然,从课程设计上来看,综合实践活动属于典型的综合性的、实践性的课程,这种类型的课程不能用传统的课堂授课的方式一一.教师讲、学生听,必须运用多种方法灵活实施。这种课程的设置客观上为问题解决学习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三、问题解决学习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实施策略

(一)灵活设计有关的课程内容和探究主题在美国中小学的社会科、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课程、手工课等课程中,课堂教学非常灵活,问题解决学习是其中重要的方法。这些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而且要培养理性思考、研究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课程都适合让学生开展问题解决学习,我们以社会科课程为例予以说明。

“社会科是为提升公民能力而进行的有关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性学习的课程。在学校课程方案中,社会课可以提供有关人类学、考古学、经济学、地理、历史、法律、哲学、政治学、心理学、宗教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系统而又相互关联的学习,同时也涉及人文学科、数学和自然科学适切性的内容。社会科的首要目的在于帮助丿L童和青少年能够在一个文化多元的民主社会中了解事物,并为了公共的福祉而进行理智的决策。团20109月,全美社会科协会(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发布了修订版的《社会科国家课程标准:教与学及评价框架》。修订后的社会科课程标准包含了 10个主题:(1)文化;(2)时代、传承与变革;(3人、地域与环境;(4)个人发展与身份认同;(5)个人、群体与制度;(6)权力、权威与治理;(7)产品、分配与消费;(8)科学、技术与社会;(9)全球关联;(10)公民理想与实践。[5」从社会科的界定及其主题来看,社会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涵盖了人文、社会甚至自然科学的相关内容;社会科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才能获得深刻体验和认知。显然,这种设计为问题解决学习的运用提供了可能。

(二)将研究活动与学习活动整合在一起在美国综合类、实践类的课程中,课程实施往往是以问题解决作为核心的,这种学习被称为“基于研究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即通过探究复杂的问题而获得知识和技能,问题驱动是其核心的特征。

基于研究的学习来源于杜威的做中学” (learning from doing)这一理念。在学校里教师的工作不是将特定的概念或习惯灌输给学生,而是作为社团的一员为学生选择机会从而对学生产生影响并引导学生对外界做出反应。因此,我认为,教学过程的核心在于表现性或建构性的活动。于是杜威坚信,学校科目之间相互关联的核心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自己的社会活动"[6]

基于研究的学习”不同于教师主讲、以记忆知识为目的的传统教学方式,它有助于学生对概念进行深人理解,拓展知识面,发展交流和合作能力,提升学生的领导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它具有挑战性,能够给予学生探索问题的机会。它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是长期的、跨学科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跟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学生必须作为学习的主人组织自己的研究活动。

“基于研究的学习”的出发点在于:真实世界中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使他们进行深人思考,在问题解决的情境中学生可以获得并应用新的知识。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跟学生一起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将研究任务结构化,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发展社会技能,并对学生从体验过程中获得的收获进行评价。它包含的要素有:(1)要提出一个待解决的问题或一个需要研究的现象;(2)要完成研究项目必须具备的核心知识和技能;(3)需要批判性思考、问题解决的策略、合作以及各种交流技能;(4)倾听他人的意见、对各种解决方案做出合理选择;(5)对研究的进程进行监控,必要时要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修订;(6)最终要形成可以公开展示的研究结论或操作方案。

目前,“基于研究的学习”在美国比较流行,这种方式运用起来比较灵活,可以在某一门课程中涉及特定主题是运用该方式(如在社会课中讲到交通时可以让学生调查和设计新的公交线路),或者将该方式贯穿于某一领域的学习之中(如在科学中让学生探究一系列的问题,包括酸雨的形成、社区环境保护、垃圾的分类处理、农药的危害等),或者单独设计某一研究项目以拓展学生对某一现象的理解(如通过调查和访谈老人来保护地方历史知识和文物景观等)。这种学习方式对于传统课堂授课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基于研究的学习将知识与活动结合起来,学生能够学习到一些来自核心课程的知识和要素,但他们还能将这些知识用来解决真实问题。它将教育的焦点放到学生身上,而不是课程身上。通过积累研究的经验,学生能够学到书本上没有的东西。”[7」它的价值还在于它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状态。基于研究的学习可以为学生提供机会以开展学习、探索并将关键概念予以运用,这种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实现学习目标,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并鼓励学生开展有意义的活动[8]

四、启示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核心问题就在于如何将综合实践活动规划落实在操作层面并实现该课程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课程目标是一个重要的导向。因此,课程实施的方法应该以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作为标准。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目标在于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最终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在运用问题解决学习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实施的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之所以说是“以学生为中心”,是因为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们拥有充分的自由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学生来界定自己的学习需求、设计研究方案、选择研究方法和策略,最终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研究结果。教师不能决定哪些东西需要学习,他不能代替学生做出判断。“以学生为中心”同时也意味着每个学生都拥有学习机会,每个学生的需求、兴趣都应该受到关注,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以优秀学生为中心。学校和教师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尤其要认识到这一点。

当然,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一个与同伴合作开展探究的过程。同学们一起解决复杂的、真实的问题,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发展学科知识以及问题解决的能力、交流能力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养成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学生互相学习,共同为学习负责。

(二)强调学生多元化学习

问题解决学习具有体验性和过程性,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考查、体验、探究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和体验,这显然超越了传统的单一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因此,学校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活动和体验的机会,促使学生进行丰富多样的学习和体验,使学生的学习成为综合的多元的有意义学习,进一步彰显综合实践活动应有的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并不以知识的获得为唯一追求,而是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发展机会,包括体验、探究、交流与合作等。这一理念是与问题解决学习所倡导的多元化学习相一致的。让学生进行多元化学习,这本身对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提高其学习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既要利用学科知识同时又不能囿于学科知识

问题解决学习是以问题为导向、以寻求问题的解决为目的,问题解决中的“问题”是一种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它是开放的,答案不存在绝对正确或错误,而是根据相关知识得出合理的结论即可。当然,这个结论的产生依赖对知识和事实的掌握、理解与应用,需要学习者将已知的知识运用到具体情境中。但是,学生对真实问题的探究不是一定要像科学家那样发现未知,发展学科知识。因此,在实践中一定要避免学科知识化的倾向,避免把综合实践活动当作学科课程来实施。

总之,国外问题解决学习的经验告诉我们,问题解决学习可以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是我国中小学校可资借鉴的一种课程实施方式。它以真实问题的解决为核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并进行多元化的学习和体验,有助于实现既定的课程目标,对于彰显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John Dewey. Democracy andEducation: An Intro- 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Education. New York : MacMillan Company. 1916.

[2] N'fartin S Dvorkin, on Education Selections · MyPedagogic Creed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1959.

[3] Bruner J S. The Process ofEduca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4]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Studies, Expectations of Excellence: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Social Studies.Washington. : NCSS. 1994.

[5]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National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Social Studies: A Framework for Teaching, Learning,and Assessment. Silver Spring, NIII): NCSS. Introduction, 2010.Dewey J. My Pedagogic Creed. School Journal, 1897 (54): 77-80.MarkhamT. Project Based Learning. Teacher Librarian, 2011 (39): 38-42.HerczogM M. Using the NCSS National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Social Studies to MeetState Social Studies Standards Social Education, 2010, 7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