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学而篇》(十二)

 好运常在 2020-01-07

《论语·学而篇》(十二)

在学了传统文化之后,学会了“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从此就变得比较慷慨。我们有的,别人需要,我们就送给别人,别人请我讲课,也不和人家讲条件了,只要人家有需要,我有时间,就去给别人讲课。后来我就发现,自己的处境变了,经常会受到别人无条件的帮助,别人对于我的照顾无微不至。而我再去办事的时候,也发现莫名其妙地顺利了,不像以前有事没事的给你挑毛病了,所以这些境况的转变,让我对传统文化更加生起信心,确实是“境随心转”。如果我们自己做事还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障碍,一定是我们内心深处还有一些秘密的、不为人知的、不符合道德的东西,只要把这些东西找出来、剔除掉,再去做事就会发现很顺利。

这个就是告诉我们,一个人不孝敬父母,做事不顺利,“诸事不顺因不孝”。一个能够孝敬父母的孩子,他心中必定时时不忘父母,所以古人说,“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为什么说“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呢?很多人都说,你们讲孝有什么用啊?某某高官也是一个孝子,但他还是同样贪污受贿、违法乱纪了。

《礼记》上有一则“乐正子春”的故事,子春在下堂的时候,不小心把自己的脚伤到了,几个月后,他的脚伤痊愈了,但是脸上还是闷闷不乐。他的弟子们就问:“老师,您的脚伤已经完全恢复了,为什么您还郁郁寡欢,面带忧愁呢?”子春就说:“我听曾子说过,父母生我们的时候,给了我们一个完完整整的身子,我们要把这个身体完完整整地保养好,这才是一个孝子。所以一个孝子,每走一步路都不敢忘记父母;每说一句话也不敢忘记父母。每走一步路都不敢忘记父母,所以有河可过,有船可乘,就不会涉水过河;有光明大道,就不走邪僻的小路,不敢以父母给的身体去做危险的事;每说一句话都不敢忘记父母,就不会口出恶言。我们不出恶言骂人,别人也不会以愤愤不平的言语来骂我们。这种不辱没自己的身心,不让父母蒙羞,才是一个真正的孝子。”从这里就知道一个真正的孝子确实做到了每走一步路,不敢忘记父母,每说一句话,不敢忘记父母,那他怎么敢去贪污受贿、违法乱纪呢?所以这就告诉了我们“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原因,因为按这样的标准行事的孝子几乎就是一个完美的人了。

《礼记》上讲,“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如果你的生活起居不庄重,人家会说你没有教养,像我们这一代人最怕的就是别人说我们没有教养,为什么呢?因为这句话不仅说了自己还说到了我们的父母,让我们的父母蒙羞,所以居处不庄,就不是孝道了。“事君不忠,非孝也”,侍奉君主不尽心尽力,这也不是孝敬,如果不忠心侍奉君主,做了违法乱纪的事,最后东窗事发,锒铛入狱,让父母蒙羞,确实是灾及于亲。“莅官不敬,非孝也”,做官没有恭敬心,也就是对自己的事业不恭敬,不尽心尽力,这也不是孝。朋友之间不讲究信义,人家也会骂你,会伤害到父母。“战阵无勇,非孝也”。这五者做不好,都会给父母蒙羞,甚至给父母带来灾难。所以这些都告诉我们,一个孝子确实能够做到面面俱到,在生活中会非常地谨慎。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在《四书蕅益解·论语点睛补注》上也有一段注解,我们把这一段注解也学一学,他说“为仁,正是为人;不仁,便不可为人矣。作乱之本,由于好犯上;犯上之本,由于不孝悌”。“为仁”的“为”,是动词,求的意思。“君子求仁,君子行仁”,而学仁、求仁也都是要学做人。所以“不仁,便不可为人矣”也就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之心,就不能称之为人。

“仁”在《说文解字》上解释为“从人从二”,是会意字,“言己与人相亲爱也”,这就是“仁”的含义。所以这个“仁”就是天地同根、万物一体,能够这样去对待他人,把他人和我视为一体的,没有了我和他人的区别,这才是真正的“为仁”,能够达到这个境界的人,佛教称为“佛菩萨”,儒家称为“圣贤人”。

“作乱之本,由于好犯上,犯上之本,由于不孝悌,不孝悌,由于甘心为禽兽”。孝悌是教育的根本,人跟禽兽之所以不同,就是人要接受教育,如果不接受教育就堕落得和禽兽没有区别了。所以《孟子》上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不懂得做人的道理,不能够行孝悌,那么人跟禽兽就没有两样了。“若不肯做衣冠禽兽,必孝悌以为人”,如果不想做禽兽,那就要学习做人,而学做人就要从孝悌开始学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