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动的历史(改版)

 小玮看世界 2020-01-08

(很多老照片来自网络,但保留防伪)

公共汽车,不只是一个运输的媒介,更是一座城市文化的载体,北京的所有公交车正是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

父辈常说,北京最早的公共汽车是斯柯达的,据说就是这种圆乎乎的汽车,甚至要在顶上坨上一个大油罐子
后来与这种斯柯达相似的就是这些“争气车”,据说全是国产。之所以选择带337的这张照片是因为这路车以“石景山”为重点,城八区几乎没有第二条以区名命名的路线。正如其名,1950年开通的337路是在建国以来很长一段时间石景山几乎唯一的进城线,虽然去年左右被砍掉了很长的一部分但仍是石景山与城里联接的重要纽带。


说到进城,这条线路是不得不提的,814路,当时也是海淀区的进城线,在05年前北京地铁只有3条线的时候不可能坐地铁进城,路上也不堵车,公共汽车便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之后的一段时间也是,想想小的时候最喜欢去东单,因为当时的海淀更像农村,而东单那里最洋气好玩的好吃的最多。


小玮还记得小的时候每一次在玩耍的时候听到围墙外引擎的轰鸣声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追逐公共汽车,老式红条白底的公共汽车的隆隆引擎声总是让人心驰神往,发动汽车时的震颤让人感觉充满激情,当我小的时候,北京的汽车远不像现在这么多,人也不多,北京人所熟知的300路公共汽车在三环上如风一般疾驰,300路公共汽车绕着三环坐一圈是一种享受,因为那个时候三环不堵车,但是无奈的是这最终也已经成为了一段记忆。


更多在房价猛涨之后才首次来到帝都的人恐怕不知道,一段时间面包车是首都交通的主力军,甚至在长安街也有。在公交路网还没有首都现在的地铁网发达的时候这种小型公共汽车就成了补充,上面的这种红叶面包车小玮就做过好几回,当时的这种车门都是手动的,都是售票员开关门。很多时候都是私营的公共汽车在路上跑,所以跟出租车一样随上随下,在路上总能听到售票员的吆喝声。


但是这样对交通秩序产生了负面影响,因为缺乏管理机制所以事故不断,对于首都来讲这是不能容忍的。很多私家的小公共汽车后来被查处,同时小公共汽车的管理更加规范化,比如像上面这张图由大公司统一管理,这种黄色的车也跟夏利一样是首都的标志。


但是这种小型客车的承载效率还是太低,性能不稳定,以前开这种黄色小巴的司机都得会一手修车的本领要么揽不了司机活儿,最终还是被历史所淘汰。这张图是一辆黄色小巴司机在换车之前的合影,旁边这辆运通120路客车就是他的新座驾,接替这辆很快就要报废的小车在同一条线路上运营,这是一段历史的结束。


最近随着定制公交的兴起,小型巴士又一次投入了首都公交的运力,但是小型公共汽车和普通公共汽车地位对等,车的设计和管理更规范,在一些狭窄道路和人少的地方这样的小车还是占优势的。


特6路,几乎是白颐路上跑的最早的双层线路了,最早在这条街上双层车线路也只有特6和特4,别的都是后来才有的。


国家图书馆所在的道路上现在已是熙熙攘攘,但是在世纪之交时这里经过的公共汽车却不多。


相对于一般的客车而言,电车看着更加有年头。当时城里的电车基本都是华宇生产的,可能是因为国产所以看着外形似乎更老,据说前一阵还有这种外形的电车在路上开,但是年头却不长,就是因为是教练车所以图纸都没怎么改就生产了。


电车都是在二环路内行驶的,所以无轨电车曾经代表着北京的老城,当然像西四环南坞那样的收车的地方忽略不计。从城外奔波看到电车就知道进城了,当时小玮最想坐电车而不想坐汽车,因为电车很少会坐,现在对着电池车和地铁的发展似乎坐电车也不在那么新鲜了。

不断改进的电车发展成了现在的样子,但是传统的带“辫子”的路线还是在城内一直没有再向城外发展。

但是因为坐车的人多所以还是会发展出这种像大鲶鱼一样的超大客车,恐怕世界上不算多见。


几十年都住在北京的人对这种黄色的公交车都再熟悉不过,最早运通的公共汽车在马路上非常的显眼,让人只要一看到就知道这是运通的公交车。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运通的公交车与北京公交集团旗下的公交车已经融为一体,涂装已经不再那么鲜明了。



世纪之交的时候这种绿皮的公共汽车满街跑,京华BK1111,几乎是小玮所知京华客车厂生产的最早的车型,甚至连1路都是它的身影,只要是这会儿在北京的人对这款车一定不陌生,从手动变速到自动变速,天然气燃料车从无到有,无论从技术上还是环保上都实现了一个飞跃。


长江牌客车,最有特点的就是它的那种弧形车身和斜坡以及不在一个平面上的前挡风玻璃,更像是美国大片里的公交车。




世纪之交送给帝都的一份大礼就是八方达公司的成立,这个公司的线路都是跑远郊区的,车身都是绿色,是联接城八区与远郊的纽带。不过最开始的时候司机可能都是从远郊聘用的所以开车素质比较够呛,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还是改善很多的。

这款车的绰号叫巡洋舰,从它的样子你也能看出来:长的像一艘舰艇一样,是京华客车厂出来的比较早的一款前置引擎客车,它的身上还有着以前那种红白条客车的影子,基本是03年出厂的,今年春天基本全部退役,有幸的是,我15年1月份拍到了它临退役前的样子,重新返厂涂过涂装的它鲜亮的如同新的一样,但是只要开动就难以掩盖住岁月的沧桑,当时与它同时推出的还有小巡洋舰,现在也已经基本退役了,大巡洋舰曾经是长安街1路的主力军。

小巡洋舰,方头方脑的它虽然个头小,对北京人做出的贡献却是不可磨灭的。

后来,在他们的基础上,京华客车厂做出了改型,在进行了几款车的改进之后推出了两款前置引擎的新车,线条相比他们的父辈更加的圆滑,同时出厂时涂上了鲜亮的颜色,因为它们鲜亮的颜色,人们亲切的称它们为“大财神”和“小财神”,“小财神”就是图中这种车型,从它的个头就可以看出,这种小车适合跑城里的那些比较狭窄的道路,比如2路公交车基本都是“小财神”,但是前置引擎车的不足就是引擎占车的空间太大,所以它的座位比较少,这种车是我最喜欢的车型。


前置引擎的公共汽车有一些缺点,诸如噪音太大、传动轴需要的空间大、座位少等一系列的问题,最终导致它逐渐退出了北京的大街小巷,图中的这辆黄海前置引擎客车基本上说是最后一款了,但是我觉得这种缺点反倒是优点,引擎强大的轰鸣声给人一种动力感,这是后置引擎的公交车所不具有的。或许几年之后,他们也就成为人们遥远的回忆了。

这辆车的顶上驮着一个大包,然而这不是空调,是用压缩天然气气为燃料的公共汽车,虽然最早的天然气车略显笨重,但是毕竟是北京公交对于北京天气改善作出的贡献,毕竟这种车不是柴油车,天然气用火点燃而不是压燃,所以车辆震动性小舒适性高,燃料燃烧效率也更高。

LPG---液化石油气 LNG---液化天然气 CNG---压缩天然气


这应该是京华客车厂的最后两款车型了,几乎可以算是当时北京城内最长的公交车了,还有一款缩短款,外形基本类似,他们基本都是07年以后生产的,服务于08年奥运会,现在的大街小巷他们的影子仍然无处不在,秋天路边银杏的黄与车身的黄色相呼应,构成了京城秋日的美景。

随着09年6月的产业调整,京华客车厂成为了历史,京华的存在仅有短短不到5年的时间,但是它为首都公交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大街小巷还有头顶“JH”标志的客车在奔跑,运送着满满的乘客,可以说,没有京华客车厂就没有现在的首都。

在2008年左右北京的德国奔驰氢燃料示范车在原801线路试验,这种燃料车通过氢气与氧气的燃烧产生水同时产生电力驱动汽车自身的电动机使汽车开动,据说产生的税没有污染还能当饮用水喝。当时能看到这样的公共汽车车顶冒着白色的水蒸气在路上开,当时这种公交车在路上显得非常先进,看着更像是现在路上的的公共汽车,别的公共汽车一下子就显得灰头土脸,吸引了众多人的观看,当时小玮看到这种公交车也是非常的好奇


然而这种车毕竟还是少数,氢燃料虽然清洁但是储存和运输成本昂贵,当时体验这种加氢的燃料车票价更是不便宜。迄今为止中国国内的加氢站只有三家,很不方便,这种公交车出现在北京街头也只是昙花一现而并未普及,但是只要有想法毕竟就是进步。


北京市在06年左右引入了青年公交车,这是与德国Neoplan公司合作的成果,一登场就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因为使用英国Lotus公司的底盘技术,车门处没有台阶,并且有方便残疾人上下车的装置,并且发动机的噪音小了很多,技术上超越了北京公交的先辈。

随着首都的发展,乘坐公交出行的人越来越多,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短时间内输送人流,随之而来的就是公交车体积越来越大以便于一次塞下更多的乘客,大容量的公交车越来越多,甚至像有些道路还专门划定像有专门站台的那张照片里的道路那样划定公交道来确保公交车能快速转移人群。


在老城里行驶的非常具有特色的铛铛车


从小就喜欢做双层车的我,喜欢那种在高处俯瞰小车的感觉,总是希望听见双层车刮树杈发出嘎吱的响声。


这张广告正好让双层的747印在了双层巴士上,两者都是线路上的巨无霸。


最下面这张是福田客车的双层车,看上去给人的感觉就是先进,听引擎的声音也可以想象到它高度的电气化,是无数为首都客车事业做出贡献的人们合力的成果。


最近据说是模仿英国红色双层车用这种双层车也开辟了一条观光线路,北京市政府确实还是最促进旅游业做了一些努力,但是这样的车身相比于西方的其他旅游城市的客车还是缺乏新意,而且缺乏英语标志外国游客不一定能反应过来这就是观光车。

在京华客车厂成为历史的同时,福田汽车公司接手了原来京华客车厂的技术并与原来的其他几个老客车厂整合,开始生产新的车型,他们作为新的动力为首都提速,当然,在福田崛起的背后看到似乎很多福田的新车都有08年奔驰氢燃料车的影子,联想到北京奔驰觉得或多或少福田还会有些和戴姆勒的合作

车的前脸酷似一种呆呆的表情所以绰号“阿呆”,虽然不尽完美,但是比起青年汽车仿造MAN客车的前脸,它还是自主设计出来的,在外观上给高分!

这种新型的客车有红色和绿色两种,前脸像鹰一样,所以绰号“红头鹰”和“绿头鹰”,LNG燃料,“红头鹰”是自动挡的,“绿头鹰”是手动挡的,可以看到显示屏的变化,更加现代化。


后来红头鹰由衍生出来CNG车型,虽然腾出了后挡风玻璃的位置但是前面增加了一个装压气罐的鼓包出来。

1路,它的血液是首都线路中最鲜活的,也是首都的标志,现在全是福田的公共汽车,自主研发的公共汽车在全国最知名的道路上奔驰是国家的自豪,逐渐成为首都道路上的主力军。


前面之所以说带辫子的电车没有再发展就是因为电池车的普及已经不需要辫子,但是实质跟电车是一样的。


14年末北京票价的变化,1块钱公交的日子和地铁全程2块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但是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首都的发展。

以两张间隔十年拍摄的同样线路的照片说明北京公交十年的发展

以及二十年从一条街上看交通的发展,长龙似的公共汽车首尾相接望不到头,但是却折射出公交系统的一些不合理的问题。



虽然很多时候车尾的标志不起眼,但是却代表了厂家对自己技术的宣传,可以看到客车技术上的进步,但是更多的是国外的发动机,小玮更期待在以后的标志中能在先进的客车中拥有一颗完全中国制造的心。

在大雨的考验下北京的公交车和司机还是很过硬的,证明了不管是车辆设计者还是公交系统的员工的尽职精神,为保证极端天气下乘客安全的所有工作者点赞!


疾驰而过的公共汽车如同时光穿梭机,载着首都奔向未来

公交车是一个城市流动的历史,也是一个城市的未来,首都的公交车更是一个国家客车发展的标志,相信以后北京的市民们能坐上更快捷,拥有更高技术、更优越舒适性能的公共汽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