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昌意西迁监察西方与上古中国西部的“眼睛”(凸眼)崇拜对昌意及其后裔的影响

 澴川黄饮冰 2021-01-23

昌意西迁监察西方与上古中国西部的“眼睛”(凸眼)崇拜对昌意及其后裔的影响

(修改版)

|黄饮冰

一、眼睛(凸眼)崇拜超时空地贯穿于上古中国西部

在谈汤家岗文化之族徽的时候,我谈过汤家岗族徽之中的“眉眼纹”,这个“眉眼纹”与当今人们戴在鼻梁上的眼镜非常相像。在谈石家河文化的时候,我反复强调石家河玉人头像之“凸眼”特征,这个“凸眼”特征在三星堆青铜人头像上被突出地表现出来,而“凸眼”特征,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之关中杨官寨遗址发现的一块陶片上就已经表现。在石峁古城的一块基石上,凸出的大眼睛形象同样给人以震撼。可以说,“眼睛”形象一直贯穿于汤家岗文化、庙底沟文化、石家河文化、石峁古城遗址,一直延续到三星堆的青铜文化。所以“眼睛”(凸眼)崇拜实际上一直贯穿于上古中国西部,是超时空而存在。

杨官寨遗址(庙底沟文化)

齐家文化玉人面,凸眼

石峁古城遗址,凸眼

三星堆遗址 凸眼

良渚有虞氏之虞,凸眼

石家河遗址  凸眼

二、眼睛崇拜起源于汤家岗文化,即汤家岗文化族徽上的“眉眼纹”

这个观点点,我在《汤家岗八角星之数理分析结论:汤家岗文化不是伏羲文化,是在高庙文化和大溪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文化——王母文化》和《汤家岗八角星的文化分析揭示:蝴蝶妈妈、王母与蚩尤均在汤家岗》都有分析,并从汤家岗族徽分离出了“眉眼纹”。这个“眉眼纹”就是目前考古上可以见到的最原始的“眼睛崇拜”。

眼崇拜在上古中国东部也有表现,大量出现“旋眼纹”,如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眼睛、龙山文化玉器上的眼睛,都给人以“飞旋”的感觉。“旋眼纹”在庙底沟文化也有表现。

所以上古中国的眼睛崇拜是东西两条线。我所称之“眉眼纹”是因为有“眉纹”与“眼纹”相连;我所称之“旋眼纹”是因为眼纹是飞旋之态。

这里要指出的是,良渚的眼纹,既给人飞旋或旋转之态,也有明显的眉纹把两旋眼相连。所以良渚文化是旋眼纹的起源地。

汤家岗族徽上的眉眼纹

三、西少昊金天氏昌意西迁,接受并发扬了西部的眼睛崇拜

石家河遗址,昌意的族徽,距今4300年出现在石家河,

以此为依据我提出距今4300年昌意部流亡到石家河的观点。

大约在距今4500年(以山东龙山文化考古年代为参考),黄帝杀两昊、蚩尤(《盐铁论》),代神农氏为天子(《史记.五帝本纪》)。黄帝统一上古中国后,设东西大监监于万国(《史记.五帝本纪》)。也就是说,黄帝设立了两个二级政权,代表黄帝监察上古中国的东方和西方。这两个大监是谁呢?《史记.五帝本纪》并没有交代。根据我的考证,我认为东西大监就是东西两少昊,东少昊是青阳氏玄嚣,黄帝长子;西少昊是金天氏昌意,黄帝次子。西少昊在《楚辞》中也叫做“西皇”。

西少昊昌意进入上古中国西部,带去了很多的上古中国的东部人。我说过,黄帝的统一是从上古中国的东部开始,然后和平统一了统治上古中国中西部的神农氏(古夏王朝)。黄帝把东部人口的一部分交给西少昊昌意,随昌意到上古中国西部建立国家,监察西部诸国。

进入上古中国西部的昌意,面对的是西部诸国,他们属于古夏人性质。昌意对于上古中国西部的古夏人,既要进行血统改造,又要进行文化改造,以建立以昌意为宗主的西部统治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的吸收也不可避免,所以昌意也不可避免地打赏西部古夏人的烙印,西部的眼睛崇拜,昌意是接受和发扬光大了。

芦山峁古城、石峁古城与陶寺古城位置示意图。

芦山峁古城建设于距今4500年,可能是西少昊昌意在西部建立的第一都城。这个时候在城都平原有宝墩文化宝墩遗址既是这一时期成都平原时代最早的古城址的典型,也是四川即将跨进文明门槛的历史见证。宝墩文化可能是由岷江上游地区的营盘山文化发展而来的。

四、关于昌意

著名的颛顼的父亲就是昌意,昌意的父亲就是黄帝。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颛顼高阳者,【集解】:皇甫谧曰:都帝丘,今东郡濮阳是也。【索隐】:宋衷云:颛顼,名;高阳,有天下号也。张晏云:高阳者,所兴地名也。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

昌意的妻子是昌仆。颛顼是昌仆,一名景仆。《世本·帝系篇》记载:颛顼母濁山氏之子,名昌仆。按《初学 记》卷九引《帝王世纪》云:颛顼,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姬姓也。母曰景仆,蜀山氏女,为昌意正妃,谓之女枢。金天氏之末,瑶光之星贯月如虹,感女枢幽房之宫,生颛顼于若水。是昌仆即景仆,濁山氏即蜀山氏也。

昌意到了上古中国西部,自然就会与西部大族蜀山氏建立婚姻关系。

五、昌意之“昌”就是眼睛崇拜的产物

在《石峁古城建设者的破解又添新证据,所谓戎狄所造是瞎说(兼论大禹的文化符号禹蜀纹)》一文中,我把“眉眼纹”又叫做“禹蜀纹”,认为“眉眼纹”是禹蜀文化的标志。夏后氏禹兴起于蜀,其后代在丧失中原政权后归于蜀,这就是三星堆青铜文化的来历。

如果结合夏后氏禹和金天氏昌意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宗亲关系是很明确的。《史记.夏本纪》记载: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

1、夏后氏禹与上古中国西部的关系,在《史记.夏本纪》的注释中可以看到。

【正义】:帝王纪云:父鲧妻脩己,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又吞神珠薏苡,胸坼而生禹。名文命,字密,身九尺二寸长,本西夷人也。大戴礼云高阳之孙,鲧之子,曰文命。杨雄蜀王本纪云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也,生於石纽括地志云:茂州汶川县石纽山在县西七十三里。华阳国志云今夷人共营其地,方百里不敢居牧,至今犹不敢放六畜按:广柔,隋改曰汶川。

【正义】之注释,解释了禹生命之来源,其父是鲧,其母是脩己禹名文命,字密,身九尺二寸长,本西夷人也。这个“西夷”可没有越过青海和新疆,是蜀地汶山郡广柔县人,生於石纽广柔,隋改曰汶川。汶川县石纽山在县西七十三里。并提供了华阳国志的记载作为证据:华阳国志云今夷人共营其地,方百里不敢居牧,至今犹不敢放六畜

2、“昌”的造型太像两只眼睛了,“昌”的起源可能就是“眼睛”

楚系简帛文字就是眼睛的造型。

3、昌意文化的本色与增色

昌意的文化本色,是东部特色(黄帝本色),具有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和两昊文化底色。但是进入上古中国之后,昌意文化势必打上西部文化之烙印,这个西部文化的烙印,就是西部古夏人之文化烙印。

距今4500年后,西部考古文化就有不少遗址具有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组合色,红山鹰、良渚玉琮和良渚神人兽面造型等。典型的是以甘肃为中心的齐家文化(公元前2000~前1900)、陕西神木的石峁古城遗址等。

六、三星堆人是昌意后裔的证据:三星堆青铜人帽子上的图徽,就是“昌”字

三星堆青铜人帽子上的“昌”字。

三星堆人是谁的后代呢?昌意的后代。

三星堆人的凸眼,不过是眼睛崇拜的刻意表达而已。

七、关于眉眼纹和人面中的人眼与天文观测和远距离远测工具的发明

在汤家岗文化八角星图上,我已经分离出了“眉眼纹”。对于眉眼纹,以前也专门论述过,但是没有与其他文化相对比。

从现有的考古发现的图案看,在距今6800年到6300年的时间段,在湖南汤家岗出现八角星,八角星上有眉眼纹。而几乎在同一时期,在大溪文化、半坡文化、红山文化都出土了人面。

汤家岗八角星上的眉眼纹

汤家岗八角星上的形似现代眼镜的纹,我称之为“眉眼纹”。汤家岗同样表现眉眼,只不过是抽象化而且十分线条化勾勒出来的眉眼。

在湖北的大溪文化出土了玉人面。在陕西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出土了人面鱼纹图。再往东北,红山文化出土了泥塑女神像。大溪文化的玉人面、半坡文化的人面鱼纹图、红山文化的泥塑女神像,统一的特征,就是描绘的人物的眼睛给人鲜活而深邃、洞穿世界的感觉。

距今6800年到距今6300年,在西安半坡遗址,就是被称作“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半坡遗址,有“人面鱼纹图”,我已经把半坡“人面鱼纹图”解释成图文夏字。

半坡人面鱼纹图,就是图文夏字,古音sa

半坡文化和汤家岗文化出于同一时代。半坡人面鱼纹图之人面,给人生动而深刻印象的是人面之“眉眼”。

大溪文化玉人面纹佩文物级别:国家一级文物出土时间、地点:1959年 巫山大溪馆藏单位:四川博物院

在大溪文化(距今6400年到5300年)出土玉人面。大溪文化的玉人面,是实写的人面,给人深刻冲击感的是圆睁的眼睛。

红山文化女神

红山文化泥塑女神像,为了特别表现眼睛,在泥塑女神像的眼睛中镶嵌宝石。

1、为什么在距今6000年前,人的眼睛处于突出的地位呢?我想可能与这个时候古人重视天文观测有关

我们说古人“仰观于天,俯察于地”,但人类观察和了解事务,是从身边开始。所以是先俯察于地,把大地上的事情搞清楚,再仰观于天。观天,眼睛就成为了人类的短板,眼睛好更加有利于观测远空,人们就渴望眼睛视线像深邃的天空延申。所以这个时候就形成了眼睛崇拜。

故人们把观测的对象延申到天空,也跟距今8000年到6000年之间的洪水泛滥和海浸有关。洪水和海浸迫使人们仰望天空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也就形成了天神崇拜。

我这个认识可不是猜想。在这以前,我们发现的考古材料,都说明中国古人造历法,依靠观测太阳的归藏运动,以物候、连山、测日影之办法造历法。这都是一般的视力都可以办得到的。但是以天文造历法,人的视力就必须向天空延申,否则就无法做到。

视力的延申这个问题,至少在距今6000年前就摆在了中国古人的面前。中国古人也在科学的探索中解决这个问题。

2、距今5300年前,古人可能已经发明了观测工具“望远镜”

在良渚文化(距今5300年到4300年)就出现了如下图徽:

良渚文化神人兽面图。

良渚文化神人兽面图,突出的是横杠相连的两个突出来的眼睛。这个突出的眼睛恐怕不是真实的眼睛,而是古人发明出来的延申人的视线以实现远距离观测的工具,这个延申古人视线以视线远距离观测的工具,恐怕就是古人发明的“望远镜”。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台,专门负责钦天监,那么丰富的天文观测发现,恐怕仅仅依靠人的眼睛是难以做到的。中国古代没有“望远镜”这个词汇,但是有“千里眼”这个词汇,所以“千里眼”可能就是“望远镜”。这不是玩笑话。

三星堆文化纵目人

三星堆文化纵目人像。这个除了以望远镜解释之,无法解释。

3、考古中出现的“人眼突出”造型,绝不是一种病态的记录或者是外来人种或者外星人进入地球的证据。而是远古人延申人的视力的强烈愿望在远古艺术中的表现

石茆古城石人面:突出的眼睛

齐家文化玉人面:突出的眼睛

大英博物馆藏石家河文化人头像:突出的眼睛

4、汤家岗八角星眉眼纹的传承:大禹的标志,“禹”和“蜀”的造字来源

三星堆青铜鸟

汤家岗文化八角星眉眼纹,造型在四川三星堆铜器上可以看到。上图鸟上的青铜装饰上的纹就是“眉眼纹”。传说西王母西迁入四川,应该是真实的。所以三星堆之城都平原文明,应该是多种成份组合而成。眉眼纹入川,被大禹继承,大禹的“禹”字,巴蜀的“蜀”字,均是眉眼纹的变形,变形的眉眼纹我称之为“禹蜀纹”。

二里头遗址绿松石铜牌。这就是眉眼纹的变形,组成一个“禹”字。我把此牌叫做“禹牌”。夏王家专用。

青铜器上的眉眼纹

在商周青铜器上,眉眼纹也是常见的纹饰。这个眉眼纹,实际上是大禹的标志,与饕餮纹(兽面纹)不能混淆。(引用自黄饮冰2019714日星期日发表的《汤家岗八角星之数理分析结论:汤家岗文化不是伏羲文化,是在高庙文化和大溪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文化——王母文化》一文的第四节。

黄饮冰20191228日星期六随笔。2020年1月2日星期四修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