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小小|凄风苦雨,幽兰啼泪,何时有人归?

 高山仙人掌 2020-01-08
山鬼 周云蓬 - 沉默如谜的呼吸  

  柳永曾道“钱塘自古繁华”,褒其景是“烟柳画桥,风帘翠幕”,而坐落于杭州的西湖自然是钱塘城清雅美景的化身。因苏轼的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又多了一个西子湖的美称。自唐代柳中庸的一首《幽院早春》问世后,才貌双全、多情潇洒的钱塘名伎苏小小的形象便频频出现在文人骚客的笔下,成为中晚唐诗人倾心吟咏的对象,为西湖文学史又增添了一抹独特的风采。

?

苏小小其人其墓所在的朝代与地址历来众说纷纭,颇具争议。在朝代上盛行说法有南齐说与晋代说两种,关于墓址则是有嘉兴与钱塘两处。但我们暂时撇开这些争议的问题不谈,苏小小这一人物形象确已在西湖文学史上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不论西泠桥畔的苏小墓是真实可考,还是后人所建,其最初的原型经过了历代文人的修饰、美化、渲染,早已化身成为了一个能够代表西湖特色、表达文人特殊情结的西湖意象。

?

在整理、阅读唐代涉及苏小小的诗作名篇之后,本文将这些诗大致分为写人诗与化用诗两类,并在下文稍作分析。写人诗,即指诗词以苏小小形象为主体,侧重以专门针对苏小小形象及其恋情的刻画与想象为主,并将诗人的情感暗含诗中的一类诗,如李贺的名作《苏小小墓》、张祜的《题苏小小墓》等;化用诗,即指全诗简单提及苏小小这一意象来吟咏抒发诗人对钱塘的赞美、对美好追求的向往以及对盛衰之变的感慨愁绪的一类诗,如柳中庸的《幽院早春》、李贺《七夕》、蒋寅《苏小小墓》和韩翃的《送王少府归杭州》等。

李贺《苏小小墓》

凄风苦雨,幽兰啼泪,何时有人归?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珮。油壁车,夕相待。

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

?

  若提到深入刻画苏小小形象及其情感的诗作,绝避不开李贺的《苏小小墓》。黎简评李贺“从来琢句之妙,无有过于长吉者”,李贺在写作技巧上对诗逐字逐句高度锤炼的原则,让他的诗词字字句句都饱含韵味,越是反复推敲越觉其中的味道。首句“幽兰露,如啼眼”,运用拟人修辞,极为巧妙地在开篇就将人的思绪由一朵幽兰带入到一个凄美的环境中去。幽兰上沾着露水,宛若女子啼哭的眼,一个“啼”字诉衷肠:苏小小亦或是她的鬼魂独自在这凄风冷雨中等人归,却又无人归。后叹一句“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写尽空谷幽兰无人自芳,只得孤芳自赏的悲哀。

?

  而这女子又该是怎样的一副模样呢?“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珮。”诗至此句“冷极鬼极”俱显,李贺将景物与人物相交织、相结合 ,未写一字关于苏小小的面容体态,却用景将她的形象塑造得十分丰满。她被绿草青松环抱,以风为裳,以水为珮,至此,诗中的鬼魂形象和凄冷环境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就是这样一个凄美绝伦的“女鬼”朝夕等待,等待有朝一日能重温当年“油壁车,青骢马”的美好时光,然而只有一抹“冷翠竹“徒劳耗费光彩。西陵桥边,苏小墓旁,凄风苦雨,无期才是归期。

?

  李贺的《苏小小墓》秉承诗人一贯作风,不同于主流诗词的写法,句与句之间的场景切换诡谲跳跃,从幽兰到风水,从油壁车到冷翠烛,意象与意象之间都没有紧密的联系,但就是这样构成的碎片式的画面结合在一起又营造出了凄冷阴郁的气氛。不仅如此,全诗选用的均是冷色调描写,夜晚的鬼火徒劳光彩,是冷;暗夜的青草翠松,是冷;幽兰沾露,若是蓝紫色的,是冷,若是红黄色的,则在一片阴暗中更加刺眼,愈显诡异冷艳,亦是冷。

?

  除却修辞上的精到,《苏小小墓》在主旨上更意味深长。油壁车、结同心、西陵下这些意象均化用自南朝乐府的《苏小小歌》,但若两相对照,在表达的情感上则是一喜一忧,背道而驰。

南朝乐府《苏小小歌》

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

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

《苏小小歌》里吟道“郎骑青骢马”,而这一男性形象在李贺笔下却已消失不见,剩下的只有苏小小的鬼魂与一架油壁车,再无意中人与之出双入对。并且,在《苏小小歌》中对关于“何处结同心”的问题也给出了回答:自西陵松柏下相遇后,便定了终身,愿永结同心。这一句诗中饱含憧憬,也展现出了女子不屑世俗眼光,追求所爱的自由洒脱。然而在李贺诗中的西陵只有风雨瑟瑟,并直截了当地宣告”无物结同心“。这般对苏小小追求爱情的结果的深刻阐释,颇具陈寅恪先生笔下的”了解之同情“的意味。

?

据说李贺身材相貌皆平平,曾志怀高远的他因父讳“终不得仕”,一直处于社会的边缘地带,这极有可能导致了他思想上的边缘化,从而偏离主流,专爱写些灵异题材诗。鬼才李贺写苏小小的亡魂百年忍受孤独,无人理解亦无人关照,这或许也是他的自白,胸怀鸿鹄之志却无人问津。因此诗人只能自怜自哀,留下那难诉尽的千万愁绪在诗中。

张祜《题苏小小墓》

眉恨柳长深,徒愿结同心。

漠漠穷尘地,萧萧古树林。

脸浓花自发,眉恨柳长深。

夜月人何待,春风鸟为吟。

不知谁共穴,徒愿结同心。

?

张祜的《题苏小小墓》较李贺而言写得更清丽,不带有过于浓重的阴郁之气。相同的是对地点的描写,两诗同样是古树林中的苏小小墓,气氛萧瑟寂寥。而不同点我认为有三:

?

一是在对苏小小的描写上,张诗对苏小小的美艳形象作出了正面描写,描绘她有姣好面容让花儿自发,柳叶弯眉蕴含深长恨意。而李诗则是侧面衬托。二是在取景与色调上,深夜里墓旁并非是鬼火烁烁,而是当空有一轮明月与之共待,虽只有春鸟为其吟唱,但总算聊胜于无。“月”在这首诗里虽然不是特别温暖的意象,但读起来并不会让人感到尤为阴冷凄凉,“春鸟”亦是如此,颇有哀伤而浪漫之味。因此,张诗虽也是有一腔愁绪,但可能更多偏向于无奈,而不像李诗那样的极端悲情。

?

这也体现在第三个不同点上,即张诗没有完全、绝对地阻断主人公“结同心”的希望,诗人在诗中用了“不知”二字,疑问式的安排使否定的情感色彩没有十分强烈,是一种无望之有望。而李诗则截然不同,用了许多冷色调与哀声词,并直言“无物结同心”,结尾也有一个定格的景象,好像有意表明只有这凄风苦雨会一直延续,如意郎君无返的可能。

韩翃《送王少府归杭州》

钱塘苏小是乡亲

?

苏小小这一意象在无数文人化用入诗后,早已脱离其本来的面貌,而被塑造成一个更具魅力与西湖特色的形象了。西湖诗词中除却对苏小小及其恋情的深刻描写,更多的是对其人其事的一种引用、借喻。如韩翃的《送王少府归杭州》中,就有一名句“钱塘苏小是乡亲”,运用史实来赞美杭州的人杰地灵。又如柳中庸的《幽院早春》中写的“欲寻苏小小,何处觅钱塘”,全诗文笔清新,颇具浪漫气息,尾联借用苏小小自由追求爱情的事迹,表明了诗人内心对美好爱情和理想的向往。再看李贺的《七夕》,其在诗末忽然提及“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借用苏小小来表达七夕时节思念爱妻的愁绪。

?

钱塘苏小小的形象在不同的诗中被赋上的寓意不尽相同,诗人从她浪漫而梦幻的爱情形象开始,不断在她身上赋予了各种各样的情感寄托,这些诗作如唐代西湖文学史上的离离星辰,至今依旧散发着其迷人的魅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