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死守宁武关,鏖战李自成——明朝最后一位有血性总兵的坚守

 光辉rlbr1vjwmb 2020-01-08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誓师,领兵出征,号称大军一百万。这次他的目标,不再是一城一地,而是要取道山西,直捣京师,取代大明。

大顺军一路东进,所到之处,几乎望风归顺,许多地方只需要传檄而定。大明帝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一路顺风顺水的李自成不会料到,在山西,一个小小的宁武关,会让他遇到东征路上最大挫折。

大顺军在正月初八出发,李自成亲率主力,进入山西,先后攻下平阳、汾州、太原、到二月十六日,已经占领了忻州,下一步,挡在他前进道路上的,是个小小的县城——代州。

死守宁武关,鏖战李自成——明朝最后一位有血性总兵的坚守

代州是座小城,驻守在这里的,是山西总兵周遇吉。

在小小代州,大顺军遭遇了一场恶战。周遇吉凭城固守,誓死不降,给大顺军造成了很大伤亡。

代州终究是小城,在大顺军优势兵力进攻下,周遇吉虽然骁勇,粮草弹药却无法保证,力战之下无法坚持,明军主动撤退。

李自成终于攻下了代州,大顺军却没有想到,这只是另一场鏖战的开始——周遇吉退到了宁武关。

宁武关,扼守战略要冲,明朝在山西境内有“外三关”,分别是指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宁武关位于三关中间位置,素来称为重镇。

《边防考》:“以重兵驻此,东可以卫雁门,西可以援偏关,北可以应云朔,盖地利得势。”

宁武关本来就是三关总兵周遇吉的驻地,他对这里知根知底,在这里,他将给李自成以重大杀伤。

死守宁武关,鏖战李自成——明朝最后一位有血性总兵的坚守

周遇吉有多少兵力?

周遇吉兵力肯定少于李自成,那么他退守宁武关时,还有多少兵力呢,弄清楚这点,对接下来的战役比较关键。

根据《皇明九边考》里记载,宁武关驻扎的理论最大兵力是6231名,实际兵力是5496名,其中有骑兵1928名,其余都是步兵。

到了明末,由于兵力被抽调以及逃兵现象的发生,当时记载“宁武兵止四千”。不过周遇吉对兵力不足已有所准备,大顺军在山西收城掠地的时候,他就抓紧训练城里的壮丁,“昼夜练兵,更选城中壮勇,得数千人”。

就算加上这些兵力,周遇吉手里掌握的军队也不超过万人。

那么大顺军有多少兵力呢?

李自成东征,号称百万大军,这里面当然有虚头,应当是包括了随军的后勤人员和家属再予以夸大,这也是当时惯例。

就算人数再少,数十万兵力肯定是有的。

李自成过黄河后,在禹门分兵,李自成亲自率领的一路是主力,号称是“马步五十万”,这个号五十万,应当也是包括了所有的人数,按照比例来推算,二十到三十万的战兵,也是有的。

周遇吉以不满万的兵力对抗大顺军数十万的兵力,人数是好几十倍的差距。

死守宁武关,鏖战李自成——明朝最后一位有血性总兵的坚守

有必要再介绍一下周遇吉。

周遇吉,辽东锦州人。他前半生的事,在史书上记载简略,只是说“少有勇力,好射生”,当兵以后,“战辄先登,积功至京营游击”,虽然寥寥几笔,已经可以看出周遇吉勇将的潜质。

周遇吉真正开始露脸,是在崇祯九年清军进攻北京的时候,他的对手是强悍的满洲兵,此战后周遇吉连升二级,被提拔为副将。

此后周遇吉主要与农民军作战,到了崇祯十三年,已经晋升为左都督,加太子少保。

所以,周遇吉对农民军有相当的作战经验,这是他的底气。

再有底气,明军和大顺军兵力也相差悬殊,除了城池,周遇吉还能依仗的,就是大炮。

大炮在明军中已不算稀罕物,在天启皇帝时期,明军就开始装备重型红夷大炮,成为袁崇焕手中守城利器。

到了崇祯末期,三关重镇配置大炮,已经不算稀奇。

作为三关扼守中路的宁武关,这时候有多少火炮,在《宁武守御所志书》和《宁武府志》里也有记载:

死守宁武关,鏖战李自成——明朝最后一位有血性总兵的坚守

从两种史料的记载来看,似乎有所差异,这应当是标配和现存两种方式的差异,不管怎么计算,宁武关拥有数百门大小火炮是可以确定的,里面所提到的大将军、二将军、三将军、威远炮等名称,是根据大炮重量、口径、威力不同所起的不同称呼。

这些火炮,将为周遇吉在随后的战斗中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持。

宁武关本身地形险要,与内长城相连。作为一座军事重镇,它是自带有体系的,在城池四周,修筑了宁文堡、阳方堡、盘道梁堡这些大大小小的堡垒,各自可以驻兵数百到数千人,在敌人入侵时,可以互为犄角,提供支撑。

不过,由于明军兵力过少,大顺军人数又过多,分兵占据这些堡垒,只能被各个击破,所以它们在开战前都被放弃,明军撤入关内据守。

死守宁武关,鏖战李自成——明朝最后一位有血性总兵的坚守

二月十八日,大顺军兵临城下,先礼后兵,试图劝降周遇吉。被拒绝后,大顺军开始攻城。

在冷兵器时代,城池是防守方最好的依托。不过到了明末,已经是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如果城头还有大炮,那就是进攻方的噩梦,具体例子可以参见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在宁远和锦州的失败。

明军凭借城墙,利用大炮,四面发炮轰击,大顺军虽然脱胎自农民军,但他们的战斗力也已经在战火中得到淬炼,也已经是一支劲旅。

大顺军士兵虽然前赴后继,无奈在大炮和弓弩的立体打击下,激战了四天,却始终没能攻破城池,自己反而受到惨重杀伤,“(遇吉)悉力拒守,大炮击杀贼万余”,大顺军在城下遗尸累累。

如果照这么打下去,大顺军再攻四天也未必能攻下宁武关,自己却已承受不住这样的伤亡。

损失惨重之下,李自成被打得有些怀疑人生,一个小小宁武关,自己几十万大军无法攻克,如果一路过去再多几个周遇吉,还没等打到北京,自己这点兵力就被折腾光了,他有点打退堂鼓。不过,手下将领坚持要拿下宁武关,大顺军于是重新集结,准备发动新一波的进攻。

但在这时候,宁武关里的形势却有点不妙——弹药告罄了。

在连续几天的高弹药消耗下,明军储备的弹药已经用完,赖以抗敌的大炮一旦哑火,宁武关的失守就只是时间问题。

死守宁武关,鏖战李自成——明朝最后一位有血性总兵的坚守

实际上,许多人忽略了一个问题,打到这时候,宁武关还是有希望的。

希望在于援兵。

后人讲到周遇吉,多半认为他死守孤城,从开始就注定失败。小院觉得,周遇吉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将领,他并不傻,坚守宁武,他是有机会的,机会在哪呢,就是得到增援。

援兵在哪呢?在大同。

大同距离宁武关,不到400里,如果以急行军的速度,不到3天就能赶到,而这时周遇吉已经守了好几天,如果能早点派出援兵,带来补给,宁武关将继续成为李自成的噩梦。

周遇吉苦苦等待的援军,不会来了。

大同总兵,姜瓖。

这是个出自将门世家的将领,兄弟都是总兵副总兵,姜瓖本人挂镇朔将军印,出任大同总兵官。

镇朔将军,是个荣耀的称号。明朝永乐到正统年间的名将杨洪就曾经是著名的镇朔将军。

姜瓖显然配不上这个称号。

他这时候坐镇大同,手里仍然掌握着大同的兵力,却再也不会派出援兵增援周遇吉。

因为这时候的姜瓖,已经派人秘密与李自成联络,正打算送上降表,开门归顺。

相比与敌人的正面交锋,更为险恶的是来自己方的出卖,历史一次次证明着这点。

死守宁武关,鏖战李自成——明朝最后一位有血性总兵的坚守

周遇吉只能靠自己了。

和明军相比,大顺军在火器上要弱得多,但并不代表他们没有火器,他们的火器基本来自于明军的缴获,其中也包括大炮。

之前攻城,不见大顺军以大炮进行火力支援的记载,这应该是由于大顺军的火炮不及架设在城头的明军大炮,推上前线,也容易被威力更大,射程更远的明军大炮摧毁。

在城头大炮哑火后,火枪和弓箭都难以伤到大炮,大顺军的大炮有了用武之地。

“我(守军)炮既尽,贼将舁大炮击城,援兵不至”。

外无援兵,内无弹药,守城官兵一个个倒下,官军亦被创,不复起”,周遇吉再勇也支撑不住了。

虽然明军还在苦苦支撑,一架架攻城梯被掀翻,一条条地道被堵死,城墙被轰塌,周遇吉马上组织人手填补,但人数差异终究太过悬殊,东门被轰塌后,纵然周遇吉率兵反击,终究无力回天,力尽被擒。

“公日夜指挥炮铳之下,贼梯而上夺其梯,穴地坠下烧其穴,挽强纵炮,囊土补缺,城屡崩而复完。及东门之陷也,率众从城头反击,贼于城内死亡山积,力不支被执。”

大顺军突入城内后,周遇吉的夫人刘氏带领众妇女登上屋顶,誓死不降,放箭对抗,最后被大顺军一把大火,全部遇难。

城坡后,大顺军为泄愤屠城,“遂屠宁武,婴幼不遗”。

至于周遇吉,当然不会独生。关于他是怎么遇害的,有几种说法,结局都太过悲壮,我已实在不想一一列举。

死守宁武关,鏖战李自成——明朝最后一位有血性总兵的坚守

宁武关之战,几乎是李自成攻取北京道路上唯一一场血战。此战过后,由于伤亡过于惨重,李自成一度产生班师回陕的想法。

自成集众计曰:“宁武虽破,吾将士死伤多。自此达京师,历大同、阳和、宣府、居庸,皆有重兵。倘尽如宁武,吾部下宁有孑遗哉!不如还秦休息,图后举。”

这时,姜瓖的降表送到,紧接着,宣府总兵的降表也到了,九边重镇大同、宣府宣告不战而降,其他关隘,再也没有遇到有力抵抗,从宁武关到京师,李自成再无阻碍。

刻期将遁,而大同总兵姜瓖降表至,自成大喜。方宴其使者,宣府总兵王承廕表亦至,自成益喜。

死守宁武关,鏖战李自成——明朝最后一位有血性总兵的坚守

要论明末孤忠,血战宁武,舍身取义的周遇吉在小院心里排第一。

后人之所以推崇周遇吉,因为他是一个符号,代表的是气节,是舍身取义的精神,在纷乱的明末,他的坚持,尤其具有特殊意义。

周遇吉坚守宁武关的意义,不在于他给李自成造成了多大伤亡,更为重要的,是他竖立了一根标杆,一座丰碑,在精神上激励着后人,对后世影响深远。

周遇吉披坚执锐,死守孤城,为的不是自己,是国家,哪怕这个国家看上去摇摇欲坠,大多数人已认为没有坚守的意义。

事后,大顺军自己也连称幸运,要是多几个周遇吉,哪里还打得到京师。

贼每语人曰:“他镇复有一周总兵,吾安得至此。”

与之相对应的,是姜瓖、吴三桂、耿精忠之流,在利益间反复摇摆,最终也没有落得好下场。

死守宁武关,鏖战李自成——明朝最后一位有血性总兵的坚守

周遇吉虽然遇难,民间却留下《宁武关》等戏剧,数百年来传唱不止。并且,像我这样的历史爱好者,也将以自己的文字将他记录和传承下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