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则以学文。 而亲仁;行有余 而信;泛爱众, 孝,出则弟;谨 子曰:弟子入则 1.6 学而篇第一 孔子门下有七十二贤人,都是身通六艺的人中英杰。其中有宰相、将军、纵横家、能臣、富豪、国君之师、道德楷模…… 什么教育方式,能培养出如此风格迥异、各领风骚的顶尖人才? 因为圣人教的是道。道若入心,会随弟子的禀赋结出不同的法与术。 七十二贤人,就是按照本篇的路径,次第学习而成。 第一步,孝悌。 入则孝敬家中父母,出则尊敬邻里长辈。 孝悌,意味着牺牲自己有限的时间、精力、资源,优先奉献给父母和长辈。在这个过程中,磨掉了多余的欲求,练就了包容的心态。格局被一点一点打开。从心里只有自己,到心怀家庭、城邦、国家,乃至天下。 这才是孝悌的真正意义。它是修身的基本功,也决定着未来的人生高度。 第二步,谨信。 孩子刚开始学习孝悌时,不明白背后的真正意义。大多是在大人的威逼利诱下,心不甘情不愿的去模仿。经过抵触、抗争、麻木、乐趣、享受的心路历程,逐渐掌握了孝悌的技能。依靠这项技能,可以与长辈和谐的相处,换回长辈的相应关照。甚至可以赢得美誉,被推举入朝为官。 但君子的志向从不在于此。他追求的是内化的孝心。以此对治时时升起的欲望,令自己的身心变得可控而自主。 他谨慎的盯着自己的每个行为。是否符合孝行?是否具备孝心?是否混杂了名利之心?是否有懒散懈怠?一遍一遍的提纯自己的孝心,直至表里如一。 第三步,爱众,亲仁。 有了孝心,可以担负起一个家庭;有了公心,可以担负起一个国家。 孝心与公心,本就是一颗心。差别只在心量大小。而心量的大小,又是由纯度所决定。 爱家人,纯过爱自己;爱乡人,纯过爱家人;爱国人,纯过爱乡人;爱天下人,纯过爱国人。 心中不存一毫私心时,必然以天下为己任。此时的格局,已经不知不觉中跻身圣流。 第四步,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教授弟子,重本轻末,重质轻文。 轻,不代表排斥。而是一种次序。 在根本足够稳固的前提下,就可以去学文了。因为对于以天下为己任的君子,想真正运转的动天下这盘大局,必须依靠“文”的力量。 无论哪个时代,君子毕竟是少数。大部分都是“文多质少”或“有文无质”的庸人和小人。想要把他们引上正轨,必须懂得他们的价值观,也就是掌握他们的“文”。 社会的有序运转,天下人的各司其职,都离不开“文”的力量。用好了可以驾驭小人,成就盛世;用坏了可以毁贤谤能,颠倒乾坤。 因此,入世的君子,必须学文;以文辅质,才能经世济用。 孝悌,谨信,爱众,学文,就是圣人为我们指明的君子养成指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