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艾灸】呕吐的灸法大全(纯干货,建议收藏)

 天下明医平台66 2020-01-10

导读:

 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胃中之物从口吐出的一种病证。一般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干呕,呕与吐常同时发生,很难截然分开,故并称为呕吐。呕吐是内科常见的病证,除脾胃病证之外,其他多种急慢性病证中,也常出现呕吐症状。



一.
疾病概述

呕吐的临床证候特征不尽一致,或干呕,或无声而呕吐,或声高而呕吐,甚或呕吐如喷;或食后即吐,或良久复出,或不食干呕;或呕吐新人之食,或呕吐不化之宿食,或呕吐涎沫;呕吐之物或多或少。呕吐常有诱因,如闻及特殊气味,饮食不节,情志不遂,以及寒暖失宜等因素,皆可以诱发呕吐,或使呕吐加重。本病常伴有脘腹满闷不舒、厌食、反酸嘈杂等,呕吐多偶然发生,但亦有反复发作者。其证候特征尚由于寒热虚实之异,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呕吐分为实证的呕吐与虚证的呕吐,其不同的临床表现有:实证为胃脘部突然感到不舒,突然性的呕吐,呕吐酸腐之物,清水或痰涎,食人即吐,吐后即觉舒服。虚证的表现为呕吐日久,时作时止,呕吐清水或无物,纳少便溏,手足不温,面色无华,神疲乏力。

二.
艾灸偏方

偏方一

取中脘穴、内关穴,神阙穴、涌泉穴,足三里穴、丰隆穴,进行艾条灸,每次每穴施灸10~15分钟,每日灸治1~2次,7次为一疗程。一般采用悬起灸,如呕吐频繁发生,病情较重者可以采用实按灸法。

偏方二

取中脘穴、内关穴,神阙穴、涌泉穴、足三里穴,丰隆穴,进行艾柱隔姜灸,每穴每次灸3~5壮,一般每日灸治1~2次,艾柱如枣核大。

以上两个偏方适用于实症的呕吐。

偏方三

取中脘穴、内关穴、神阙穴、涌泉穴、脾俞穴、胃俞穴,进行艾柱隔姜灸,每穴每次灸5~9壮,一般每日灸治1~2次,艾柱如黄豆大。3次为一疗程。

这个偏方适用于虚症的呕吐。

偏方四

取中脘穴、内关穴、神阙穴、涌泉穴、脾俞穴、胃俞穴,进行天灸:

(1)、伤湿膏天灸法:主治晕船晕车者。乘车、船前,取伤湿止痛膏一张,贴敷于脐部(神阙穴)处。忌食煎炸油腻之食物,乘车靠前就坐,此能确保旅途平安,到达目的地后即可祛除。

(2)、葱蒜椒天灸法:主治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噎嗝反胃者。取生葱头10克,大蒜头10克,白胡椒10克,酒曲3个,混合捣烂如烂泥状加黄酒少许调和,软坚适度,制成3个药丸。用时取药丸压扁,分别贴于双侧足心涌泉穴、神阙穴,外盐以纱布,胶布固定,每日1次。敷至脚心发热,脐部辣痛即可以祛除,以免起泡。

(3)、吴茱萸姜糊天灸法:主治食人即吐之神经性呕吐。取吴茱萸30克研细末贮瓶备用。使用时取3克吴茱萸药末加姜汁透量调如稠糊状。取蚕豆大药糊分别敷贴于中脘、内关或劳宫穴,外用纳布覆盖,胶布固定。敷药后6~12个小时局部出现辣痛、烧灼感时,不要祛除药糊,以免影响疗效。局部起泡按照常规方法处理。

【附注说明】

(1)本证需要与妊娠呕吐、与颅脑疾患引起的呕吐相鉴别,不可盲目从事,延误病情,耽搁治疗。

(2)呕吐是驱邪外出的一种表现,故不可以盲目止吐。对治疗后病情不见好转,或反复呕吐者用此法治疗。

(3)施灸期间,注意饮食,忌生冷或油腻食物。

(4)对于频繁或反复呕吐者,严重脱水者,需送医院进行输液治疗,纠正水、电解质失衡。

温馨提示:灸至发泡有感染风险,临床请慎重使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