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点一画”既是“形”也是“神”

 昵称535749 2020-01-10
2020年01月09日 21:39 新浪网 作者 卓轩阁书画

书法无论何种书体,一点一画是门面,也是书家精气神的体现。既受文字书写法则的约束,更要体现书家精神,这是非常矛盾的两面。大凡经典书法,我们不难发现,都能将这个矛盾化解圆满,而协调这对矛盾的关键是功力,只有笔墨功夫到家,才能达到一点一画的高境界,才能形成成熟而有个性的书法风格。而时下的书法,往往夸大点画的个性,缺乏功夫积累,书风面目大都是“夹生饭”。

“一点一画”既是“形”也是“神”

时下最强调书法要创新,殊不知创新的前提,“不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尤其书法,没有笔墨修炼的积累,谈何容易,谁不想创新呢?我看能拿起毛笔书写的人都会有这个冲动,问题是如何创新。

经常看到有人说创新要融百家之长,呵呵!怎么融,像炒菜一样大杂烩吗?还是搞分割、拼装,这里取一点,那里找一捺,再以非常奇特的点画形态显示。这是当下非常流行的书法思想和流行书风。

“一点一画”既是“形”也是“神”

创新不要说百家,只要能吃透一家,兼有一两种相近书体就已是大家了。

创新不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邓石如汉隶功夫了得,他的创新与古法完全在一个轨道上;伊秉綬取张迁、衡方笔意为主,并将汉隶的某一特点放大,形成鲜明的个性书风,而这个放大是有出处的,是有着强大的功力支撑,这当然不是另起炉灶。金农的漆书也是有来路,多取自华山碑,近似方扁的字形和方扁的点画,谁能说不是源自汉隶,智慧的冬心先生只是在点画、结体上加上了自己的性情和灵气,使得古老的隶书添加了新意。何绍基可谓用心良苦,为了创新,有别于古人,硬是练就了违背生理功能的“回腕法”,临汉碑数十种多达数百通,这种毅力和功夫造就了一个真正从汉隶走出来,又具典型个人风格的隶书。近代隶书大家来楚生一生主攻礼器碑,老先生很谦虚,认为自己传统功夫再进去一些就会更好。

“一点一画”既是“形”也是“神”

时下有一些书家很聪明,善于动脑,也非常喜欢营销自己,明知功力与古人不能相提并论,于是走巧取之路,要么写字如“漫画”,似像非像,让人感到很玄妙,其实就像孩子吃了“毒奶粉”,或是头大脚小,或是头小脚大,字形比例严重失调,东倒西歪。 要么写成美术体,既无笔墨功夫,也没笔墨意境,像是塑料花,毫无生气,毫无笔墨活力。

时下种种“夹生饭”现象,一是危害性极大,因为成本低,投入少,而往往见效快,极易流行,一旦流行成风,严重影响书法的健康发展。二是隐蔽性很大,因为这种新奇的书风,具有相当的欺骗性,抑或是书法业余爱好者,尤其是在缺少书法辨别能力的广大人民群众面前,极易蒙混。

“一点一画”既是“形”也是“神”

作为华夏儿女,中国书法的传人,在书法复兴的征途上,书法热潮高涨,我们不缺责任、担当,但缺乏对传统书法的敬畏;我们不缺创新思想,但缺乏笔墨功力;我们不缺智慧,但缺少定力。我们站在五千年的书法史高度考量自己,才能看清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