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头颈影像] “眼眶皮样囊肿”的临床与病理特点、影像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建议收藏)~~~

 忘仔忘仔 2020-01-10
眼眶皮样囊肿
【病例】

男,22岁,发现左侧眼睑外侧肿块3年。

图1

【影像所见】

图1A 冠状面CT,显示左侧眼眶前、外上方椭圆形均匀低密度肿块(箭),边缘光滑。

图1B 冠状面T1WI,显示肿块呈高信号,与脂肪信号相同,周边有环形低信号壁(箭)。

图1C 横断面T2WI,显示肿块亦呈高信号(箭)。

图1D 横断面脂肪抑制后T2WI,显示椭圆形肿块的高信号被抑制,呈低信号(箭)。

【病理诊断】

皮样囊肿。

【临床与病理特点】

眼眶皮样囊肿(orbital dermoid cyst)是胚胎发育期间,小片胚胎表皮可能陷于软组织内或在眶骨的间隙内没有萎缩,在眶周区形成圆形或椭圆形囊肿,内含黄色的脂质内容物,并薄壁。镜下可见囊肿壁由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构成,囊内有片状角化蛋白,囊壁外层有皮脂腺及毛发,有时囊肿内可见汗腺甚至泪腺。若囊肿发生破裂,则囊壁上皮可发生感染而被肉芽组织替代。多见于婴幼儿。

【影像检查方法选择】

1.CT一般能显示病变的形态、范围及脂肪低密度,可确诊本病,不需行MRI扫描。

2.对CT表现不典型的皮样囊肿需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包括脂肪抑制序列。

【诊断要点】

1.可位于眼睑或肌锥外间隙任何位置,常位于眼眶前外上象限;呈椭圆形或圆形肿块,可有分叶,边界清楚;少数可呈哑铃状,穿过蝶骨大翼进入颞窝内。

2.大多数在CT上呈脂肪低密度,少数呈等密度或液体密度,囊壁可有钙化;眶骨受压变薄,部分囊肿位于眶骨缝,眶骨骨质缺损,周围有硬化边缘,但无溶骨性骨质破坏。

3.大多数在MRI上呈脂肪信号,T1WI和T2WI呈高信号,周边有环形低信号壁,可能是由化学位移伪影和囊肿壁共同形成;在脂肪抑制序列上高信号影被抑制;少数呈长T1长T2信号影,脂肪抑制后信号未见明显改变。

4.增强后中央不强化,囊壁可轻度强化。

【鉴别诊断】

皮样囊肿CT和MRI表现一般都很典型,容易诊断。

【评述】

含脂肪密度或信号囊性病变提示本病。CT表现不典型时,可能会误诊为其他病变,尤其是肿块呈等密度且有骨质缺损时,仅行CT扫描可能会误诊为恶性肿瘤;因此,对CT表现不典型者需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表现中央无强化而囊壁轻度强化,一般可确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