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书法(四)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20-01-10
古代书法(四)

【王诜行草书自书诗卷】宋,王诜书,纸本,行草书,纵31.3厘米,横271.9厘米。

释文:余前年恩移清颍,道出许昌,前途小阻,留西湖之别馆者几一月。常与韩持国、范景仁泛舟啸咏,使人顿忘去国流离之恨也。韩公德性温厚,风度高雅,固已可爱。范公虽老而精神不衰,议论纯正,白须红面,动辄醺酣。时余有所赋咏,公即取红莲叶命笔疾书,初不经思,佳辞丽句,顷刻而成,坐客莫不惊叹也。比闻朝庭就除端明殿学士以宠之,因思方今进任老成,如公者再起之,亦足以厚风俗耳。

卷前有康有为题,卷后有清乾隆皇帝、彭元瑞书曹溶跋。鉴藏印有“绍兴” 、“内府书印”、“式古堂书画”、清乾隆内府诸印等。

本卷分三段,该卷虽系以诗词和友有伤感流连之意,但下笔痛快淋漓,结体紧实,笔多横放,锋芒毕露,独具风貌。

古代书法(四)

【苏轼行书春中帖页】宋,苏轼书,纸本,行书,纵28.2厘米,横43.1厘米。

释文:轼启。春中□□□□达,久不闻□渴仰增积。比日履兹馀□尊候何似,眷聚各无恙。轼蒙庇如昨。二哥□,春□□□有书问往还,甚安也。子由不住得书,甚健。会合何时,惟祝倍万保啬,不宣。轼再拜。德孺运使金部老弟左右。七月廿六日。

此帖是苏轼写给范纯粹(德孺)的信札。范纯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第四子。

此帖笔法自然流畅,寓巧于拙,仪态淳古,有浑厚凝重之韵致。虽有缺字、残损,仍不失为苏轼中年时期的上乘作品。

古代书法(四)

【李之仪行书汴隄帖页】宋,李之仪书,纸本,行书,纵28.3厘米,横35.8厘米。

释文:之仪再拜启。自汴隄瞻近,遽复累年。一曾投书海上,不辱报,勿勿不敢嗣音,而旧德相求。庶几未在弃黜,故役投满,谓得还□遂见□右。又尔维絷,其味可知,美绩在人固久。显部回翔,讵得为终岁计。归历严近,勤向尤属,晚春更觊善卫,前对光宠。之仪再启。

《汴隄帖》是李之仪对友人应酬问候的信札。此帖笔画劲媚,结构紧凑,重心于上,展示了李之仪的书法特点。

古代书法(四)

【吴琚行书杂诗帖卷】宋,吴琚书,纸本,手卷,六段,尺寸分别是:1、纵25.6厘米,横20.5厘米; 2、纵22.6厘米,横18.1厘米;3、纵24厘米,横16.2厘米;4、纵25.2厘米,横19.4厘米;5、纵26.1厘米,横24.2厘米;6、纵25.1厘米,横23厘米。行、草书,37行。

此卷以行、草书杂录前人诗句共十则,书于十纸之上,裱为六段,其中数则有缺佚字句。十则释文:

一、“青山自是絕色,無人誰與爲容。說向市朝公子,何殊馬耳東風。”二、“寄語庵前抱節君,三君到處合相親。寫真雖是文夫子,我亦真堂作記人。”三、“擇材征南慕,潮落回鯨魚。載感賈生慟,復聞樂(下缺)” 四、“擢天門,費厚坤。直帝閽,鬱孤褰。汙鼇黿,崑崙(缺一字)。一峰蹲,勢雄尊。恍仙村,鵉鶴飜。樓觀掀,金碧紫(此字點去)繁。出(下缺)” 五、“將欲移。芳樹垂綠葉,青雲自逶迤。四時更代謝,日月遞差馳。徘徊空(上下缺)” 六、“回身入空房,託夢通精誠。人欲天不違,何懼不合并。”七、“扶桑升朝暉,照此高臺端。高臺多妖麗,浚房出清顔。淑貌耀皎口,惠心清且閑。美目揚(下缺)”八、“一尾追風抹萬蹄,昆侖玄圃謂朝隮。首(此字點去)回看世上無伯樂,卻道鹽車勝月題。” 九、“謁帝承明廬,逝將歸舊疆。清晨發皇邑,日夕過首陽。伊洛廣且深,欲濟川無梁。”十、“慮澹物自輕,意愜理無違。寄言攝生客,試用此道推。”

此帖点划精意且多变化,风格生动自然,极似米芾书体,故尾纸清人曹溶题跋称此帖乃米芾所书,系误断。吴琚书虽极似米芾,然圆熟婉转,欹正互补,与米芾紧结险峻之风自有不同。本幅钤“默盫”两方,另钤“默盫”半印两方。鉴藏印有“曹溶之印”、“洁躬”、“张伯驹印”、“京兆”等。此帖曾为清代张应甲收藏,后归张伯驹。

古代书法(四)

【范仲淹楷书道服赞卷】宋,范仲淹书,纸本,手卷,纵34.8厘米,横47.9厘米。楷书8行。 后纸有文同、吴立礼、戴蒙、柳贯、胡助、刘魁、戴仁、司马垔、吴宽等多家题跋。钤鉴藏印:“高阳图书”、“寿国公图书印”、“东汉太尉祭酒家学”、“十六世孙主奉右胜谨藏图书”、“怀州军康记”等多方,另钤清梁清标、安岐诸印,又清乾隆、嘉庆、宣统内府诸印。

此帖是范仲淹为同年友人“平海书记许兄”所制道服撰写的一篇赞文,称友人制道服乃“清其意而洁其身”之举。宋代文人士大夫喜与道士交往,“道家者流,衣裳楚楚。君子服之,逍遥是与。”穿着道服,遂成一时风气。此卷行笔清劲瘦硬,结字方正端谨,风骨峭拔,颇具王羲之《乐毅论》遗意。时人称此帖“文醇笔劲,既美且箴。”据考证此帖作于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以前。

古代书法(四)

【张即之行书台慈帖】宋,张即之书,纸本,册页,1页,纵30.9厘米,横43.1厘米,行书,14行,109字。

《台慈帖》释文:即之伏蒙台慈寵賜寶墨,仰體記軫之厚。即之年來衰病日侵,視聽久廢。兩月前忽得小府癃疾,訖今未愈,不容親具稟謝之幅。仰乞台照,垂喻備悉。昨來大字,已曾納去,若小字,則目視茫茫,如隔煙霧,度不復可下筆矣。切幸加亮。右謹具申呈。二月日。中大夫直秘閣致仕張即之劄子。

此帖内容为应酬类。结衔称“致仕”,应作于景定年间,为张氏老年之笔。《台慈帖》书法运笔提顿幅度明显,点划虚实相映。

古代书法(四)

【葛长庚草书足轩铭卷】宋,葛长庚书,纸本,手卷,纵32.5厘米,横81.5厘米,草书,22行,195字。

《足轩铭卷》释文:寄题足轩。奉似吾友周长高士,紫清白玉蟾。一丘一壑志愿足,始缝掖时文史足。不肯桒行礼自足,指此鉴心信知足。老氏宁馨一夔足,静观平生万事足,何必封侯万然后足。有人冷笑招不足,护元气如护手足。拟待登天欠两足,使子果然功行足。为须司命来是足,莫学射王无厌足。羞使瞿昙福慧足,极国阎王伊多足。仙人自合断鳌足,更施所养补未足。如彼江上一犁足,亦如人国兵食足。

此件书法笔势清劲爽健,用意超凡脱俗,有晋人风度,为名家精品,世所罕见。

古代书法(四)

【陈容行草书自书诗卷】宋,陈容书,纸本,手卷,纵31.1厘米,横382.8厘米,行草书,44行,168字。

《陈容自书诗》卷释文:潘公海夜飲書樓。陳容。夫君美無度,視世一鼠肝。□夫失意時,不知樞在環。雲氣上罍樽,渠作瓦缶看。八暝同眼精,我眼雙劍寒。潘江字□海,陸海無波瀾。文章有戰勝,此道難躋攀。向來聞歌商,政以靜體觀。收心學潛聖,吾身重丘山。豈必獵衆智,茫茫芡走盤。誡身與教子,戶內天壤寬。苜蓿上朝盤,道人齋入關。土田非蒺藜,莫問歲事艱。夫君不長貧,身在世轉難。戊戌前四月書。公海執此爲曆。此紙得之臨川故人家,借此言久交耳。詩不足道。

此书放笔恣纵,有颜真卿遗意,圆中带方,又不尽颜法。行字大小错落,线条粗细变化明显,跌宕有致,自成一格。

古代书法(四)
古代书法(四)

【魏了翁草书提刑提举帖】宋,魏了翁书,纸本,册页,纵36.2厘米,横47.8厘米,纵36.2厘米,横51.8厘米,草书,27行323字。

此帖是《宋人手简册》中一页。《提刑提举帖》翰墨波澜老成,行笔流畅,笔势潇洒,有自然之势,又含篆隶笔意,使字形具古朴之态。

古代书法(四)

【辛弃疾行楷书去国帖】宋,辛弃疾书,纸本,册页,纵33.5厘米,横21.5厘米,行楷书,10行,110字。

《去国帖》释文:弃疾自秋初去國,悠忽見冬,詹詠之誠,朝夕不替。第缘驅馳到官,即專意督捕,日從事於兵車羽檄間,坐是倥傯,略無少暇。起居之問,缺然不講,非敢懈怠,當蒙情亮也。指吳會雲間,未龜合并。心旌所向,坐以神馳。右謹具呈。宣教郎新除秘閣修撰,權江南西路提點刑獄公事,辛弃疾劄子。

此帖是《宋人手简册》中一页,此帖书法中锋用笔,点画尽合法度,书写流畅自如,浑厚沉婉,笔意略显苏黄遗规。虽无豪纵恣肆之态,亦不失方正挺拔之气,为辛弃疾仅见的墨迹珍品。

古代书法(四)

【朱熹行草书大桂驿中帖】宋,朱熹书,纸本,册页,纵33.4厘米,横57.3厘米,行草书,17行,240字。

此帖是《宋贤遗翰册》中一页,内容为应酬类。记朱熹乞放归田、拟归考亭、再唤猺人蒲来矢诸事。

《大桂驿中帖》书法纵逸不拘,醇古自然,神态娓娓,如烟云风卷,意在行文,有自得之趣。如詹景凤所言:“不以书名,固以学掩之。”

古代书法(四)
古代书法(四)

【乔行简行书闰余帖】宋,乔行简书,纸本,册页,纵32.1厘米,横42.5厘米,行书,23行,240字。

《闰余帖》又称《邓使郎中帖》。释文:行簡伏以即日閏餘盈數,歲易肇端。共惟觀使郎中鄉眷丈。小駐寓鄉,會頒新渥,行神先路,台候動止萬福。行簡向心不得一見而別,負慊久之。茲又蔥蔥度時,未及奉主書之敬,忽承真翰,意愛甚隆,慚感溢寸衿矣。行簡宜歸久矣。誤蒙旒扆之知,偷枉歲月,不覺年數之趣,其後遂以情懇祈而遂所請。然當軸處中,不爲不久,而身偶艱難,勞無寸效。可以持謝鄉党、親戚、朋友、故舊,負我夙志,枉有遭時遇主之大幸,而迄無以自見於明時。故雖蒙恩過優,以寵其歸,不敢以爲榮,而以爲愧矣。賤迹甫達故山,疾疢即相尋。日惟呼醫啜藥,近忽增劇,歲旦不敢眠,勉拜此謝。記存顓價之候,信筆以道真情。疏□塵讀,不計也。蒙體照不宣。

此帖为《宋人手简册》所收之一,内容属应酬类,多为感恩之语,并言疾病缠身。此帖是南宋乔行简的书法真迹,随手为之,书法殊形异态,气势雍容,行笔跌宕。

古代书法(四)

【吴浚行书自书诗联句诗卷】宋,吴浚书,纸本,手卷,纵36.2厘米,横130厘米,纵36.2厘米,横141厘米,行书,79行,1023字。

《自书诗联句诗》卷释文

此卷书法气秀色润,笔调谦和,点画精细柔媚,一钩一捺,均以温婉取态,反映了吴浚的典型书风。

古代书法(四)

【林逋自书诗卷】宋,林逋书,纸本,手卷,纵32厘米,横302.6厘米。行书34行,6段接纸。

此卷是林逋归隐西湖孤山时所作,共5首诗,除第2首是五言诗外,其余均为七言诗。

自书诗卷释文

据诗后林逋自识:“時皇上登寶位歲夏五月”,可知此作品写于仁宗天圣元年癸亥(1023年),林逋时年57岁,其书体瘦劲,秀逸,笔法厚重,风致绰约,与时人李建中风骨俊整的书风极为接近。再后又有苏轼书七言古诗一首,无年款,据徐邦达先生考证可能是元祐四、五年间苏轼(时年约54岁)第二次到杭州作刺史时所书。此书藏锋敛锷,姿媚可爱,是罕见的苏轼传世佳作之一。这两段名人书法相映生辉,珠联璧合,实为难得的珍宝。

古代书法(四)

【黄庭坚草书诸上座帖卷】宋,黄庭坚书,纸本,手卷,草书,92行,纵33厘米,横729.5厘米。

《诸上座帖》是宋黄庭坚为友人李任道所录写的五代金陵僧人文益的《语录》,全文系佛家禅语。

《诸上座帖》释文:

“諸上座爲複只要弄唇嘴,爲複別有所圖,恐伊執著,且執著甚麽,爲複執著理,執著事,執著色,執著空,若是理,理且作麽生執,若是事,事且作麽生執,著色,著空亦然,山僧所以尋嘗向諸上座道,十方諸佛,十方善知識時嘗垂手,諸上座時嘗接手(以下點去十六字),十方諸佛諸善知識垂手處合委悉也,甚麽處是諸上座接手處,還有會處會取好,莫未會得,莫道揔是都來圓取,諸上座傍家行腳,也須審諦著些子精神,莫只藉少智慧,過卻時光,山僧在衆見此多矣,古聖所見諸境,唯見自心,祖師道,不是風動幡動,風動幡動者心動,但且恁麽會好,別無親於親處也,僧問,如何是不生滅底心,向伊道,那個是生滅底心,僧雲,爭奈學人不見,向伊道,汝若不見,不生不滅底也不是,又問,承教有言,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學人如何解,向伊道,汝甚解前問已是不會古人語也,因甚,卻向伊道,汝甚解,何處是伊解處。莫是于伊分中,便點與伊,莫是爲伊不會問,卻反射伊麽,決定非此道理,慎莫錯會,除此兩會,別又如何商量,諸上座若會得此語也,即會得諸聖揔持門,且作麽生會,若會得一音演說,不會得隨類各解,恁麽道莫是有過無過,說麽莫錯會好,既不恁麽會說一音演說,隨類得解,有個下落,始得每日空上來下去,又不當得人事,且究道眼始得,古人道,一切聲是佛聲,一切色是佛色,何不且恁麽會取。

此书学怀素的狂草体,笔意纵横,气势苍浑雄伟,字法奇宕,如马脱缰,无所拘束,尤其能显示出书者悬腕摄锋运笔的高超书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