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好巧啊我也是

 小猫倩倩 2020-01-12

01

你有没有听过一个词,叫做“讨好型人格”。

我天生就是这种性格的人。

当我还是一个小小人儿的时候,就已经懂得了“察言观色”。

我没当过熊孩子,用我妈的话说“刚能听懂人话的时候就懂事得像个大人”。带我逛商场,说好了只买一种玩具,就只买一种,看到更好的也不哭不闹不要。见到别的小朋友在地上打滚耍赖,会下意识远离,心里觉得他们“不是好小孩”。

表妹来我家玩,看上了我的玩具,哭闹着要据为己有。爸爸说你比表妹年龄大要让着她,于是我就红着眼眶一声不响地把玩具送给她了。

我太乖了,于是哥哥弟弟做了坏事怕被责罚就会赖在我头上,嗯,因为如果外婆舅舅他们知道是我做的,不会训斥我,我也从不争辩。

每次到人多的地方,我总是紧紧地攥着妈妈的手,生怕涌来人潮把我从妈妈身边挤散,她就再也不要我了。

我心里极度缺乏安全感,我总是觉得,爸妈是因为“乖”才爱我。如果我又吵又闹,他们就不爱我了。

我甚至都不会嚎啕大哭,表达抗议的唯一方式就是咬着嘴唇小声呜咽,眼泪吧嗒吧嗒地往下落。直到现在都是的,我不会大声哭。

我很敏感,能够觉察到身边任何人的情绪变化。我知道什么样的“好学生”是老师喜欢的,于是从上小学开始,我永远都是被表扬次数最多的那一个、后墙小红花贴的最多的那一个。

我的身边总是不乏主动和我玩的小伙伴,但我却没有我认同的朋友。或者说,是我觉得没有。因为我学习好,小朋友的爸爸妈妈总是告诉他们“要多和倩倩在一起玩”,我觉得他们并不是真心实意想和我做朋友,只是因为父母和老师要求了才不得不那么做的。

我总是乖顺地听他们的话,对他们的意见表示赞同。我多么害怕自己一开口,别人就会离我而去。

一天当中我最喜欢的时刻就是上课和放学。上课的时候可以专心听老师讲课什么也不想,放学以后妈妈不给我家门钥匙,我就一头扎进我家隔壁的新华书店,呆到爸妈下班捡我回家。

可以不用和人打交道的感觉真轻松呀。


在学生时代,我是一个异类。小学的时候,同班的女孩子都喜欢追星,可我宁愿自己一个人坐在钢琴前弹上三四个小时;初中的时候,前桌后桌眉飞色舞地谈着玛丽苏言情小说里的情节,我在课间嘈杂的人声中完成当天的习题,好能在回家时放下书包读我的《红楼梦》。

我的爱好是可耻的。我几乎都能想得到,如果有一天小心翼翼地说出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对方会不屑一顾地哼一声“装什么清高”。

我对周围每一个伙伴喜欢的明星如数家珍,可我从没喜欢过其中任何一个。

我几乎不会拒绝别人要帮忙的任何要求。

我其实并不是发自内心地认同别人的提议,并不是不在乎背黑锅,并不是喜欢那些看起来有些无理的要求——我只是,想看起来“合群”一点;我只是,害怕失去罢了。

02

“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墨菲定律

我红着眼圈,把自己喜欢的玩具送给表妹。可我下一次到她家做客的时候发现,曾经我珍爱的小汽车缺了一个轮子,洋娃娃的衣裳糊满了黑色的手印。原来我珍惜的东西对她来说不过是一时新鲜。

和同学约好了一起去某个地方,对方知道反正我会等她,于是等我到见面地点才不慌不忙地出家门,会合后连一句抱歉都不会说。原来我的时间在她眼里从来都不是时间。

我那么怕失去友谊,可我六年级的时候转入了新学校,遭遇了长达一年时间的校园暴力。带头说我坏话的是和我在原来学校玩的最好的两个女同学。原来人家从来都没把我当朋友。

我那么珍惜一段感情,卑微到尘埃里,千方百计地对他好,结果还是分手了。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对方让我帮忙写作业写实验报告。直到有一天我恍然大悟,人家不过是利用我的念念不忘,把我当免费劳动力罢了。

嗯,我就是这么怂,这么逆来顺受,事事想着别人对方还总是不领情。

我越是害怕失去,就越是失去。

03

大学的时候修习REBT,读到阿尔伯特·埃利斯的《无条件接纳自己》,其中讲到了一个概念叫做“有条件自尊”,就是指“根据外界认可程度评价自己”,即当别人觉得你表现好时,你才会觉得自己“好”;当你有“糟糕”的表现时,你觉得自己是个糟糕的人。

我周围有很多优秀的朋友,真的是各种意义上的优秀,但是他们非常不自信。比如我有一个朋友,国内TOP2院校的研究生,在某知名互联网公司工作,每次有人问她毕业院校的时候她总是不好意思讲。因为她觉得和“知名校友”相比,名不见经传的自己给母校拖了后腿。

另一个朋友,运营一个知名机构号,毕业一年一个人把粉丝数从零做到一百万,但是他不自信的原因是“自己工作资历太浅”。还有一个朋友,在互联网上有很高的人气,温柔帅气有才华,写的一手好字和漂亮的文章,又会拍照又会做饭又会做手工,常常会怀疑自己“我是不是一个很差劲的人”。

可能大家会觉得很假、很虚伪。但其实这真的不是“故作谦虚”,而是发自内心的自卑。

并且据我所知,他们多少都有些“讨好型人格”的倾向。我和前面那个TOP2毕业的小姐姐第一次见面约饭,“去哪里吃”这件小事讨论了3天都没有定下来,因为我们都客气礼貌地想要顾及对方口味多一些。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明明已经很优秀了但是依然很自卑”,“越是优秀讨好型人格倾向越普遍”的现象呢?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都被赋予了参考点,我们的信心取决于自己是否达到了那些参考点,就像被别人的想法牵着走一样。(这句话是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在《觉者》节目中说的)

可是越往高处走,你就越发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向上比啊,可是发现永远也比不完,你会发现那么多比你厉害的人,而你什么都不是,于是就会越自卑。

“无条件接纳自己”是说,我们之所以将自己评价为一个好人,是因为“我”是“我”,而不是其他人——因为我是有生命的,因为我决定这样做,我承认我有”糟糕“的特点但同时接纳它,我只评价思想、情感、行为而非我这个人。

我们每个人的性格里面都会有“与众不同”的一面,不应当把它简单地定义为“好”或者“不好”,而是应该说“与众不同”。正因为有形形色色的人,每个人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爱好、不同的人生,所以世界才如此地丰富多彩。

当你知晓这一件事以后,只要知道自己是“大千世界”的一员就可以了。你知道自己只是“不同”,而不是“不好”,不需要去顺从谁、讨好谁。

你发现自己原本是A,可是觉得A不好便假装成了B。为了做到B你好累啊,但其实呢,有很多人本来就喜欢A。

就像我之前觉得,活着好累啊,一直以来都在苦苦支撑一个“好学生”和“乖乖女”的人设,这个人设压得我几乎没有喘息的力气。我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唯一的意义就是“优秀”,只有“优秀”才能被注意到,否则不会有人喜欢我,甚至连一句话也不会对我说。

后来我发现,就算自己一无所有也有人喜欢我呀。


04

讨好型人格在一对一的近距离人际关系中非常吃亏,因为这一类人并不是心甘情愿去“迎合别人”的,代价往往是让自己不开心。

所以 “讨好型人格”真的一无是处吗?

我从开始写作以来,意外地发现“讨好型人格”有一些其他性格不具备的优势。

比如说,因为我生性敏感,所以共情能力极强。我可以隔着屏幕,隔着纸页感受到别人的开心或者痛苦;也可以通过文字和语言把自己的感受传递给别人。之前有很多人评价我的文章“很有代入感”,我把它理解成“讨好型”的一个副作用了。

还比如说,打造一个好产品,最基本的是满足用户需求。用户不会关心你的产品有多好,他们只关心自己是不是需要。洞察用户的痛点、痒点和爽点是作为一个产品人必须具备的能力。而对于一个讨好型人格的人来说,这种洞察力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天赋。

呐,你看,我说什么来着。不要讨厌自己,更何况“讨好型”也未必是一件坏事。

05

所以“讨好型人格”到底要不要改呢?我的建议是,把它控制到一个“合适”的程度就像焦虑一样,你觉得焦虑是坏事吗?一个完全无忧无虑的人,可能根本没有努力的动力;一个焦虑到夜不能寐、辗转反侧的人,可能很难沉下心做好一件事。这个“合适”就是“恰好能够有驱动力且不会影响正常生活”。

对于“讨好型人格”,如果你像我之前的状态一样,觉得已经困扰到生活了,可以试试这些办法:

(1)无条件自我接纳。

如我刚刚说过的,这是第一也是唯一最重要的。无条件接纳自己几乎可以解决任何非理性情绪的问题,当你意识到自己并不会因为过度在意别人的反馈而对自己产生负性评价时,你大概率不会再“主动”讨好别人。

你知道说出自己的看法,即使这个看法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你知道不管自己是不是努力是不是优秀都值得爱与被爱啊。

(2)接受最坏的打算。

当你打算做一件事之前,要先预估最好和最坏的结果,始终准备好接受最坏的结果,然后向最好的方向努力。然后你会发现其实没有什么事情是最坏的,无论结果如何都是可以接受的。我们努力做一件事,是为了让它大概率能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没有理由决定某件事“必须”是一种结果。

向另一半表达自己的不满,最坏的结果就是分开嘛。可是,不平等的亲密关系,原本就不会长久的啊。

拒绝一个人,最坏的结果就是成为陌生人嘛。可是,因为一件事就疏远的人,对方也没把你当成好朋友呀。

尝试一种新想法,最坏的结果就是把事情搞砸嘛。可是,重头再来不就行了吗?

(3)“冒险”治疗法。

这是REBT给出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冒险!做你害怕的事!一定要勇于尝试。在冒险和失败的过程中,在让别人知道你“无能”的过程中,利用这个机会大声提醒自己,你并不等同于你的表现,你的表现代表不了你!是的,你说错话了,失掉一份工作,得罪了一个人,搞砸了一个项目,不过你有许多机会——所以,请继续努力吧。

我从小是个性格内向的小孩,不擅与人沟通。可我毕业后第一份工作的任务之一就是上传下达,沟通协调。面对国网总部、地市局和项目单位形形色色的同事,有时候一句话要换好几种说法对方才能听得懂,有时候又要面对无端的责怪。再后来因为有了一点关注度,我开始参加一些线下的演讲活动,台下几百个人听我分享。再再后来,做社群,讲课。

渐渐地我也成为别人眼里“能说会道”的人。

我以前特别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尤其是负面评价,别人说我一句不好我会难过好几天。后来成了在互联网上有一点关注的人,每天要面对各种形形色色的曲解和莫名其妙的攻击,开始很玻璃心,会生气、会伤心、会急着争辩,后来“见多识广”之后真的就可以做到不在乎别人的评价。昂,因为“太在乎别人评价”,于是就把自己置身于一个负面评价轰炸的环境中,就不那么在乎了。

渐渐地我也成了别人眼里“心平气和”的人。

我开始不委屈自己为了“合群”而假装自己不喜欢的事。跳脱出我出生的三线小城地理环境的限制,我发现我的爱好一点也不小众啊;我还发现有很多和我一样“从小被当成异类”的人,我以前那么不爱说话,可是和他们几天几夜都聊不完啊。

我顺从地赞成对方每一个观点时没有得到友谊;当我性格鲜明地“做自己”时,却收获了一些三观相合的好友。

我开始拒绝别人不合理的要求。我会耐心地告诉对方我为什么不能这么做,取得对方的理解。好像也没因为得罪谁造成什么严重后果啊,反而因为“有原则”获得了一些好评。

你看,不需要讨好谁,也一样活的精彩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