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钟浅淡

 湖南周慎 2020-01-13

文.唐风

吟诗与作对,骚人墨客无不爱之。故有唐宋律赋,蝉联相续之说。近体诗联是由韵文催生,当粘对出现,并成为诗人自觉遵守的规则,近体诗便出现了。从形式上看,一篇骈体韵文,基本是由多组对句集成。一首五七言律诗,也有一半是由对偶组成。诗与联就是在互动中完善着,经两宋及蒙元数百年的发展,到明初随着多句、段合等中长联的盛行,楹联进入繁荣期,形成一种独立,有自身格律规范的文体,而与诗分流并进。到了清中后期在近体诗与楹联中间,又孕育了一个宁馨儿。它是诗又是联,但不全是诗也不全是联。它有自己的形式和规则,它的名字叫做「诗钟」,今天我要谈的就是诗钟。

<一>什么是诗钟?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纽约有个四海诗社,坛主张病知是位闽籍老诗人。当年曾在诗社刊物上辟诗钟专栏出题征稿,我那时在广州,乡贤前辈曾先生鼓励我应征投稿,从此我也爱上诗钟并结下不解之缘。

大家听过「刻烛联吟」和「击鉢催诗」典故吧!它起源于南朝齐。据《南史.王僧儒传》记载:“竟陵王子良尝夜集学士,刻烛为诗,四韵者则刻一寸,以此为率。萧文琰曰,顿烧一寸烛,而成四韵诗,何难之有。及与丘令楷、江洪等打铜鉢之𩐳,响灭则诗成,皆可观览”。就是说南齐时的王子良崇文爱诗,常与一班同好夜里聚吟。但游戏规定限燃烧一寸蜡烛,就要吟成一首四韵诗。而大才子萧文琰有七步之才,嫌那太费时了,因此与几个捷才便给之士,用急鼓传花式来敲击铜鉢催诗,成了一时佳话。这就是「刻烛联吟」与「击鉢催诗」的由来。随后的唐宋元明各代,也有诗人骚客效之,不过没听过玩出什么新的花样。

而「刻烛」与「击鉢」和诗钟又有什么关系呢?据近代学者考证,诗钟的「始作俑者」是清朝道光年间(林则徐时代)八闽地方在京的官员和儒生。他们成立了一个“荔香诗社”,岁末时节围炉消寒,吟诗作对,采取的就是类似古人「刻烛」「击鉢」的形式,只不过年代不同与时俱进。在一炷香上用丝缕系一铜钱,下置铜盘,缕断钱落,盘响吟成。精警凝练的两行诗句跃然纸上,再以此联为核心,缀成一首诗(律绝另定),这就是诗钟的縁起。

由于这是一种益智有趣,能反映综合文学修养的游戏,一时风行京华传播各地。清末民初时曾占据吟坛一席,东南沿海各省尤其福建,台湾最为盛行。有诗为证:

一寸香燃刻烛同,青钱戛击鉢声咚。

催诗略仿前人例,得句如成大将功。

<二>诗钟的体式和规格。

诗钟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形式存在,“曾延一脉斯文于不遂”,成为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虽然从出现到衰微时间较短,但作为楚骚汉赋 唐诗宋词 元曲楹联之后的一种独特韵文,应该在文学史上占有自己一页。而它也必有其迷人之处和特殊形式,下面在前人捜集论述的基础上总结几点如下:

(1)钟义。由于昔人敲钟规律极严,吟成的句子既可独立成钟,也可入诗成对,所以诗钟比一般楹联和诗词中的对句要求更严格,韵律更和谐,内容更含蓄。诗钟既重对仗,尤重立意,没有意境的诗钟,叫做「哑钟」,敲之不响,唱之无味。正宗的诗钟,必有诗的声调风格,置于诗中为好诗,处于联中为佳联。所以诗钟的用字构思遣词造句,或寓巧于工,或寓意于境;或哲思绵密,或情趣盎然。十四个字变化无穷,奥妙莫测内涵丰富,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虽属雕虫小技,亦见洋洋大观。前年应<诗钟嗣响>征题『上海.蝉联格』,我当时忽来灵感写下了这个钟:

“下牵潮汐临沧海,上挽烟岚探大千”。

写后有种付之飘风,痛快淋漓的感觉。

(2)钟题。诗文皆有其题,诗钟亦然。诗钟的题名,是根据钟格所拈的字为题。拈字常用抽取或翻书等法以昭公允,嵌字格则任选二字,分咏格可于书中翻出两件事物作为钟题。

诗有诗眼,钟也有钟眼。钟眼即是将钟题之字,配成“眼字”,再围绕眼字铺写成联。如<诗钟嗣响>曾出过『西路.蜂腰格』我把这两字配成“海西”和“天路”作为眼字。按钟规要求钟眼须稳,务求不能移易,尤以有来历者为佳。我把它幻化成了:

迤逦海西花絮舞,绵延天路电光驰。

“海西”出自王洛宾在那遥远地方的靑海民歌,“天路”出自韩红唱响的青藏高原天路歌曲。由于拈题的不确定性,钟眼不一定能相称,但对仗上一定要工稳。比如西与路并不相称,但苦心经营后的对句,上下联中的‘西与路’前面是‘海对天’,后面是‘花对电’,就成了巧对。

(3)钟律。诗钟虽然包含广泛,变化多样,但格律却只有二种,即是:

(甲出比)平平仄仄平平仄,(对比)仄仄平平仄仄平。

(乙出比)仄仄平平平仄仄,(对比)平平仄仄仄平平。

钟律须依循词性相关,结构相称,节奏相谐的原则。十四个字,有半字之差者,即非上乘。律绝或楹联通常在不犯孤平情况下,可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但诗钟除第一字可以不论外,第三第五字是必须论的,尤其是第五字。这里要分开讲:出比第三字也可以不论,但对比第三字是一定要论的,第五字更不用说了。“珠帘暮卷西山雨,画栋歌飞南浦云”这样美的句子,若在诗钟中则嫌拗,因为“南”字失调。

诗钟虽为律诗的一联,但忌用诗联中的流水对、隔句对和借对等。如李商隐的“身无彩凤双飞舞,心有灵犀一点通”;杜工部的“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李嘉佑的“孤去独鸟川光暮,万里千山海气秋”。这样的句子在诗中是名句,但在钟中是属于不合格的。

(4)钟声。诗钟的声调须和谐而响亮,始足以发人深省,引人入胜。限于隐喻分咏和嵌字位置的变动,所以造句十分煞费苦心。出比与对比,也须对称天然,「铢两悉称」方为工巧。如上联堂皇下联缜密,上联典雅下联疏狂,上联海岳下联坑洼。彼此失衡,谓之「跛脚联」,是作者易犯之通病。

结构讲究相称,勿以一物对多物。“春烟对秋月”“雨露对云烟”皆佳对。若是“风云对秋月”“雨露对春烟”,就叫「三脚对」,诗尤不宜,何况钟乎。

分咏格钟面须避题名,尽量用暗喻而忌明喻,宜含蓄而忌直露。明点题意,难得佳句。倘能奇峰突起,别出心裁,便是难能可贵。基于此理,若能集前人名句或古人诗意,切合主题自然尤胜一筹。我曾尝试用离骚名句和李白诗意分咏『屈原.船』:

“兰佩荷衣渡汩水,孤帆远影下荆江”。

也曾用暗喻曲笔的手法分咏『国庆.结婚』:

“蜜月归来尤带蜜,长周过去不嫌长”。

对这两个事物的表述,算是比较満意的。

<三>诗钟的类型和格式。

诗钟的花式繁多分设严格,主要有四大类即:分咏、合咏、笼纱、嵌字。其中的分咏和嵌字最常见,而嵌字格之多就有几十种,每一种都有一个形象化的名称。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最常用的十几个钟格。

(1)凤顶格,或称鹤顶、藏头格,也可称一唱。如『元 旦』,即将这两字分置上下联的第一字:

元元吉岁履端始,旦旦离光载焕容。

一般情况诗钟不提倡叠字,这是特例。下面再举一例『茶 酒』:

茶余细酌舒情调,酒后轻吟浪漫诗。

(2)燕颔格,或称凫颈格,也称二唱。将所嵌之字分置上下联第二字位置。如『小 康』:

机小能将天下纳,人康应作世间游。

两字可以互换位置,如『中 里』:

雾里看花须细辨,云中漫步请徐行。

(3)凫肩格,或称鹿颈格,也称三唱。将两字分置上下联的第三字位置,如『寻 觅』:

异乡觅得他山石,故地寻来绝世珍。

(4)蜂腰格,也称四唱。将两字分嵌上下联的第四字位置,如『风 月』:

入座清风邀一曲,临窗皓月劝三杯。

(5)鹤膝格,也称五唱。将两字分置上下联的第五字位置,如『夏 秋』:

苏堤独步秋吟月,曲院双行夏赏荷。

我也作过『月 人』:

文苑欣荣人不老,家庭喜乐月常圆。

(6)雁翎格,或称鳬胫格,也称六唱,如『小 康』:

越剑阁非可小可,翻秦岭便是康庄。

互换后可以写成:

祥和邻里多康乐,勤奋儿郎有小成。

(7)雁足格,或称凤尾格,也称七唱,如:『大 同』:

且将压力山般大,化作温情水样同。

在『真 广』雁足格时,我也作过如下:

胸次敞开思路广,感情注入镜头真。

(8)辘轳格,一般将所嵌两字,分置于上联第三,下联第四位置。<诗钟嗣响>曾出题『北京.辘轳格』,我所交作业二比是:

早春北国梅花艷,盛夏南都菡萏芬。

另一比是:

此日京华人醒觉,何时漠北地回收。

(老祖宗留下的遗产,至今还有一百多万km2,被北方外邦占有呢!)

(9)蝉联格,将所嵌两字分置于,上联之末和下联之首位置。如『上海.蝉联格』:

野无浓雾楼台上,海有清波航路中。

两字换位后也可以是这样:

下牵潮汐临沧海,上挽烟霞探大千。

卷帘格,一般将所嵌之字,分置两联的上五,下四位置,成卷帘状。如去年上海楹联界所征『红花.卷帘格』,我的应对是:

横塘荷绿花凝露,庾岭梅红树裹霜。

转换过来成了咏尼亚加拉大瀑布:

烘云托月红帘挂,激浪飞花银瀑悬。

还有分咏格,也是出钟人常出的老课题。通常会把本来互不相干,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物合成一副联。这须极具语言和造句艺术,也是诗钟的迷人之处。我曾作过多比分咏格,举两比在此分享。

『夏.秋』:

龙江鼓响时方午,鹊渡桥横夜未央。

『太阳.王羲之』:

灼地循天夸父逐,出神入化世人师。

另外还有魁斗、云泥、鸿爪、曲尺、鼎峙、汤网、双钩、碎锦等格,太多了,不一一列举,有兴趣的可上网查阅。

<四>学好诗钟,提高诗艺。

诗钟是学习对偶技巧的一种训练方法。诗钟讲究明虚实、分宾主、识动静、别有无、判异同、调畸正、折繁简、引典故。与其它修辞手法相结合,能发挥奇妙的效果。晚清及民初的许多诗人,不少是通过诗钟创作,诗艺得到锤炼和提高,从而成就一代诗名。如林则徐、丘逢甲、陈宝琛、林景仁、易顺鼎等等。陈宝琛还曾被称为「钟圣」,易顺鼎也被称为「钟王」。诗人连横(连战祖父)曾说:“余谓初学作诗,先学诗钟,可扎下根底,将来如作七律,亦易对偶,且能工整”是其经验之谈。这几年在各诗群中观察,当然有不少优秀的诗篇。但发觉部分律诗存在的问题,就是对仗上尚欠火候,从而影响了整体的美感。

我这些年在诗钟的学习和诗词创作中,有些个人的感受和体会,诗钟与诗词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去年回国探亲,行走在乡村古道上,感触良多,想起刚撰的诗钟『小康.六唱』“祥和邻里多康乐,勤奋儿郎有小成”。触景生情脱口而出联成了一首绝句:

悦耳枝头燕雀鸣,林阴古道感乡情。

祥和邻里多康乐,勤奋儿郎有小成。

在广州期间认识了一对南下打工大学生夫妻(租住我们社区附近),早晚见面很谈得来。我将刚作的『大同.七唱』:“且将压力山般大,化作温情水样同”缀成七绝赠之,他们很高兴!

一自离乡去打工,为何脚步总匆匆?

且将压力山般大,化作温情水样同。

由于『西路.四唱』的不对称性,曾经在创作上陷入迷思。那天应友人之约去卡拉Ok,当点唱《天路》与《青藏高原》后脑洞大开,完成了这个钟联“迤逦海西花絮舞,绵延天路电光驰”。后来添上两句凑成一首绝句,作为向往的高原神逰:

迤逦海西花絮舞,绵延天路电光驰。

高原雪域采风去,抒写心中赞美诗。

在创作『小康.燕颔格』“机小可将天下纳,人康应作世间游”后觉得很有趣,于是乘兴将其延伸为一首《浣溪纱.咏手机》:

何物功能如此牛?百科汇集任捜求。聊天上网不须愁。     机小可将天下纳,人康应作世间㳺。有它陪伴乐悠悠。

多年前与故乡潮州玉峰书画社老友用『高远·四唱』以粤东风土联吟,我写下了“玉简峰高长毓秀,韩江水远每传薪”句。后来回乡拜访时,在大家鼓励下即席赋诗一首,就把这个现成的钟联缀入成为律诗:

谦恭回籍会同仁,萦耳乡音陪觉亲。

玉简峰高长毓秀,韩江流远每传薪。

丛刊野草无流俗,画卷名花不染尘。

借得醇醪舒雅兴,清风盈袖举杯频。

事实证明,诗钟与格律诗词可以互相兼容,相映成趣。诗的优劣,可以从境界、内涵、韵味看出来,而撰写诗钟时已做了通盘考虑。所以诗钟写得好,格律诗词一般不会差到哪里去。为了恢复这个文体形式,上海楹联界专辟<诗钟嗣响>栏目,由资深国学家陈以鸿老先生主持,我也常去光顾并被釆用,获益良多。

以上是我在诗钟学习,诗词探索中的心得浅谈,所引钟例也仅个人拙作,在此与大家分享切磋。不足之处,还请批评指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