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东坡与苏诗

 高山仙人掌 2020-01-14

“他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师,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的爱开玩笑的人。”

              —— 林语堂《苏东坡传》

在林语堂的描述中,我们便可以看到一个才华横溢,心胸坦荡,乐观豁达,忧国忧民的苏东坡。他不仅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奇才怪杰。他在诗、词、散文、文艺理论、语言文字学、书法、绘画、品石、饮食等众多领域都堪称宗师巨子。


苏东坡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卒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他在北宋最好的皇帝当政期间长大,在一个心地善良但雄心勃勃的皇帝在位期间开始从政,在一个十八岁的呆子亲政之后遭受贬谪。

他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由此也造就了他登峰造极的艺术造诣。清代学者王文皓在《苏诗总案∙识徐》中把苏轼一生的创作分为八个时期:《南行集》、签判凤翔、熙宁还朝、倅杭守密、入徐湖、谪黄、元佑召还、谪惠、渡海

本期我们就从《南行集》出发,以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时间节点为主线,通过具有代表性的诗作来进一步了解苏轼颠沛流离一生中的宦海浮沉。

嘉佑四年,苏洵、苏轼、苏辙三人第二次一同进京。此次进京路途分为舟行和陆行两个阶段。从四川眉州至江陵,沿长江顺流而下一路舟行,父子三人汇集舟行诗文为《南行前集》。从江陵开始,转为陆路北上进京,江陵至京师诗文集为《南行后集》,前后两集合成为《南行集》。

《南行集》是苏轼文学生涯的起点,同时伴随着《南行集》的诞生,苏轼的创作活动真正进入个人的文学自觉时期。

嘉祐六年(1061年),虚岁26的苏轼通过制科御试,以大理寺评事赴任凤翔府签书判官。启程时苏辙一路相送至郑州才依依不舍返回汴京,当苏辙的背影逐渐消失时,苏轼忍不住纵马奔向山岗,再次遥望。

五年前,苏轼兄弟赴京赶考,途经渑池,曾墙壁留诗。这次出任凤翔签判,苏轼再次经过此地,却发现物是人非。刚刚和弟弟分别,想起弟弟那首《怀渑池寄子瞻兄》诗,苏轼感慨之余作了一首《和子由渑池怀旧》。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飘摇不定,与弟弟苏辙间的兄弟情谊却是浓墨重彩始终如一,为其而作的诗词更是数不胜数。林语堂先生曾说:“往往为了子由,苏东坡会写出最好的诗来。”

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苏东坡因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迫离开京城,赴杭州担任通判。在任期间,公事之余游遍各处名胜,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通过苏轼的眼睛仿佛看到微风轻抚、波光粼粼的西湖景色。西湖被日光映射,或是细雨点缀,像美人西施略施粉黛,又像是在浓妆艳抹,但是无论怎样都美得不可思议。苏轼就如同杭州之景的代言人,使“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赞誉远扬中外。

元丰三年,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谪居黄州,苏轼名义上是团练副使,一个并无实权的小官,实际上属于朝廷的被监管人员,并不能随意离开。可以说这是他人生的最低谷了,但是,也正是这一段日子,他进入了一生创作中的巅峰时刻。


《初到黄州》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黄州绝对是苏东坡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地方,没有黄州,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就只有苏轼,苏子瞻,就没有苏东坡了,同时也就没有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一百多篇诗文,那将是多么逊色。

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题西林壁》了。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苏东坡因朝廷内部党争被贬岭南。苏东坡初到岭南,时值深秋,见驿站边的树木依然苍翠,便问迎接他的小吏是何树,回曰“荔枝”。虽然苏轼一开始并不认识荔枝树,但是对荔枝的美味垂涎已久。嗜甜如命的苏学士大喜道:“有荔枝吃便可安居岭南。”次年初夏,惠州荔枝丹,恰逢苏轼的知己朝云生日,苏东坡以荔枝为其祝寿。兴致所至,提笔作诗《食荔枝二首》。

《食荔枝二首》

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东坡为官清廉,性情自然,不善储蓄,虽说高居官位之时过的也不是玉堂金马的富贵生活,但在这一次比一次更偏远的贬谪中,生活环境也随着社会地位的变化极具下降。也正是如此,使他逐渐地靠近了下层人民群众,了解到更多的民间疾苦,从而完成了从养尊处优的士大夫,到胸怀天下的文化巨人的嬗变。


宋哲宗初年(1097年),62岁的苏轼受到政敌迫害被贬到海南的儋州。宋朝不杀文官,最重的处罚是放逐岭南,更重的是放逐海南。

苏轼在海南的生活虽然倍感艰辛,但他依然保持了乐观旷达的精神,他善于与当地居民相处,更善于苦中作乐醉酒之后在路上闹出笑话也是习以为常之事,在《出游纪游诗》中就充分展现了苏东坡这种乐观超然的精神境界。

《被酒独行  之一》

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

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

也正是这样磨难深重的岁月成就了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更使他的人生精神升华到极致对人生意义哲思体会更为深刻。饱经风霜的人生历程成全了苏轼,成全一个伟大的人格,一种进退自如,超然人生的文人士大夫的最高精神境界。

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遇赦北返,途径润州(今江苏镇江),在游金山龙游寺时写下了著名诗篇《自题金山画像》。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作此诗时,是苏轼去世前两个月,作者已年逾花甲,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回首自己漂泊一生,仕途坎坷,纵然有忠义填骨髓的浩瀚之气,也不得不化为壮志未酬的长长叹息。但在“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两句诗句中,却丝毫未有忧伤之气,反而语带诙谐,以自我调侃、久惯世路的旷达来取代人生失意的哀愁,展现了超然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

这就是苏轼,他质性自然、豪爽风趣,尽管漂泊一生、仕途坎坷,但始终能做到“进亦乐,退亦乐”。这种人格魅力不知倾倒乐历代多少文人骚客。可以说,苏轼是中国知识分子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讲师简介:

徐志亮

某研究所攻城狮一只

迷途中老的那种

他的姑娘叫“小呱”

这两天不在家

他很想念

2020年1月6日

-参考内容来源-

徐志亮老师

百度百科

相关网站

林语堂 《苏东坡传》

-图片-

网络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