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太多的政海翻覆,此时的王安石所向往的不再是建功立业,而是宁静安定的普通人的生活。 一、王安石变法失败 一天,州府的郡僚设宴为他送行,侑酒的歌妓中有一位名叫李琪,天资聪颖,极爱读书。 酒过三巡,李琪终于鼓起勇气走到苏轼面前举杯再拜。 他谆谆告诫儿子,一定要如饥似渴地追寻宇宙人生的真谛,精进努力,奋发向上,同时保持一颗仁爱好生的慈悲心,不吝惜财物,积极地付出、给予,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作为北宋政坛上叱咤风云的人物,王安石曾两度为相,几起几落。他学贯古今,才思俊迈,品格高洁,卓尔不群,怀抱着匡世济时、致君尧舜的远大理想,忠心耿耿,将一腔热血奉献给变法事业,可是,在错综复杂的政治大环境中,最后却落得“亲友尽成政敌,谤怨集于一身'的可悲结局。而且遭到吕惠卿一次次的阴谋陷害。 由王安石亲手栽培、大力扶持而登上政坛的吕惠卿,自认为羽翼已丰,竟将重返京城、再度为相的恩师视为自己登上权力顶峰的最大障碍。他一再离间神宗与王安石之间的关系,甚至不惜在王安石写给他的私人书信中伪造“无使上知'之类的话语,企图以罔上欺君的罪名致王安石于死地。长期以来,为了使变法大业能在艰难曲折中进行下去,王安石忍辱负重极力维护变法阵营的安定团结,吕惠卿的反目对他无疑是致命的一击。 神宗虽然并不因此而怀疑他的忠诚,但是,随着身居帝位日久,变得越来越独断专行,不再像即位之初那么尊重他的意见。他完全清楚自己的处境,心头常常泛起无力回天的凄凉与悲哀。 二、王安石 与苏轼的君子之交 撇开纷繁的政见不说,对于苏轼的才华,王安石一直是非常欣赏的。尽管熙宁初年,苏轼频频上书攻击新法,此后又写过一些诗文批评新法实行之后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曾令王安石感到不快。 但是转念一想,当年的争执,彼此都是出以公心,并无半点个人恩怨,因此心地坦然,不等苏轼到来,便骑着毛驴,一身便服,在两位书童陪伴下,到江边看望苏轼。苏轼站在舟中,远远看见王安石走来,十四年不见,这位精明强干、雷厉风行的政治家,竟已是一位风烛残年的孱弱老人!苏轼心中既感动又酸楚,他来不及思索,便穿着家居的衣裳跳下船来,快步迎上前去。两人执手相对,心情激动,一时竟不知说什么好。半晌,还是苏轼一句笑谈打破了沉默:“苏轼今日敢以野服见大丞相。” 王安石朗声笑道:“礼仪岂是为我辈所设!” 十多年的隔阂冰消瓦解,心与心的距离顿时缩小,友谊取代了旧嫌,倾慕化解了对立,两个一样伟大的人物,终于在置身于喧嚣的政治舞台之下时,握手言和,留下一段文坛佳话。 两人谈佛论道,评诗议史,每次都有说不完的话题。 经历了太多的政海翻覆,此时的王安石所向往的不再是建功立业,而是宁静安定的普通人的生活。 可是现在,坎坷的仕途已使他们心生倦怠,平凡的生活对于他们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苏轼渴望着能与弟弟同归乡里。 而王安石也在一年多后离开了人世。 暮年得子,苏轼十分欢喜。 谁知还不到一周岁,老天爷变将他活生生夺去。苏轼悲痛难抑,写诗痛悼 遁儿是侍妾朝云所生,年轻的母亲痛不欲生,终日以泪洗面 对于秦观的才华,苏轼一直都十分赞赏。现在历经忧患之后,更认识到他独立不阿、赤心待人的可贵品格。可是,像这样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却总是科场不顺,连续几次参加进士考试都未能中第。苏轼很想助他一臂之力,所以在金山,他又专门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信,并附上秦观的诗文。 两位前辈文豪的热情揄扬,为秦观在北宋文坛脱颖而出铺平了道路。 正当苏轼感念神宗的恩泽,为“君恩未报'而深深遗憾的时候,不幸的消息从天而降。三月初五,年仅三十八岁的神宗皇帝,因积劳成疾,带着事业未竟的满腔遗恨,一病身亡。噩耗传来,苏轼万分悲痛 年仅十岁的哲宗不能亲政,神宗病重无法视朝。 太后的政治态度十分鲜明,十几年来,她一直坚决地站在反变法派的一边。神宗去世不久,她便传下诏书,批评熙宁、元丰时期的政治,将以“母改子政'的形式改变神宗的既定政策,这在“孝治天下'的封建时代,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因此群臣之中,无人敢公开非议。高太后采取的第一个措旆,即是起用司马光。北宋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史称“元祐更化'。 当时的执政大臣既有反变法派的司马光,又有变法派的蔡确、章惇等,双方力量暂时处于均衡的状态。 但却并不轻易发表意见,还写信劝朋友不要非议新法,他心甘情愿地置身于政治的漩涡之外,做一个超然闲逸的旁观者。 佛教地、火、水、风为构成世界的四大物质,而人亦是世界万物之一。 五蕴,是指色、受、想、行、识五种构成世界和生命的物质与精神因素,地水火风四大即包括在色蕴之中。 本文素材选编自《苏轼传》 CIO的夜读时光 ❶ 智能时代; |
|
来自: 高山仙人掌 > 《苏东坡故事及连环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