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适:坦白讲,一开始我只想种地,后来就带兵打仗,拜将封侯了…

 一点进步 2020-01-14

大唐天宝三年(744年),勋贵云集,商贾汇聚的洛阳城,刚刚被赐金放还的李白,与还蒙尘于江湖的杜甫相遇,这两个象征着唐诗最高峰的灵魂终于相逢。强盛国家庇护下的子民,身体里无一不充满着浪漫和自由的细胞。一见如故的李白和杜甫纵酒狂歌,并相约同游,追寻那隐遁尘世的仙人。

高适:坦白讲,一开始我只想种地,后来就带兵打仗,拜将封侯了…

在那出行基本靠走的一千多年前,李白和杜甫一路和诗,览遍沿途风景,不知不觉间行至梁宋之地,并因缘际会地邂逅了第三个人——高适。作为边塞诗的顶级流量,高适一听到李白杜甫结伴出游,也连忙扔下手中的锄头,加入了“寻仙问道”的行列。

这场被戴建业教授戏称为“找仙人,采仙草,炼仙丹”的三人行,从夏天走到了冬天,一直走到连老实巴交的杜甫都高呼受不了才结束。杜甫说: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简单翻译来说,就是:老哥哥们,我受不了了,我要回家

造就了多少名篇和佳话的“寻仙之旅”终于宣告终结,在此期间,李白如愿以偿当上了道士,杜甫虽然寻道未果,但了却了前往王屋山的心愿,至于高适呢?高适在与李杜分别之后,拂去身上尘土,又一路南下,继续折腾了。

高适:坦白讲,一开始我只想种地,后来就带兵打仗,拜将封侯了…

许是李杜的名声太大,以至于很多人都忽略了高适的名字。但如果你生在大唐,问及“高适”二字,他的声望未必不如李杜。《旧唐书》中对高适有一句评价:“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为适而已。”而对于这句话,我想高适只会微微一笑:坦白讲,一开始我只想种田,后来就带兵打仗,最后拜将封侯了。

高适:坦白讲,一开始我只想种地,后来就带兵打仗,拜将封侯了…

如果将高适的人生画卷铺开的话,你会发现他的一生是大唐每个诗人的梦想。这位边塞诗派的泰山北斗,前半生只是个耽于田园耕种的专业农民,但命运的不可捉摸让高适在生命的不经意转角处,突然就来到了金戈铁马的战场。

从带队运兵,到率众出征,最后拜将封侯,青史留名,高适只用了15年。这样一个拿了孟浩然剧本出场的大诗人,最终以辛弃疾的方式结束人生之旅,实在是让人神往。但若是将时间拨回唐玄宗开元十一年,我想20岁的高适也想不到自己会这么精彩。

高适:坦白讲,一开始我只想种地,后来就带兵打仗,拜将封侯了…

那正是开元盛世的鼎盛期,大唐子民们的内心无一不向往着大漠边关,渴望为帝国的辉煌添上自己的一笔。浪漫至死的李白曾提笔写下“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豪言壮语;忧国忧民的杜甫也曾吟过“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的醒世良言;但唯独高适不一样,这位曾奏响边塞诗最强音,本该最热血的诗人却在自己年华正好的时候,甘心做一个农民。

在高适20岁的时候,他就来到了帝都长安,然后又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逆流而去,辗转梁宋之地,最后定居宋城,并醉心于耕种长达8年之久。满眼是盛世繁华的景象,到处是为国尽忠的呐喊,高适这个孤独的灵魂却远离喧嚣,过着闲云野鹤的自在生活。

高适:坦白讲,一开始我只想种地,后来就带兵打仗,拜将封侯了…

能身处繁华不乱本心,能置身荒野内心丰盈,这般人物的成就往往非常人能及,就在所有人异样的目光中,高适坚持了八年的耕作取给,并如潜龙在渊般,暗暗蓄积爆发的力量。

鸿鹄终不屈于山林之间。“十年饮冰,难凉热血”的高适终于还是顺应了内心的召唤。从开元十九年起,他正式告别田园,向着酝酿许久的军伍梦想出发了。

至此,大唐诗坛迎来了一位主奏手,他的笔锋虎踞龙盘,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边塞诗文;他的足迹遍及边关,领略了无尽长河日圆的沙场风光。

高适:坦白讲,一开始我只想种地,后来就带兵打仗,拜将封侯了…

也正是在此期间,高适科举落第,辗转于江湖之间,虽未取得功名,却因才华先后被诸多节度使聘为幕僚。浸染在波诡云谲的沙场之间,沉寂在高适内心深处的军事才华彻底迸发出来了。

高适:坦白讲,一开始我只想种地,后来就带兵打仗,拜将封侯了…

唐开元二十六年,高适写下了赫赫有名的《燕歌行》,一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便超过千百年来多少边塞诗的境界。

“一将功成万骨枯”是帝国荣光背后的黑暗,多少人只惊羡于大唐国土的幅员辽阔,和大唐军人的百战不殆,可热血的高适却总能保留一双清醒的眼睛,关注到帝国阴影里的悲伤。

其实从当时的现实来看,历史似乎已经剥夺了高适出场的机会,在那个人均寿命不足40的封建王朝,已经四十出头的高适还没有找到出人头地的机会,他只能游离于权力的边缘,无论他多眼馋上阵杀敌,也没办法置身行伍之间。

高适:坦白讲,一开始我只想种地,后来就带兵打仗,拜将封侯了…

但让所有人没有料到的是,前半生寂寂无闻的高适在他46岁的时候,终于爆发了。从46岁开始,属于高适的高光终于来临了。他遇到了一个人——睢阳太守张成皋,并在他的举荐下参加科举,成功上岸。

不过,46岁才得功名跟唐朝其他著名诗人相比实在是不值一提,杨炯10岁得功名,王勃17岁及第,元稹25岁进士,杜牧26岁榜上有名,这样比起来高适实在不算是个聪明人。

可高适跟所有人不一样,他虽拙于文工,却在军事上有着过人天赋,安史之乱的爆发,将他置于战场之间,自此高适便如龙入大海,鲲鹏振翅,一发不可收拾。

如果你翻开史册就会发现,那些赫赫有名的战役中都有过高适的身影。

高适:坦白讲,一开始我只想种地,后来就带兵打仗,拜将封侯了…

巍巍潼关,高适曾与名将哥舒翰镇守在此,固若金汤;永王谋反,高适曾亲自率兵平乱,大杀四方;睢阳之围,高适也曾指挥千军万马,定乱平叛。

看着那在威严军阵中指挥若定,决策千里的高适,谁还能联想起之前那个耕种田园,鸡鸭为伴的农夫呢?高适的前半生与军旅无关,他将自己的时光都留给了牧歌田园;高适的后半生投笔从戎,把自己的余生都献给了精忠报国。

唐朝诗人千千万,吟诵爱国诗句,心怀报国之心的人也不在少数,但如高适这般真的付诸行动的,寥寥无几。很多人都对高适的人生反差疑惑不解,但我想千百年后的英国诗人萨松回答了这个疑问: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高适:坦白讲,一开始我只想种地,后来就带兵打仗,拜将封侯了…

这世上哪有那么多好运气,只有随时做好准备的自己。那些曾“荒废”在田园中的时光,都化为高适内心的温柔,在此后人生起落之间,托住他一路向前。

高适:坦白讲,一开始我只想种地,后来就带兵打仗,拜将封侯了…

陆游曾言: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不仅是陆游的初心,也是每一个爱国者的坚守。高适自然也不例外。

当初远离庙堂,浪迹江湖之间时,高适就已经写下了“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的慷慨陈词,如今以军功封官,立身朝局中时,高适也未曾迷失本心。

唐至德三年,那个政治清明、从谏如流的大唐早就过去了,置身政治的尔虞我诈之间,高适仍旧没有忘记“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清醒与悲悯。

高适:坦白讲,一开始我只想种地,后来就带兵打仗,拜将封侯了…

55岁的高适慨然直言,最终惹来当权者不满,被贬为太子詹事,后又相继转任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一次次调任的过程中,高适离权力中心越来越远。

唐广德元年,吐蕃进犯,60岁的高适愤然抵抗,但终因敌众我寡,大败而归,此时距离他生命的终结只剩下两年,这位颓然老者黯然卸任剑南节度使的官职,以渤海县侯的身份事实退休,告别了自己长达15年的军旅生涯。

一生钟爱黄沙蔽日、敌我厮杀的人是无法离开战场的,因为他的精气神都已经与血染的沙场相连。从剑南节度使离任后,史书对于高适的记载便只剩下寥寥数语了。

唐永泰元年,62岁的高适病故,和已经混乱不堪的大唐做了最后告别。高适离开的时候,正值正月,大雪蔽空,像极了天宝六年,他与琴师董庭兰分别时的那场雪。

高适:坦白讲,一开始我只想种地,后来就带兵打仗,拜将封侯了…

大雪纷飞中,高适与董庭兰依依惜别,高适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时隔18年后,也是这样的鹅毛大雪,大唐与高适依依惜别。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我想这也是大唐想要给高适的挽联。

高适:坦白讲,一开始我只想种地,后来就带兵打仗,拜将封侯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