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郜永华《局部三周年》:忘了初心的KPI,都是给竞争对手帮忙的

 郜永华 2020-01-14

本文摘选之作者公众号2017年合集《局部三周年》!

出发点是期望员工的工作效率更高,员工的主动性更强,但事实上,绝大部分中国企业的KPI,尤其是那些“聪明人”制定的KPI,并不如此,他们把它变成了克扣员工工资的手段,这种企业本身也没什么前途。

“聪明人”的产生有两点:a、在管理中故意耍小聪明,在制定KPI的时候目的和出发点就不纯;b、对KPI本身也是道听途说,懂点皮毛,又不愿意深入研究,系统性的学习,结果那些碎片化知识不仅没有在工作中帮到自己反而害了自己,把一个好好的管理工具,变成了自杀工具。

在一些互联网公司,尤其跟运营职位相关的KPI可能是最不要脸的。这些年经常会爆出某某企业员工推广中刷单,然后出事了,接下来,组织就放弃了员工,情节严重点的,被企业积极送往法律机关。殊不知,一切都是KPI惹的祸,问题的根源不在员工而在KPI,一个想象中的KPI肯定会逼着员工在操作中铤而走险。

我见过的某网络公司,为了让自己业绩数据好看一点,使劲的提升KPI数据,比如增长率等,因为数据本身的不合理又强行让员工接受,结果,员工为了完成任务,就一轮又一轮的压着商家做活动,你要看清楚,今天大部分的电商活动就是贴钱活动,无论你怎么贴,平台是赚的,而且你随着你活动力度增大,平台本身的名气日盛。但KPI造成了企业的亏损。运营人员可以走,企业还得在这里坚守。由于结果导向的不合理性,结果引发更大危机,我想这是企业制定者不想看到的吧,如果你还是一个有良知的企业。

KPI最初的出发点是为了保持总体目标的完成,从而进行的分解,也是确保执行的方向性,但后来就越来越走味。

我必须提醒的一点是,今天绝大多数的员工是拥有良好职业素养的。你可能会说,那就是还有少部分是不合格的,当你在计较这一少部分人的时候,意味着你的注意力发生了偏差。在一个组织中,绝大部分已经是一个够用和好用的数据,这样一个数据会造就一个良好的环境,人在环境中是时刻被影响的当他跟不上节奏,他要么跟随,要么自动淘汰,人人都渴望被认可,被重视,不要忽略心理需求。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所有规章制度的源头。KPI也是如此。个人的实践结果是,正向KPI也即以为员工谋福利的KPI在执行中效果会更好。员工跟你说到底还是钱和奖金,成长是排在其后的,除非你真是非常知名的教授或者企业,人家有其他想法,比如镀金。但大部分的组织事实上做不到这一层的。但我必须跟你表明的是,能去知名组织或组织镀金的,他本身也差不到哪里去不是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