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医学堂丨道派之方仙道

 为什么73 2020-01-14

先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学术流派,它指的是战国时期信奉 “神仙家”和“阴阳家”学说的燕齐方士们。“方仙道”是中国早期道教的前身,它的发展和变化产生了中国道教。“方仙”两个字,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分别述说一下:“方”是“方术”;同时也是“方士”的意思。“方术”本 来指“一家之学”而言,《庄子·天下篇》说:“天下之治方术者 多矣。”则是此义。

后来,秦始皇相信神仙,《史记·秦始皇本记》 说,当他知道卢生逃走了以后,曾大怒说:“吾……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以练求奇药。”从此像练求奇药一类的事件便叫做“方术”;练求奇药的人便叶做“方士”。因此,《后汉书·方术列传》中的人物便是一些讲求道术,擅长方 技的人们了。他们即都是“方仙道”的流裔。“仙”是说“神仙思想”,在古代的各家学派中,“神仙思想”是自成流派的,《汉书·艺文志》中有“神仙家”,它说:“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聊以荡意乎心,同死生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

但从“方仙道”来说,他们除了“神 仙家”的学说而外,还应当包括“阴阳家”的学说在里面。关于 “阴阳家”,《汉书·艺文志》说:“阴阳者,顺时而发,推刑德,随斗击,假鬼神而为助者。”我国早见于史籍的方士是苌弘,他是周灵王时候(公元前 571—545 年)的人,《史记·封禅书》说;“苌弘以方事周灵王,诸侯莫朝周,周力少;苌弘乃明鬼神事,设射狸首。狸首者,诸侯之不来者,依物怪欲以致诸侯。诸侯不从,而晋人执杀苌弘。” 苌弘、卫人,周大夫。他不但是“方士”,同时也是“阴阳家”,《汉书、艺文志》“阴阳家”二十一家,中有《苌弘》十五篇。

“方仙道”兴起于战国时期燕齐沿海一带地方,据《史记·封 祥书》说,是由于当时的方土们看到驺衍以“阴阳主运,五德终始”学说受到诸侯们尊敬,显赫于一时;他们也就竞传驺衍之术,所谓“形解钠化,依于鬼神之事”,逐渐形成了“方仙道”。驺 衍是齐国稷下人,他是阴阳家,但也是方士,《汉书·楚元王传》 中说他会传《重道延命方》。《方仙道》的代表人物,据《史记·封禅书》说,是宋毋忌、 正伯侨、充尚和羡门子高,他们都是燕人。由于齐威宣王和燕昭 王。相信海上神山(蓬莱、方丈、瀛州)中有仙人和不死之药,大 征方士到海中去求仙,“方仙道”从此兴盛起来。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相信神仙的人,其时也是“方仙道” 流行的时期。

在秦始皇时候,像徐福,卢生、韩终、侯生、石生都是有名的方士,他们和早期方士们一样,以海上神仙和不死之药作为号召;他们所要寻求的神仙是谁了其中卢生提出了是寻求羡门和高誓。在秦始皇这一次求仙活动中,脍炙人口的是徐 福故事。《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二十八年(公元前 219 年)……齐人徐市(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仙,名曰:蓬莱、方丈、瀛洲,倦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 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

在《史记·淮南王衡山王列传》中还说 秦皇帝对他“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又《始皇本纪》中说他曾“请善射与俱”。徐福求仙的结果,则是诈取了五谷种籽、技术人材,并配备了不少的武装设备做了海外移民活动,去而不返了。同时方士卢生也向秦始皇建议说:“方中人主宜微行”,皇帝的行踪是不应当让人知道的;因而始皇便大兴土木,修缮了我国历史上以豪华着称的阿房官(同 上书)。这两件事情,都是曾使秦国大耗财帑,竭丧元气,博得更 多民怨,而为后来亡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汉武帝时候著名方士有李少君,少翁、乐大、公孙卿等,他们所传的“方”,大抵以求仙、采药、辟鬼、望气、炼丹、祠灶 为号召,其中尤以封禅祠祀为重要方术。他们所不同于早期方士的,除了方术增多,范围也更广泛而外;更重要的,是提出黄帝 来作为方仙的旗帜。当时受武帝信任的方士是乐大,曾被封为五利将军、乐通侯,还把公主嫁给了他。此时被遣入海求仙的方士多达数千人;他们所献的奇方也竟以万计。 

武帝以后,西汉皇帝像宣帝、成帝、哀帝和王莽也多数相信 方士。方土的流裔一直到东汉未年还很活跃,像于吉、张道陵、 左慈、葛玄他们都是方士,同时也是早期道教中的重要人物。至于:“方”的内容,《汉书·郊祀志》谷永上成帝言祭祀方 术书中说:“……威称奇怪鬼神,广崇祭祀之方,求报无福之祠,及言世有仙人服食不终之药,长生轻举,登遐倒景,览观玄圃,浮游蓬莱,耕耘五德,朝种暮获,与山石无极,黄冶变化,坚水淖溺,化色五仓之术者,皆奸人惑众,挟左道,诈伪以欺罔世主。”

武帝叔父淮南王刘安也是相信方士的人,曾招致宾客方士 数千人整理了当时方士的传方,集体撰着了专言神仙黄白之术的《淮南中篇》(又名《淮南枕中鸿宝苑秘书》)入卷,计二十余万字。但这部书在当时已经是禁书了,只有成帝时候的刘向因为他父亲刘德与治淮南王狱,曾看到这部书,并将它献给宣帝;不料,结果却闯了大祸,几乎杀身。在《隋书·经籍志》中有《淮南万毕经》及《淮南变化术》各一卷,《唐书·艺文志》中有《淮南万毕术》一卷,相传即为其书;但今并不传,清人孙冯翼和叶德辉曾都有辑本,这便是秦汉以来方士们传方的唯一遗留。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