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提“知行合一”,既是阳明心学的进一步发展,也是王阳明离开龙场的契机

 昵称44229404 2020-01-14

要探讨王阳明是如何提出“知行合一”的,必须从他是如何离开龙场的说起。

王阳明之所以离开龙场,是被人请出去的,而且是被请了两次。

第一次请他的人是贵州提学副使毛科,他也是王阳明的同乡。1508年冬,毛副使来到龙场听王阳明讲学,很快就接受了王阳明的心学。于是邀请王阳明到贵阳讲学,但王阳明委婉地拒绝了。说自己只是山野村夫,体弱多病,异常疏懒,没有用功阅读和研究经典,故而没有资格去讲学。

其实真实原因是,王阳明的心学是帮助人完善道德,而不是指导人如何科举考试。但毛科请王阳明到贵阳讲学,目的就是希望王阳明能培养一批应对科举考试的高手,这并不是阳明心学的出发点。

1509年初,毛科调离了贵阳,临走前一再叮嘱继任席书,说王阳明不是一般人,在龙场驿站就是浪费人才。

席书上任不久,就到龙场驿站拜见了王阳明,并向王阳明请教朱熹和陆九渊两位理学大家的思想有何不同。

王阳明没有马上回答席书的这个问题,而是向他讲述了自己的心学。席书虽然很快被王阳明简易明快的心学所吸引,但席书毕竟是朱熹理学的门徒,对王阳明心学的“真理性”仍持怀疑态度。

于是席书满腹心事地又找到王阳明,还是恳请他能讲一下朱熹和陆九渊的理学思想到底有什么不同,或者王阳明和陆九渊有什么差异。

王阳明只好从“知行”的角度,向席书说明了他和朱熹、陆九渊的不同。

王阳明告诉席书,朱熹认为只有通过读经书得到天理,然后去实行。陆九渊则认为通过静坐就可以得到天理,然后再去实施。二人虽然认为获得天理的方式不同,但都认为“知与行”有先有后。

而王阳明却认为,知与行是一回事,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结果,即知行合一。

真理其实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但必须去“事上练”,只有在实践得到了检验,才能更深刻地领会这一真理。知与行两者是不可分的,也就说知行是合一的。这是王阳明第一次正式提出“知行合一”说法。

席书听王阳明这么一说心悦诚服,马上下令动工修建贵阳书院,并亲自带领贵阳的秀才们到龙场拜王阳明为师,并请王阳明到贵阳讲学。

王阳明因此离开了他的流放地和涅槃重生的悟道之地。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与“心即理”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知行合一”的论述,深化了道德意识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知先行后之说的弊端,但是同时也抹掉了朱熹“知”中的知识论含义。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虽然有利于人们的道德修养,却忽略了对客观知识的学习,从而也导致了后来的心学弟子们重道德修养而荒废知识学习的现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