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桑克 ◎ 关于阿法•迈克尔•威佛或蔚雅风 | 诗观点文库 | 诗生活网

 置身于宁静 2020-01-15
         内容提要:作为当代美国最重要的诗人之一,阿法·迈克尔·威佛的诗与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激进的“我控诉”风格截然不同,这可能是新一代非裔美国诗人精心发展的差异所在:从波澜壮阔的政治诉求转变为深邃的日常生活体验。威佛的笔触看起来似乎有点保守,但他却在结实而严谨的行句中灵活而深刻地描述了他对非裔美国人生活的观察。在我有限的阅读记忆中,威佛对主题以及语气的睿智把握更接近于他的前辈同行格温多琳·布鲁克斯:深厚的感情隐藏在精湛的技艺深处。在阅读与批评威佛之诗时,与其强调他的黑人色彩或者他本人倡导的黑人诗学,不如强调他对本土气质与个人心灵以及诗艺的特别关注。

关键词:威佛 非裔美国诗歌 个人心灵 波普 中国色彩

SANG Ke Some Notes on Afaa Michael Weaver's Poetry

Abstract:Poetry of Afaa Michael Weaver,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ntemporary American poets,
is distinguished from the passionate style of “I protest” that marked Harlem Renaissance.
This distinction may be the defining feature of a new generation of African American poets,
who have shifted their attention from powerful political proclamation to a profound experience
of everyday life. Although the style of Weaver seems to be old-fashioned, the flow of his
sentences, well-calculated and carefully-constructed, is able to reenact the life of African
Americans based on his observation with much subtlety and incisiveness. In my limited scope,
Weaver’s remarkable ability to command theme and tone resembles that of Gwendolyn Brooks,
one of his predecessors. Both poets are able to employ techniques in service of conveying deep
emotions. In this light, in my reading of his poems, instead of paying attention to his African
American identity or the African American poetics stressed by Weaver himself, I emphasize his
special devotion to native character and personal spirit.

Key Words: Weaver. African American Poetry. Personal Spirit. Bop.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我没有美国生活经验,因此难以准确估计皮肤颜色给一个美国诗人造成的影响。在历史转述中,我间接地了解到诗人阿法·迈克尔·威佛(Afaa Michael Weaver)的黑人身份不仅使他遭遇丰富的生活经历与心理体验,也使他获得一个传统。这就是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使之根深叶茂的非裔美国诗歌传统。从保罗·劳伦斯·邓巴到兰斯顿·休斯都是威佛的阅读对象,尤其后者,威佛更是将之视为非裔美国诗人的典范。威佛二十岁的时候买到一册兰斯顿·休斯的诗集,其中《母与子》和《亚拉巴马州的黎明》以舒缓的布鲁斯式风格让他爱不释手。兰斯顿·休斯所写的《黑人艺术家和种族之山》对他的生活和写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念念不忘他曾做过两年之久半技术性工人的宝洁公司对面,就是废奴运动领袖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住过的社区。这些似乎命中注定威佛不仅仅作为非裔美国诗人组织Cave Canem成员行世,也使他必须成为非裔美国诗歌传统的重要一环。从这种角度阅读威佛的诗,读者就会自然而然地加入许多痛切的成分,但是我在《听广播的日子》(北塔译)中却领略到他在描述家庭血统谱系时的深沉而冷静的语调——

  我看着我的儿子和兄弟
  看着我的父亲。我们四人
  组成一个电路,那电流
  是希望和恐惧,流动着,
  回流着。不管是流还是不流

  威佛的诗与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激进的“我控诉”风格截然不同,这可能是新一代非裔美国诗人精心发展的差异所在:从波澜壮阔的政治诉求转变为深邃的日常生活体验。威佛的笔触看起来似乎有点保守,但他却在结实而严谨的行句中灵活而深刻地描述了他对非裔美国人生活的观察。在我有限的阅读记忆中,威佛对主题以及语气的睿智把握更接近于他的前辈同行格温多琳·布鲁克斯:深厚的感情隐藏在精湛的技艺深处。在阅读与批评威佛之诗时,与其强调他的黑人色彩或者他本人倡导的黑人诗学,不如强调他对本土气质与个人心灵以及诗艺的特别关注。正如《兰斯顿·休斯传》的作者在评论威佛诗集《多数人》(Multitudes,2000)时所说的:“他的视野具有本土性和聚焦性,与一个具有严肃目的和真诚深度的诗人是相称的,与地平线自身一样辽阔。”(阿诺德·兰普萨德)
  威佛1951年出生于马里兰州巴尔的摩的一个工人家庭。从1970年主动退学后进入伯利恒钢铁公司开始,威佛总共做了十五年的蓝领工人。威佛一边做工,一边书写和发表诗和短篇小说,并为《巴尔的摩太阳报》、《波士顿环球报》和《芝加哥论坛报》等报纸撰写专栏文章。朴实的工人家庭和繁重的体力劳动不仅影响着威佛的生存,也影响着他对主题与观察角度的选择。在《工厂里的那一队队工人哟》(北塔译)中,威佛没有单纯地描述工厂的劳苦,而是深切地体验着个人的心灵:“你不知道生命会持续多久,那填充/你心灵空间的记忆只会带回这种恐惧”——

  必须把东西连起来、熔化了,然后重新组装
  必须把东西打造得随手可用,或者,能载着
  一批人走过一段固定的距离
  必须给东西通上电,从而能照明
  能打开电视、点着烤炉,让表盘亮起来
  必须把东西装箱,跟软物放在一起
  以免在还没到该破碎的时候破碎
  必须让东西活起来,这样生活才会充实
  而不会空虚,才能带动车轮和涡轮。

  工厂艰辛造成的恐惧渐渐因为劳作而发生偏移甚至转折,在节奏与细节的共谋之下,工厂的灰暗生活被威佛赋予全新而扎实的意义:“必须让东西活起来,这样生活才会充实/而不会空虚,才能带动车轮和涡轮。”在这两行淳朴而有力的句子中,我充分地感受到来自威佛骨髓深处的健康心理与坚定的生活态度,这对一个屡经磨难与欲望双重诱惑的诗人来说犹为难得,因为从日常生活的角度而言,痛苦本身其实更接近于地狱的使者。有人说威佛是严肃的正统主义者,他在一个访谈中对此做出解释:“可能是因为我的家庭信仰宗教的缘故,我可能显得很正统。”(文琼)我读后恍然大悟:正是因为这种正统的力量才使威佛在坎坷的生活道路中不曾偏离积极而内省的诗歌方向。
  在进工厂之前,十六岁的威佛曾经在马里兰大学读过两年工程学和社会学。1980年,威佛创办第七圣子出版社,一年之后他和梅尔文·布朗共同主编文学杂志《死胡同》,发表知名或未名的诗人作品。对教育的迫切需要促使威佛1983年在埃克塞尔西奥学院注册,攻读英语文学学位。1985年,弗吉尼亚大学卡拉鲁出版社出版了威佛的第一本诗集《水之歌》(Water Song)。同年,他获得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奖金,这使他得以顺利地离开工厂,并且幸运地获得进入布朗大学深造的全额奖学金。1987年,威佛获得布朗大学艺术硕士学位。在布朗大学期间,威佛开始研究基思·沃尔德罗普、C·D·赖特、迈克尔·S·哈珀的诗以及乔治·H·巴斯和保拉·维吉尔的戏剧,同时他也受到聂鲁达、托马斯·特拉赫恩以及阿胥伯莱的影响。1988年,威佛在纽约大学英语系莎伦·奥兹旗下的写作班任教,首开本科班“美国黑人戏剧”和研究生班“黑人诗歌”等课程。1990年至1997年,威佛在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教授诗歌和戏剧创作。1997年,他在马萨诸塞州波士顿西蒙斯学院担任客座教授,并创办左拉·尼尔·赫斯顿文学中心,同年被巴克内尔大学斯塔德勒诗歌中心任命为住校诗人。1997年至2002年,威佛担任北卡罗来纳大学《黑曜岩III》杂志编辑。1998年,威佛被西蒙斯学院授予正教授职位,任教至今,从而完成从蓝领工人到学院派特殊成员的身份转换。
  对于威佛,我作为读者和同行比较倾向于这样的评价:他是“他这一代人中最重要的诗人之一”(《选择月刊》:61);在一封电子邮件中,诗人弗雷德·马钱特说:“阿法·迈克尔·威佛是当代美国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非裔美国人的声音植根于他具体的生活经验。”(弗雷德·马钱特)但是我始终相信纯粹的诗人总是具有超越种族差异以及意识形态层面的意图与能力,正如威佛自己所说:“我还是更喜欢把自己当成一个诗人。无论我在当蓝领工人的时候,还是在当文学教授的时候,诗歌都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我也努力想探索自己的内心。”(文琼)这就意味着威佛注重的不仅是争取社会的平等权利,也包括挖掘个人的复杂心灵。两年前我在北京大学见到威佛的时候,我没有立刻感受到他身上非裔美国诗歌传统所弥漫的敏感氤氲,只是在彼此之间进行的琐碎交谈中领略到他的谦和与睿智所释放的魅力。这促使我凭着有限的了解与直觉去冒昧地探究威佛冰山的一角。我注重的不是他的种族视角与左倾立场,而是他对自身与日常生活之间存在的复杂关系所做出的美妙呈现。在此仅以《我爸爸的首个棒球比赛》(臧棣译)为例 ,观察威佛是怎样施展他精湛的诗艺的——

  你拖着重步,走在体育场里
  像个犯了错的人,被引导着去接受施洗;
  你的头高高仰起,像是获得了某种信念,
  而身边,人群的喧嚣一刻也不停。

  收音机的效果会更好,你嚷嚷着,
  棒球不会因比赛现场而变得更刺激。
  目光瞥向赛场上细小的人影,
  木椅令你绷起身子,沉默无言。

  一笔取之不尽的财富,你的头一回现场比赛
  令你兴致勃勃地谈到棒球明星佩吉,
  罗宾逊,和你的古董收音机,那劲头
  就好像四十年代的黑人军团又卷土重来。

  第九局结束后,你开始冲撞人群
  用手指护着揣在衬衫里的门票,
  当终于挣脱了人流,我们就漂游在
  深深的夜之河里,无数的白人面孔也跟着起伏。

  在回忆“爸爸”首次观看棒球比赛的场景中,威佛生动而鲜明地勾勒出“爸爸”从犯错到仰头的姿势变化,并赋予其以宗教色彩的比附,从而拓展出严肃而丰富的语义空间。如果说对个人生活的理解只有置于历史框架下才有可能变得清晰,那么对父辈小历史的个性阐释其实也正是对自己当下生活的理解实验。“爸爸”在诗中对喧嚣的体育场以及场上球员的细小身影予以苛刻的批评:“棒球不会因比赛现场而变得更刺激”。这是一些看过比赛现场的读者共有的感受。威佛此处简约而充满张力的衔接处理方法可能更值得一些同行借鉴。“木椅令你绷起身子,沉默无言”,准确而细致地捕捉到“爸爸”这一人物的紧张神态。“爸爸”对比赛的谈论“就好像四十年代的黑人军团又卷土重来”,在这里,威佛将敏感的政治词语挪用于棒球比赛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而在结尾之处:“当终于挣脱了人流,我们就漂游在/深深的夜之河里,无数的白人面孔也跟着起伏。”这表明白人和黑人的本质其实都是一样的。此时此刻,威佛似将种族差异一笔勾销,但是我注意到,黑人与白人这两个词语的出现仍然带有非裔美国诗歌传统的强烈特征。这或许从一个侧面表明,种族差异这一文化烙印可能将永远地铭刻在威佛以及非裔美国诗人的身心之中,这与东欧或中国或犹太人的文化烙印具有相似之处。我不知道这是局限性还是苦难后遗症或者其他无以名之的文化纠葛。或许这就是威佛这一代人的特殊性所在,这就是威佛这一代人的现代性所在。而对它实施超越可能正像威佛所做的,体现在他对表达层次的丰富设置以及由表及里的深刻而精微的挖掘方式等各个方面。
  1990年代后期,威佛发现一种名叫波普(Bop)的诗歌形式。波普原是一种具有复杂节律与和声的爵士音乐,它从1940年代初期开始发展,它的激进风格极大地削弱了爵士乐的商业价值,从而提高了爵士乐的艺术性。在威佛诗歌辞典中,波普则是一种由三个诗节构成的诗歌体式。它的主要特征是在每个诗节末尾伴随着重复句或者叠句的涌现,犹如波普爵士乐的即兴演奏。各个诗节的主要功能是:第一节(六行)描述问题,第二节(八行)探究或阐释问题,第三节(六行)发现问题。有的变体则添加第四节(六行)。在《情侣与花》(得一忘二译)中,威佛使用波普形式的叠句——

  这片光穿过这玻璃与木头,而我
  安睡其中,坦然沉入你的呢喃与梦,
  对意义充耳不闻,只是欣悦于
  花朵与沉默营造我们不足道的岛屿。

  你已将我的灵转化成炽灼的精髓。

  在语调和谐的主体诗节中,威佛将男女之爱提升至无声而美的境地,而叠句“你已将我的灵转化成炽灼的精髓”仿佛演唱之中的副歌一样给这首诗提供了充满活力的音乐性力量。这完全可以看作自休斯以来民间音乐对诗歌构成启迪的隔代回声,“富有冲突的变化,突如其来的细微差别,刺耳而冒失的叫喊,断续的节奏,而一节节的乐曲有时是爵士乐即席演奏会的风格,有时是流行歌曲的风格,它们是由在过渡中的一组音乐的即兴重复、快速演奏、停顿、变奏来予以加强的。”(休斯:453)威佛自己也说:“我的诗歌写作并没有一定之规,只是随着灵感在走。”(文琼)虽然波普形式促成声音魅力的灵活辐射,但是严谨训练的结构设置及其相关能力却仿佛和弦一样构成这一形式革新的稳定保障。如果没有它们的护卫,这些灵活的魅力就会成为破碎的没有骨架支撑的幽魂,漫无边际地游荡——这或许就可以证明威佛形式方面的正统只是一种切实可靠的基础。从这里出发,富有变化的实验精神才能得到更为有效的发挥。
  阿法·迈克尔·威佛的本名是迈克尔·S·威佛(Michael S.Weaver)。阿法(Afaa)的名字是威斯康辛大学的尼日利亚剧作家和小说家泰思1997年给他起的,在非洲北部的伊博语中是神谕或传达神谕者之意。蔚雅风则是阿法的中文名字,是台湾大学莎士比亚专家彭镜禧博士2002年给他起的,语出《诗经》。前一个名字标明威佛的非洲裔血统,后一个名字则显示他对中国文化的一见倾心,一些中国诗人因为喜欢威佛的性格而昵称他为阿发。威佛不仅会说中文,而且对道家思想以及中国传统武术均有较深涉猎。他的诗《小路》(北塔译)就是描述他在河南一所寺庙雨中漫步的美妙体验——

  ……石头要花更多的时间来弄明白
  自己身上互不相连的凹槽和斜面,
  从不同的角度斜入光中,一面斜向月,
  一面斜向云。……

  我在这首诗中不仅能够体会到淡泊而静谧的中国色彩,而且也能体会到威佛因陌生感和自身深度而带来的全新感受,例如此处他对石头的刻画与理解,不仅精确细微,而且将读者引向更高的审美维度,尤其对中国读者来说,威佛发现的情境不仅是结实的而且也是新鲜的。
  从1985年以来,威佛已出版诗集九部,包括《我父亲的地理学》(My Father''''s Geography,1992)、《梦中的车站》(Stations in a Dream,1993)、《木材与祈祷》(Timber and Prayer,1995)、《护身符》(Talisman,1998)、《上帝的十盏灯》(The Ten Lights of God,2000)、《沙地》(Sandy Point,2000)等,他的短篇小说被收入《夜晚的孩子》和《身份课》等小说选,他的戏剧作品《罗莎》以及《埃尔韦拉和失去的王子》在费城和芝加哥先后公演。相对于终极意义而言,阿法·迈克尔·威佛仍就是未完成的。尽管中文领域对他的关注早已开始,但是对他诗歌之旅的丰富性则有待于进一步的准确探察与深刻领略。

  2007.10.13.

参考文献:
1.Arnold Rampersad,book review about Multitudes,http://www..
2.文琼:《蔚雅风:我与中国文化结缘》,载《新京报》2005-6-3。
3.Choice magazine,African American Review,Vol.31,No.1(Spring,1997)。
4.Fred Marchant,E-mail,thirsty ghosts blog.
5.休斯:《一个延迟的梦的蒙太奇》序,载《美国当代文学》,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原载于《外国文学》2008年第1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