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邹平乡贤许青云

 读思行666 2020-01-15

很多人都知道,邹平市孙镇辉里村有一块著名的“不畏强御碑”。早在1984年,它就被邹平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身正面镌刻着“不畏强御”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背面则刻着一篇由许青云先生撰写并书丹的楷书碑文。整篇文章用典谨严,气势磅礴,读之不禁令人血脉贲张。

邹平乡贤许青云

孙镇辉里村——不畏强御碑。

2018年7月,笔者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张传勇副教授前去核对碑文。正要离开之时,偶遇一中年男子。他告诉笔者,许老先生乃是他的外曾祖父,孙镇周家村人氏。笔者因为钦佩许老先生之文章,便对他的生平事迹充满好奇。于是,到周家村采访许老先生的后人,并得以见到《周家村许氏家谱》;到邻村采访许老先生的亲戚,有幸见到他的孙子许学云先生撰写的《家庭往事》一文;最后,还通过电话采访他的重孙许立辽先生,又获得了不少重要信息。笔者钦佩许老先生的道德文章,不愿他的事迹湮灭无闻,故撰成此文。

邹平乡贤许青云

许青云先生。

据《周家村许氏家谱》,许老先生名守常,字佩五,案名青云,又字梦悌,又名官春,前清邑庠生。约生于同治十一年(1872),卒于民国二十年(1931)八月二十日,享年六十岁。据许学云先生《家庭往事》记载,许老先生博学多能,不但擅长书法,而且精于山水画。南到淄川、博山,北到黄河岸边,方圆一百多里都有他的墨迹,都在传颂他的名字。前来登门拜访求字求画之人络绎不绝。据他的重孙许立远先生说,许老先生的山水画甚至流传到了日本。他又说,老先生有时作画,今天添几笔,明天添几笔,甚至一月方才画好。然而,整幅画布局合理,每笔之间天衣无缝,毫无违和感。

据韩伯言先生(1907—1998)说,有一年许青云老先生到济南去探访好友韩继文、韩继武兄弟。闲暇时,许老先生偶然为他们哥俩画了一幅山水。不料,很多济南人听说韩家来了一位丹青高手,纷纷前来索画。他不愿驳人家的面子,尽量满足人家的要求。结果,一连住了一个多月还不得回家。韩伯言是韩继文的侄子、韩继武的儿子。这件事就发生在他家里。

许老先生一生曾撰写过许多碑文,可惜由于历史原因,流传至今的唯有“不畏强御碑”。经许立辽先生确认,石碑正面的“不畏强御”四个大字也是由许老先生亲手书丹。如今,从碑前碑后的文字,还可窥见许老先生书法造诣之精深。

邹平乡贤许青云

许青云先生山水画(局部)。

读《不畏强御碑文》,可知许老先生大笔若椽。推想其一定勤于著述。可惜,“文革”中,其后代子孙唯恐以文招祸,将他的藏书、著述、字画悉数焚毁。据许立远先生说,许老先生的书籍与字画被拿来烧火做饭,三天才烧完。经访查,其后人尚保存有许老先生山水画一幅。这大概是老人家侥幸逃过浩劫的唯一一幅画作了。这幅画长202厘米、宽34厘米,是他效法白阳山人(明代著名画家陈淳,号白阳山人,与徐渭并称“白阳青藤”)的笔意所作,并有题画诗一首,以概括其大意。其诗曰:

仗履悠游到野桥,

崎岖石径接山腰。

高岩以下凉亭在,

水色岚光冲碧霄。

在这首诗后边,还有老先生的原注:“民国庚午夏法白阳山人笔意画于本庄小校为蠢子帐檐”。署名“佩五”。原来,这幅意境悠远的画是他送给儿子的蚊帐檐子。此处的“蠢子”大概指他的三儿子许宗道。据说,他也曾送给二女儿许宗女一幅画作帐檐。想来其大小应与这幅画相同。可惜,后来失传,所画之内容则不得而知。除两人之外,其他儿女是否获赠帐檐也不得而知。

许老先生不愿做官,考取秀才后,便不再参加科举考试。他兴办义学,义务担任教师。当时的两座教室,各有三间,全部由他出资修建。因为办学有功,邹平县府授予他“礼义廉耻”金匾,表彰他崇礼、行义、廉洁、知耻的优秀品格。此时,他年仅三十来岁,已被邹平县府称为实业家、教育家、书画家。许老先生还曾与他的祖父许鸿林先生修过《许氏家谱》,并请他的老师邑庠生孙绪曾先生作序。在序文中,孙先生曾这样评价许青云先生:“和而不戾,厚而不刻,诚因问学有日,亦其秉性使然。”

邹平乡贤许青云

许青云先生所作《许氏家谱》之序言。

除在村里兴办义学之外,因为德高望重,许老先生还被推举为村执事,相当于现在的村长。每次去县里开会,他都骑着自家的毛驴,自带干粮,从不花费村中一文钱。正因他为人正直、急公好义,遇事觐见县长,从来无需预约,可以径直排闼而入。他担任执事四十年间,村里秩序井然,村民从未打过一起官司。村民遇有矛盾,经他调解,均能相安无事。村中偶有赌局,听说他要前来查访,赌众都吓得作鸟兽散。除此之外,他还主持修建了六间许氏祠堂。后因村中拓宽道路,现在尚保留四间,业已改作“周家村文化中心”之一部分。

邹平乡贤许青云

现存的四间许氏祠堂。

许老先生不但富而好礼,而且乐善好施。同村许守悌在他家里做工,虽说是长工,许老先生却待之如同亲兄弟一般。某年临近春节,许守悌说家中尚无柴火可烧。许老先生当即指着打麦场中的几垛高粱秸秆说:“不光你家,凡是我们许氏一族,没有柴火烧的,你都给他们分一下。”在义务教学期间,他待学生如同自家孩子一般。凡是家里得到时鲜水果,他都不忘带一些分给学生们吃。再有,当初修建自家房子时,他主动将地基往前挪动好几米,以便让村里的路更宽一些。

邹平乡贤许青云

《家庭往事》记载说,许老先生性嗜酒。每日饮酒三次,每次一小锡壶。小锡壶便于温酒,约盛酒一两余。作画之前,他总是对求画者说:“你等等,咱先喝点酒,作画就有兴致了。”因为嗜酒的缘故,许老先生还与今日的黄河龙酒有过一段特殊的渊源。黄河龙酒产自东边的桓台。直到一九四九年建国前,邹平城北的人们还称桓台为坡东。于是,当地的人们便称那时的黄河龙酒为“坡东酒”。许老先生说,坡东酒是文化酒;还说只要喝了文化酒,便血气皆通,心神俱灵,诗兴浓,画欲盛,就能作出惊世之作。他还专门为“文化酒”写了一首《酒诗》:

文化酒矣酒文化,

写字画画不离它。

亮笔直身释怀素,

酒名怎如范成大。

孙镇王伍东村的徐子正先生是有名的武举人,而许青云先生则是有名的老秀才。当时,两人一文一武,堪称双璧。民国七年(1918),邹平县政府疏浚了境内的杏花沟,并且自上而下修建了三座大桥。老百姓俗称它们作“一大桥”“二大桥”和“三大桥”。其中,二大桥在今孙镇霍坡村东。疏浚完河道,县政府又着手修筑连接邹平与今高青的官道,并计划经由韩店,一挺正北,过二大桥,途径周家村西与王伍东村东,再过小清河。官道邻村固然便利交通。可是,那时候的官道也是土匪与兵痞经常出没的地方。两边的村庄常常大受其害。两害相权取其轻。两位老先生当即一起找到邹平县长诉说此事。后来,官道在韩店与霍坡村各拐了一个弯,远离了周家与王伍东两村。如今这条路早已成为山东省主要干道之一——庆淄路的一部分,仍旧保留着当初形成的两个弯。不过,当年弊大于利,如今早已是利大于弊。这也是两位老先生当时所意料不到的吧!

邹平乡贤许青云

许青云先生的三儿子许宗道先生与夫人。

许老先生先后有过两任妻子,各为他诞下两个儿子。大儿子宗劭,字汉儒,得到父亲真传,据说毛笔字写得特别好。他也曾在本村担任教师,可惜天妒英才,年仅二十五岁就去世了。二儿子宗衡,字元儒,出嗣他人,可惜十一岁时夭折。三儿子宗道,《论语》有“吾道一以贯之”之语,遂取字“贯一”。小儿子宗蔚,字子文,因为成分不好,在家务农。宗蔚的女儿惠轩曾长期担任小学教师,现已退休。

邹平乡贤许青云

许青云先生的孙子许学云先生。

据《家庭往事》记载,三儿子宗道是十里八村有名的孝子。民国十四年(1925)冬,一日大雪过膝,房屋树木一片皆白;野外沟满壕平,田路不分,行人断绝。因家中无酒,不能解酒瘾,许老先生仿佛丢了魂,饭不吃,觉不睡,话也不说。只是在屋子里团团转。宗道见此情景,当机立断,骑上家里的枣红马到四里多地外刘家庄的酒店为父亲买“文化酒”。往常天气晴朗的时候,许老先生就喜欢到这家酒店里喝酒。这一天,因为雪厚无路,枣红马一路连蹦带跳。宗道好多次从马上摔下来,又骑上去。酒买回来了,许老先生丢了的魂也回来了。他又精神抖擞地拿起笔来写字作画。从此,“孝子买酒”的故事便不胫而走。

1931年初到1937年秋,著名学者梁漱溟先生在山东省邹平县进行乡村建设运动。青年时代的许宗道就曾在邹平县乡村建设研究院工作。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又于1938年2月毅然参加了革命队伍,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并曾担任过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七团一营三连连长。他与十八岁担任独立营营长的石宝林(邹平县孙镇霍坡村人,孙镇周家村是他父亲的姥娘家)是战友,一起追随杨国夫司令员抗日救国,转战于小清河与胶济铁路之间,并且参加了著名的刘井战役。不仅是杨、石两人,就连著名的“一马三司令”——马耀南、马晓云和马天民,也与许宗道非常熟悉。1939年10月,在焦桥镇史道口战斗中,为了掩护大部队转移,他不畏强敌,灵活指挥,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多次打退日军的进攻。可惜,他不幸被两颗子弹打断大梁骨,不得已返家疗养。从此以后,他就一直拄杖而行。新中国成立后,他想恢复军籍,然而直至去世始终未能如愿。建国后,曾任宁波军分区副政委的徐刚(孙镇王伍村人),当年曾追随许宗道抗日杀敌。在其去世后,他曾写下一首《先锋官》缅怀老连长。其诗曰:

抗日救亡冲在前,

杀敌报国先锋官。

敌后游击如蛟龙,

阵前御敌似泰山。

不幸挂彩无医院,

命系战友双手担。

奉命养伤离战场,

赤心向党誓不变。

孤雁归心总似箭,

还军理想未实现。

解甲躬耕黄土地,

生死之交永思念。

在父亲的教导下,许宗道先生也擅长书法。据他的孙子许立远回忆,有一年孙镇霍坡村杏花河上落成一座石桥。县里一连请了二十多人来题写桥名。最后,数许宗道先生的字最好,被刻在桥上。许立辽先生也说,他听父亲许学云说过,祖父许宗道确实曾为霍坡村杏花河桥题名。如今,霍坡村尚保留着一块石板,上面刻有“双盛桥”三个字。笔者曾前往霍坡村,向通晓地方史事的霍永吉先生(现年84岁)咨询此事,得知杏花河上被题名的桥,只此“双盛桥”一座。由此推测,“双盛桥”三字很可能出自许宗道先生之手。

许宗道先生晚年还曾亲手为许氏宗族的一支制作过家谱。遥想当年,许老先生就曾为本村许氏一族制作过家谱。这真可说是“子承父业”了。据许立辽先生说,他尚保存有曾祖父当年亲手制作的一份家谱。可惜,这份珍贵的家谱笔者尚未寓目。

邹平乡贤许青云

许学云先生在挥毫。

许宗道先生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学甲;二儿子学耕;小儿子学耘。学耕早亡。学甲也曾担任过教师。后因家庭贫困,离职务农。学耘即学云,先是考入中专学校,后在淄博市周村区担任教师。在父亲的影响下,许学云先生也擅长书法,后来成为闻名周村的书法家。他非常倾慕祖父许青云先生的道德文章,曾经带着自己的女儿立娇,儿子立晓、立辽去“不畏强御碑”前拜谒。

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许老先生也自有其缺点,比如他虽然疼爱女儿们,却不让她们读书。这也有其时代原因,不能完全由他承担责任。他有五个女儿,分别嫁到邻近的张家、辉里、赵家、于何、北辛庄等村。其中,两个女儿早寡后,连同她们的孩子一起被许老先生接回周家村照顾。

另外,许老先生的二女儿宗女尤其值得一提。她虽然没读过书,但是在父亲的潜移默化下,不但能阅读诸如《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杨家将》等旧小说,甚至还能背诵其中的许多段落。除此之外,在父亲的熏陶下,虽然从未正式学过绘画,但是她画的画确有几分功力。

许青云老先生是名副其实的一方耆宿。至今周家村九十一岁的许学仲老人还清初记得,当年老先生的丧礼极其隆重。

——2018年8月中旬

(作者周伟系邹平市长山中学教师)

附录:不畏强御碑文

自古英雄豪傑得志則作霖雨於天下,不得志則為保障於一方。內患起則除之,外侮來則禦之。懷忠貞之志,抱勇往之才。事之不合於義者,守身則重於泰山;事之有近於仁者,視命則輕於鴻毛。此果决剛毅之所為,而正人君子愛之慕之,敬而重之者也。輝里庒李機慶、李恭長、李友長,鄭家寨段維烈,此四人者,尚有此遺風焉。民國十七年六月十七日,團中大眾將所擒之匪盡縛於北河之上以正公法。乃有數匪叵測,自解其縛泅而欲遁。一時團眾皆驚,無所措手。獨李機慶、段維烈者,惟知討賊之義,不顧河水之深,持槍而入,剌殺泅賊。無如賊雖斃而身已陷頂。既滅而命遂危矣。噫!彼蒼者天,殲我良人!河岸之眾,誰不淚下沾襟也哉!越至十九日,匪又入境,慘酷更甚。房屋任其焚燒,老幼被其擄掠,逃難者十之八九,居家者百無二三,此時此際,而欲求一敵抗之人,果伊誰哉!惟有李恭長、李友長懷公正之心,禀威武之氣,怒髮衝冠不忍坐視。自以為博浪之椎,既能擊始皇;魚腸之劒,亦可刺王僚。能濟則公家之福,不濟僅一身之禍,念及於此,遂入槍林之內,不畏彈雨之多,左衝右突,意必滅此而朝食也。孰意天心莫問,人事難測,以節烈英武之身而䘮於土匪强暴之手,良可慨已。於是團眾痛此四人為公義之事,而遭殘害之凶,心實難忍。遂出貲財而厚葬焉。然追悼之懷不能自已,而悽愴之感至今難忘。恐事遠年湮,節烈之風泯沒無聞,故又勒諸貞珉,以垂不朽云。

清邑庠生許青雲敬撰并書丹

中華民國十九年歲次庚午孟夏 榖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